糧食、蔬菜、瓜果,一樣都不能少——山東為農服務一線紀實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陳旻昊 王萌萌 張春雨 李陽

近日,山東人的“搬家式”支援走紅網絡。壽光蔬菜、金鄉大蒜、沂源蘋果……一車車農產品流水般發往湖北,保障著荊楚人民的“菜籃子”。儘管“超大力度”援鄂,山東人的飯桌上依然琳琅滿目,糧食、蔬菜、瓜果一樣不少。

山東作為農業大省,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兩手抓、兩手硬,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巧燴產品“流水席”

3月5日,德州市齊河縣,一架架無人機在麥田上空飛舞,將藥霧均勻地噴灑在麥隴上。

“效率高,一小時能噴幾十畝,灑得也均勻。”說起飛防的優點,齊力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紀樂光如數家珍,“疫情時期,用無人機還能減少人員接觸。”

飛防對風力、風速等氣象條件要求較高,北方春天又常有大風,挑選作業日期可謂不折不扣的“精細活兒”,但紀樂光自有“金剛鑽”。一進公司,他便熟練地擺弄起大屏幕上德州市氣象局自主研發的糧食安全智慧氣象平臺,“上面不但能查近期天氣,還有長勢監測、墒情監測,功能很多,想要什麼調什麼。不管噴藥還是灌溉,它都能當參謀。”

靠這個不會說話的“諸葛亮”,紀樂光順利組織完成了30多萬畝小麥的飛防作業。

“種地要順應農時,要常去田裡轉。”這是平原縣坊子鄉的蔬菜大棚管理員宋傳生的“種植經”。他說,從前為準確掌握蔬菜的生長情況,一天要跑大棚很多次。但這陣子輕易不讓出門,農民看不見莊稼長成什麼樣,還怎麼種地?宋傳生並不犯愁:“糧食安全智慧氣象平臺裡接入了作物監控,在家就能看到大棚裡的情況。”說著他掏出手機,簡單幾步操作後,一架架青翠欲滴的黃瓜出現在屏幕裡,“這棚黃瓜馬上就能摘了,誤不了時候。”

不誤農時,這四個樸素的字,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各類觀測數據和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像是食材,平臺的作用就是把這些數據‘食材’加工成‘自助式流水席’。農民需要什麼,就取什麼。只要平臺在手,每個人都是農氣專家。”平臺研發組組長楊學斌說。

暢通信息“聯絡橋”

在紀樂光忙於組織飛防時,濱州市無棣縣大齊村的氣象信息員齊玉國再次戴上口罩來到大棚裡查看杏樹的生長情況。看著長勢喜人的杏樹,他不禁想起了十幾天前的那場雨雪天氣。

2月中旬,正值早棚花期,往年縣氣象局都會組織農氣人員現場服務,但今年遇上疫情,這項常規動作便暫時取消了。

“說實話,開始心裡沒什麼底,專家不來現場看,能給出靠譜的建議嗎?”齊玉國不是沒有過擔心,但很快,毫不打折的氣象服務便消除了他的疑慮。降雪過程前一週,他收到“無棣氣象信息員”釘釘群裡的預報和專業建議,立即在微信群裡通知果農們早做準備。

降雪前兩天,齊玉國放心不下,戴著口罩來到大棚。果農齊萬平讓他寬心,抬手一指不遠處電子屏幕上滾動的天氣信息,“這都播放好幾天了,村口喇叭裡天天喊,微信、短信也都收到了提醒。大棚已經加固,保暖措施也沒問題,就等雪來。”

“報得太準了!”2月15日降雪結束後,讚不絕口的果農們紛紛把自家大棚裡的杏樹長勢發到微信群裡。這些圖片、視頻由齊玉國彙總給氣象局的農氣人員,請他們結合自動站和土壤水分站等傳來的數據給予“遠程診斷”。“結合現場情況來看,未來杏樹開花授粉不會受什麼影響。”收到回覆,齊玉國的一顆心徹底放回了肚子裡。

“我既是氣象信息員,也是種植戶。”淄博市臨淄區常家村的王令蘭習慣於這樣自我介紹,“我家大棚裡種著辣椒、菜椒、西葫蘆,對種植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門兒清。”利用這個優勢,她將自己家作為“試點”,及時與氣象局的農氣專家溝通,再將好的做法和建議向全村農戶推廣普及。因為防備及時,常家村的菜農與大齊村的果農一樣,都不曾因2月14日這次雨雪天氣受災。

如今,山東省已經實現氣象信息員“全覆蓋”。他們活躍在氣象部門和農戶之間,架起一座座信息聯絡之橋,讓氣象服務之根在齊魯大地扎得更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