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我会不会傻掉?会不会失忆?”2月27日,31岁的彭女士刚刚清醒过来的时候,对过去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有点不敢确定。此时身边没有熟悉的亲人,只有穿得如同大白一样的医护人员。她好奇地滴溜着眼睛,看着这陌生又魔幻的一切。一直护理她的中山市人民医院内科监护室护士李斌乐了,“你比我还精,怎么会傻!”

这一个多月,不仅她,甚至我市一众参与救治专家和医生,面对如此凶险多变的病例,也觉得超出了自己的经验范围。

“太难了!病人还没崩溃,医生却要先崩溃了。”

“惊心动魄,现在回想起来抢救的时候仍然后怕。”

“整个过程,好像打仗那么紧张。”

ICU、ECMO、产科、心脏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超声科、中医、心理……众多来自全市各大医院的科室精英汇聚奔来。上呼吸机、上ECMO、24小时终端监控,两三天一次抢救,他们与死神拨河,终于将她抢了回来。

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彭女士渡过的43天,绝不夸张。作为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她靠ECMO支撑21天,并最终成功撤机,成为全省首例ECMO撤机成功的危重症患者。

3月14日,彭女士终于转出ICU病房,晒到了久违的阳光。护士们告诉她,现在全中山的市民都很关心她的康复:“你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了。”坐在阳光下的她才感觉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也重新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到43天前与死神的初次相遇。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3月14日,彭女士在与死神搏斗43天后,第一次晒太阳。 黄艺杰 摄

1

紧急遭遇战,半小时内组团开战

“心率170次/分,血压下降,出现感染性休克。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她的生命可能就停止在那一天了。”讲起2月1日那场遭遇战,小榄人民医院院长何淑明还记得当时的指标参数。

当日,咽痛、发热且已孕晚期的彭女士来榄院就诊,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市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诊后建议转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就在等待运转期间,她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

中山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高文军立即判断,这个病人是一个危重症,指示要求停止转运,就地抢救。当天中午,中山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博爱医院产科主任甘玉杰、儿科主任赖春华接到市卫健局通知,也奔赴小榄现场支援抢救。榄医半小时内组建了超过30人的专家团队,院内ICU主任池锐彬带领抢救。

当晚8时,病人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为危重型新冠肺炎。此时,市二院发热门诊医生任仲强、护士廖威龙与负压救护车已急驰而来,随时待命接走彭女士。等到他们将彭女士接回二院,已是2月2日凌晨一点多。回来时,两人已是全身湿透,累到瘫软。

第 6 天

煎熬苦候时机 开启救命神器

在负压救护车另一头等待接力的是一群重症科医生。早在1月27日起,他们就已时刻等待着投入与死神的搏斗。

市卫健局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小榄医院以及古镇、东凤、火炬开发区、东升、西区等镇区医院的ICU抽调了共13名骨干医生,组成新冠肺炎的重症组,由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任组长。二院作为协调单位,共同负责该病人的救治。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在市二院参与救治工作的各大医院骨干精英。黄艺杰 摄

彭女士出现的症状,每一个都足以让生命止步。新冠肺炎(危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现在都集于一人之身。氧疗、机械通气,几天的救治后她仍严重低氧血症。是时候启用号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即人工肺)了。

其实这几天里,市人民医院的ECMO团队也一直在等待中煎熬,迟迟未能下场一搏的原因,在于上机需要一定的指标时机。能不能上?应不应上?什么时候上?团队一直在密切关注和评估,等待介入的“一线生机”。

2月6日,各项指标达到上机需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ECMO研究室主任李斌飞率ECMO团队为彭女士装上了人工肺。也是从那天起,ECMO团队、重症组医生,一天24小时,十几名医护人员开始为彭女士的生命值守,一刻不敢松懈。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进入隔离病房要频繁穿防护服、每个团队监控指标不同,为减少对病人的干扰,病房里加装了探头,连接每位医生的手机,大家可随时查看各项参数和病房情况,“直播”讨论病情。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专家李斌飞在指导抢救。市人民医院供图

第 19 天

上一分钟没事,下一分钟抢救

监控探头不仅24小时观察病人,它同时还24小时“折磨”着医生们。他们不管值不值班,那是上班看、下班看,睡觉前都要点开手机看一下各种参数才能安心,甚至半夜醒来也要看一下。

19日那天,凌晨两点多才回到住处的李斌飞,又习惯点开监控看了一眼。“不对劲!血氧掉了两次。这时群里也有人发现了,值班医生马上进入病房检查,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抢救。”团队各位医生都奔跑而至。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位于市二院的ICU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忙碌中。市人民医院供图

“心内、呼吸、耳鼻喉、超声,一波波的医生还有护士,各科室都进去协同抢救。还有需要的各种仪器也在紧急调过来。”从半夜三点,一直抢救到上午近十点,十多个医护人员,才算把人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

类似这样的抢救,重症救治组组长李建伟说,几乎是两三天一次。有时前一分钟看着还好好的指标,下一分钟就会突然变化,有着17年ICU经验的他都不禁感叹,太折磨人。

“太难了!难在没有经验、文献,全靠摸索。这个病人,每天一个方案。后来,每天都只能调整一个方向,变动太大了。过程几乎容不得你犯半点错。太难了。医生们都快崩溃了。”

第 27 天

死亡病例的“心”发现

在国家、省的医疗系统内,各种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讨论已在展开,许多病例与彭女士的发展方向相似。死神越逼越紧,医生们的眉头也越来越紧。每一次都靠抢救夺回几天的喘歇,不是长远之计。每日病情研判中,省、市的专家们在争论中寻找着新的生路。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市二院ICU隔离病房。 市人民医院供图

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生命支持专家组组长、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作为心脏方面的专家,就注意到了一些死亡病例中,病人右心明显增大的现象。“用人工肺后,右心变大,血去不到左心,最后心衰而死。救命神器只能是延续,不能长期用,还是要靠其自身的肺恢复。我们不能走这条路子。”

每一种新尝试都有风险,但中山的团体勇于担当,敢先尝试,而不是让病人坐以待毙。专家团队决定尝试着减少人工肺的流量以降低右心的压力,并让病人间断清醒,抽出痰液,增加通气量。这个方案理论上可行,但需实践印证,大伙做好了预案,准备不行就再退回来。人工肺的流量每隔一小时,就往下调一丁点。医生们就在守在外面,紧盯着变化。

袁勇说,当天他从上午11点多,就坐在外面看着,调,一直到晚上六点多。“精雕细刻,是一点点调整出来的。”这个尝试效果越来越好,让已近乎绝望的医生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经过不断的调整,2月27日,已靠人工肺支持21天的彭女士成功撤机,成为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机成功患者。

第 42 天

钟南山说她可以转出ICU了

成功撤离人工肺后,呼吸机继续工作了十天。这十天里,医生们紧悬的心是一半兴奋、一半紧张。这相当于原先有人扶着走路,没人扶了,倒了怎么办?他们甚至做好了再次上机抢救的准备。很快传来彭女士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转阴的消息。稳定一段时间后,3月8日,她身上的呼吸机也顺利撤离。11日拔除气切套管,转为氧疗。病人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进入康复治疗。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转入普通隔离病房后,彭女士正在吃香蕉。黄艺杰 摄

3月13日上午,钟南山院士与省专家通过远程系统对中山的两例危重症患者会诊。在详细查看了彭女士当天的各项指标后,他表示这给中山市、全国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病人应该可以离开ICU。“对这些病人的治疗,要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每个细节都要做好。这个工作,中山市还是做得非常好,最关键的是你们自己的团队很争气,做得非常出色。祝贺你们。”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医护人员将漫画家小林老师的画送给彭女士。 市二院供图

与死神搏斗的这43天,钟南山与省专家一直对中山这例危重症案例非常关心,省里还派了专家到中山市二院来参与抢救。李建伟说,这期间钟南山曾三次对彭女士进行远程会诊,还亲自打过电话来了解病情。“他还跟我们说,这个患者太年轻了,请一定要把她救回来。钟院士的话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和信心。”

在转出ICU前的一天,彭女士坐在床上,请医护人员帮她录制了一小段视频:“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钟南山院士,感谢全体医护人员。”

3月14日上午11时,她转移至普通隔离病房,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在护士的搀扶下,她自己慢慢走到窗边坐下,见到了久违的阳光。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中山日报记者通过对讲机和彭女士对话。彭女士说,她会努力加油的。 黄艺杰 摄

43天时间轴

2月1日

彭女士到小榄人民医院就诊。因病情急剧恶化,在医院立即实施剖腹产终止妊娠。当晚,其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随后转运到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2月2日

小榄人民医院检验科通知,患者血培养有细菌生长,考虑合并败血症。

2月6日

患者开始上人工膜肺氧合器(ECMO)治疗,上机后生命体征稳定。

2月19日

一名恢复期患者捐献的300ml血浆注射入彭女士体内。

2月27日

彭女士脱离ECMO,成为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机成功患者。

3月8日

彭女士成功脱离呼吸机,不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

3月13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彭女士进行远程会诊。

3月14日

上午11时,彭女士从ICU隔离病房,转入普通隔离病房。

生死抢救!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43天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慧 谢琼 通讯员 林茹珠 尹丹 卢鑫瑜

◆图/黄艺杰 部分由市人民医院、市二院提供

◆视频统筹/谢琼 陈慧

◆视频字体设计、海报设计/蔡文强

◆视频旁白/张房耿

◆视频摄制/黄艺杰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