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醫“汗”證

中醫丨論“汗”

淺論中醫“汗”證


導語:汗對人體生理、病理和治療的理論,歷代醫家均有闡述,對中醫的臨床辨證施治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就“汗”的理論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淺談如下。

1 “汗”的生成及其重要性

1.1 “汗”與津液的關係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同屬於水液源於水,有賴於脾胃的運化而生成。《靈樞·決氣》說“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由此可見汗津關係密切,同源異名。然汗乃人體陽氣蒸化津液而成。

淺論中醫“汗”證

1.2 汗血同源 血和津液來源相同,功能相似,二者關係非常密切,故有“津血同源”之說。《靈樞·營衛生會》所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所以古代醫家一再強調:失血的病人不可再行發汗;津液丟失的人,不可再放血。這說明汗洩太過必然津傷,津虧則血少。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這是“汗”法的理論在臨床上實際應用中得出的結論。故自古有“大汗亡陽”和“吐下之餘,定無完氣”的說法。

2 “汗”的生理功能

2.1 散解體熱,平衡津液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指高熱病人通過出汗而熱退的例證,從而得知出汗是解除體溫的途徑之一。暑熱煩渴而汗出,是人體自身體溫調節。熱隨汗出,自解自救,達到陰陽平衡,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液生理功能。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在人體的結構中,約佔體重的2/3以上,在機體內除了脈管中的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體屬於津液。由此可見,津液不但是組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然津液的代謝,主要靠肺、脾、腎三髒升降功能的協調來進行,其中一部分變為汗液排出體外;另一部分不能再利用者,則下輸於膀胱,化成尿液排出體外。通過這樣的調節,不斷的吐故納新,從而維持津液代謝的相互平衡。

2.2 邪隨汗出 臨床常見風寒束表,邪客肌膚,而出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症,當發汗解表,使寒邪隨汗外出,積聚體內引起水腫、痰飲等疾病,亦可通過出汗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洩出去,由此可見發汗是人體廢物排洩的途徑之一,是驅邪外出的重要治療大法。正常之汗具有協調陰陽,通暢氣血,調和營衛,調節津液的作用。

3 “汗”在病理上的反應

汗為心之液,與津血同源。張介賓說“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說明營血和津液是汗之化源。而汗液的排出與否,則受衛氣的控制與調節。如果外邪侵犯人體肌表,則腠理閉塞,衛氣不得發洩,則無汗而身熱。如果衛氣虛,固攝無力,就會出現自汗。

3.1 自汗,盜汗 自汗,盜汗,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洩失常的病症。汗症以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說明陽虛不能衛固於外,陰液即易於外洩,治宜益氣固表;汗自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此乃腠理不密,營衛不和,治以調和營衛。盜汗多屬陰虛內熱,陰精虧虛,虛火內生,熱逼津液外洩,則五心煩熱,夜寐盜汗,治以滋陰降火;由於肝火亢盛或溼熱內蒸汗出,往往兼見面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脈象弦數,此乃邪熱鬱蒸,當以清肝洩熱,化溼和營為主治。

3.2 脫汗 脫汗發於病情危重之時,正氣欲脫,陽不斂陰,以致汗液大洩,汗出淋漓不止或如珠,同時伴有聲低息短,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等症狀,是陽氣將絕的徵象。治宜回陽救逆固脫。

3.3 戰汗 多發於急性熱病過程中,症見發熱煩渴,突然全身惡寒戰慄,繼而汗出,熱勢漸退,多為正氣拒邪,若正勝邪退,乃屬病趨好轉之象,及時顧護陰液,調整陰陽,則邪去正安。

此外臨床常見有黃汗、手汗、足汗、額頭汗等汗症,其病因病理變化及其治法,臨症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切中病機,則效如桴鼓。

4 臨床上的應用

4.1 無病先防,既病防變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由於外邪發病的一般規律,都是由表及裡,當邪客腠理及時用汗法治療,驅邪外出而愈,從古至今用汗法治療風寒束表之症,以驅邪外出不致傳變入裡,每用必驗。人們在諸多的體育鍛煉中,促進新陳代謝,一方面提高衛氣的衛外功能,從而使衛氣開合有度,使衛氣的溫煦與衛氣司腠理之開合相互協調。衛氣的溫煦作用能增高體溫,由於衛氣的發洩,腠理開而汗出,出汗則能降低體溫。如天寒氣溫較低,則衛氣又可使腠理閉而無汗,以增加衛氣的溫煦作用以保持正常的體溫,從而增強體質及抗病邪的目的。

4.2 “八法”之首“汗法” 汗法是通過開洩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傷寒論》說:“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明確了汗法的應用原則,用以治療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證,亦可用於利水消腫。漢代張仲景明確指出:“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對麻疹初起,疹點隱隱不透,治以和營解毒,解肌透疹。臨床可汗與不可汗的原則,《傷寒論》說“亡血家,衄家不可發汗”。《靈樞·營衛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原則。“汗”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其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不同,直接影響人體健康,靈活適當地運用汗法於日常生活以及臨床施治,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積極作用。

汗水裡隱藏的健康秘密你都知道嗎?

淺論中醫“汗”證


淺論中醫“汗”證


淺論中醫“汗”證


淺論中醫“汗”證


淺論中醫“汗”證


淺論中醫“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