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家長經常抱怨自家孩子每天回來從來不是先做作業,而是喜歡先玩,先看動畫片

多是等到吃完晚飯了,夜深了才開始做作業;

效率也很一般,經常一點點作業做到十一二點,把很多家長們都熬成“大熊貓”

從很多家長的心聲裡聽到,孩子拖拉既不是一兩天更不止一兩件事,這種壞習慣已經灌輸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孩子是在故意和你作對嗎?或許,真是這樣的!

很多家長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越催促越嘮叨孩子越“慢”!這種現象在拖延症的孩子中屢見不鮮,其實家長的嘮叨只會強化他們拖延症的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通過對多組實驗對比:父母過於嚴厲或者總是急於催促孩子,這種家庭環境的孩子更容易患有拖延症。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情緒,有時候面對一味的催促可能會引導他們“故意”作對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們需要轉變方法。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急性子的我們,為什麼會有一個慢性子的孩子

很多家長納悶,急性子的父母怎麼生出慢性子的孩子?

其實這並不矛盾,就好那些高智商的結合生出的孩子不一定天生就是學霸,每一個學霸的背後,父母和孩子都付出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

急性子的家長會什麼會有慢性子的孩子,正是因為家庭環境讓他們心裡有了寄託

就好比孩子上學遲到這件事,孩子抱著就算沒有按時起床也總會有人叫醒自己的心態

正是因為家長急性子,孩子心裡有了依賴才不急不忙。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①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不滿

孩子做作業拖拉時,家長要先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允許他們宣洩不滿的原因。是因為題目太難不會做還是因為其它,瞭解不滿情緒後,才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②多給點時間和耐心,孩子成長不能一蹴而就

某一個習慣的糾正需要家長一步一步言傳身教,養成它非一時之間,故而家長不能急於求成

很多孩子並不是喜歡拖延,而是習慣拖延,家長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等待,從一點一點的小事做起,想要徹底改掉拖延症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家長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③多鼓勵與陪伴,少嘮叨和控制,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劑良方

國家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孩子拖延症日益嚴重通常是因為自我調節失敗

在孩子們自我調節失敗的情況下,家長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少點嘮叨多些鼓勵和陪伴

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那麼做完作業後可以給予半個小時的獎勵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④學會換位思考

弗洛伊德早在1911年提出拖延的原因是:達成某件事的成就感缺失,孩子的拖延症也是同樣的道理

找不到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是他們養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就要學會換位思考。

從他們的角度看待為什麼會拖延,是恐懼還是被其它更感興趣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換位思考容易進入孩子的世界,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當看到孩子磨蹭拖拉時,只要家長不在一旁一味的指責和嘮叨,多進入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相信很多孩子的拖拉會有所改善

孩子拖拉磨蹭,別隻會“一直催”,聰明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超超媽給大家推薦一套

《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裡面包含十冊精選的東西方童話,是寶寶品格養成路上最好的禮物。

還有一套《陪你長大》系列繪本共30冊,內容分為人際交往(情商)、語言、健康、藝術、科學5個部分,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從書中讓孩子明白拖拉磨蹭的不良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