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他模模糊糊感到,自己是跳進河裡也洗不清了,因為大家都認定他本來就老奸巨猾。一想到這種毫無道理的偏見,他就心如刀割。————莫泊桑

莫泊桑是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常會用自己的作品諷刺社會,他與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莫泊桑以“繩子”為切入點,串聯整個故事,單單以一條繩子就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的荒繆事件。

《繩子》簡單的說,主人公奧西科爾納是個地道法國農民,生活簡樸的他無意間撿起一條廢棄的繩子,就被人誤會成撿錢包不還的“騙子”,不管如何解釋或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都無濟於事,最終奧西科爾納精神崩潰,抑鬱而終。

聽起來是很荒誕的故事,莫泊桑用這樣一個善良人的故事,為讀者展現當時充滿偏見的社會,如同“繩子”般纏繞著越來越緊。

那我將從人物上進行簡單的分析,再以“偏見”的角度解讀《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01、【偏見如“繩”】:馬具商與眾人,存在良性與惡性的偏見,“幸災樂禍”的人性。

先來談談《繩子》裡的馬具商、鎮長以及群眾,在小說裡並不是展現全是壞人的荒誕社會,但又不能定義他們是真正的壞人,實際上他們沒有做過什麼,也沒想到主人公奧西科爾納會因此死去。只是在奧西科爾納撿起繩子那刻起,在別有用心的馬具商誹謗下,鎮長以及周圍的人們自始自終都不相信解釋,“鐵證如山”認定他就是一個撿錢不還的騙子,就因為奧西科爾納是個精明奸詐的諾曼底人。

作者莫泊桑對社會還存在這種思維的偏見,是源於當時的法國道德墮落、敗壞,固定的偏見使人也變得自私、愚昧,而諾曼底人在當時的偏見是精明,甚至讓人自嘆不如。

先來探討偏見的形成,偏見的形成人群集中在弱者或是善良等優良品格之人,因為他們的本身抵抗能力不強或是性格過於柔弱,很有粘性讓偏見的牢籠套在其身上,統分“良性偏見”與“惡性偏見”。

  • 良性偏見:指的是對正直、善良以及勤奮之人有著個別意見。在他們眼裡,優良品格本身出發點沒錯,只是用錯地方或過度就會存在“食古不化”的偏見,但不會影響他們對其心存敬佩之心;
  • 惡性偏見:妒忌心理或長期本身外界的不良影響,潛意識裡就會定格這種惡性的偏見,具體指的是帶著濃重的不滿情緒或攻擊性語言,處於不會輕易改變或認定的狀態。

對比這兩種類型的偏見,我們就會發現人只要活著,長時間在固定一個人際圈子裡,就會形成類似口碑或偏見的評論。一方面能清楚認知一個的本質性格,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複雜人性,就會形成良性或惡性的偏見定格,使人難以改變又困擾。

前段時間,大火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把“偏見”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中申公豹認為:“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儘管比太乙真人優秀、努力的他還是被偏見牢牢套在身上,原因非常簡單,就單單申公豹是妖族豹子精,就引起在門下不受待見與鬱郁不得志。

就好像莫泊桑的《繩子》以馬具商為首的人們,就只用根繩子,再加上對奧西科爾納有著濃重的偏見如山(諾曼底人很是精明奸詐),所以不管他解釋或行為都是無濟於事的。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一開始很不解《繩子》人們的冷漠,就算是偏見也不會如此,後來想想才發現是有著劣質人性“幸災樂禍”。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在歷經人情往事歷經滄桑之後終會明白,幸災樂禍是人類較為普遍的一個人性弱點,它潛伏在每個人的內心,時不時就會表露出來。當奧西科爾納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時,或許在在別人那裡你可能只是笑話而已。

所以我們的經歷、情緒都只是自己的,也只能自己消化、承擔。在負重前行的社會,每個人都很忙碌以及複雜的心理和人性,並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理解、分擔我們的苦難。當訴說、抱怨的時候,別人能夠不幸災樂禍就不錯了,更別說感同身受的理解分擔了。這就是人性,它並非那麼的十惡不赦,同時人性也並非我們所期望的那麼的盡善盡美。

事實上我們能遇見被人偏見或存在偏見的事,除了面對“幸災樂禍”的人性,還會產生對自身品格的質疑:這些優良品格的存在是種錯誤?

我想並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子的想法,優良品格有時用在社會還是會出現相反的效果:遇到老人摔倒,在道德與顧慮之間徘徊,始終不敢鼓起勇氣;看到從善的壞人,不敢靠近,害怕被人懷疑變壞或不良目的等等事件發生,足以讓我們懷疑與質疑這些優良品格真的是人必備的嗎?

關於這點的質疑,很多人都說不清的,固定的環境與自我的性格,就會形成一定的偏見。在無法對抗偏見,有些人選擇隨波逐流或是隱藏磨滅本身存在的品格,例如那些善良、本分。

莫泊桑的《繩子》以馬具商為首的群眾所表達出的“偏見”,如同那根打著死結的繩子般,越是掙扎越緊,直到是奧西科爾納鬱鬱而終。

奧西科爾納也因為人們的誤會越來越深,慌張的解釋,最終失去清醒,導致自己的鬱鬱而終。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02、【偏見裡的引導人生】:奧西科爾納,解釋的雙面性,反向心理解釋,是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再來談談小說《繩子》裡的可憐男主人公奧西科爾納,他在被冤枉後,其中有個情節特別有趣,為證明自己的清白是這樣子描寫:

老天有眼,這可真是千真萬確,絲毫不假的啊,鄉長先生。他整天講他的遭遇,在路上向過路的人講,在酒店裡向喝酒的人講,星期天在教堂門口講。不相識的人,他也攔住講給人家聽。

莫泊桑用“千真萬確”和“反覆講”的兩個細節描寫,以此證明奧西科爾納的解釋方法,是從“著急向鎮長解釋”再到“胡亂向任何人解釋”,並且反覆的著重文筆描寫他“急”心理。其實這種行為出發點是沒錯的,然而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並不是解釋可以解決的,奧西科爾納也沒意識到這般“解釋”背後存在的雙面性:澄清與加劇誤解。

“解釋”的最大作用是澄清不符合事實的事,它會以讓人認可的角度與觀點所信服;反過來,因過度的解釋就會影響到信服度,因為人在聽完別人的解釋時,內心會有一定的判斷性,再用理智思考與做出行為。然而過多的解釋,就會給人潛意識裡的附加“作賊心虛”的看法,很大程度會去推翻判斷,造成誤解的加劇。

還有一種解釋會以特殊的方式展現,是去通過反向行為做出相反行為的解釋,心理學上稱為“反向心理”。指的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個體或群體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一種違抗他人或社會的建議、要求或命令的傾向,表現出與之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亦稱逆反心理。

源於人在反覆解釋與行為證明無效後,內心就會產生反向行為的心理,然後去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力或是改變偏見。後果如果一直得不到回應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偏激,甚至是墮落以及瘋狂的報復行為。

事實上,我們身邊就有這樣心理的叛逆者,看似瘋狂的背後是種脆弱,真正走進他們內心時,就會發現他們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力以及存在感。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同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有著偏見枷鎖的哪吒,一開始被偏見的人們不待見、抵制,慢慢持有“反向心理”,一次次的用自己所認為的行為去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力或者是改變偏見。這樣子的行為,往往是發生在原生家庭情況,因得不到太多的關愛與注意力,心理慢慢走向失衡,因此產生這種“反向心理。”影片的結局,是哪吒被親情引導回正確的人生。

《繩子》裡的奧西科爾納近乎慌忙的解釋,不僅沒能消除誤解,反而是加深別人的誤解,源於“精明的諾曼底人”的偏見,讓奧西科爾納失去了解釋的真正意義,存在著兩面性。直到誤會的加深,也有找到撿到錢包的那個人,偏見與幸災樂禍的人們也不願信他,這才讓奧西科爾納鬱鬱而終。他的死亡,簡單來說是死於“偏見”心理和“幸災樂禍”人性,也沒人引導他走向正確的人生。

那麼,就在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03、偏見如“繩”,是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繩子》是個故事簡單明瞭的短篇小說,莫泊桑加入複雜的“偏見”心理與“幸災樂禍”人性。當讀者讀完之後,有著感同身受:自己也不能很好面對與承受偏見,也就無法無法心平氣和接受當下,從而製造自我痛快。

①、對於偏見,是心平氣和接受當下,不去製造痛苦。

《繩子》裡的奧西科爾納是痛苦的,然而在個別讀者眼裡覺得沒什麼的,因為偏見總是會有的,只不過是心靈脆弱的他無法心平氣和去接受。

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中說道:“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當下,便是製造痛苦的根源。”

事實上,偏見就存在身邊,普通或優秀的人都會面臨偏見:過於普通的人會有“沒用”的偏見,過於優秀也會有“鋒芒畢露”的偏見,在加上無可避免人性裡的“幸災樂禍”下,才會覺得無比痛苦,也就走不出自己。

既然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就去心平氣和的接受當下,不再給自己製造痛苦。有時候的痛苦,其實並不是來自外界,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在偏見裡,總是會隨著擺脫不了的輿論陰影下,逐漸讓偏見如“繩子”般越來越緊,越是掙扎越是沒用,那麼就去提高精神上的力量。

我還是一直提倡多讀書,儘管短時間沒有實質性的作用,但時間久了,人的思想會潛意識去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高度有多高,那麼眼光也會多高,從而帶動行為。儘管現在書籍不被輕浮氣躁的人所喜,但它也正是最好心平氣和的方法,去提高精神上的力量。

在我看來,《繩子》的“繩子”有著很深的含義:繩子可以是根打著死結,越掙扎越緊,然後奧西科爾納就鬱鬱而終了;但繩子也可是個引子,引發人性的思考:人在偏見裡會承受多少呢?但有人會在偏見裡看到希望嗎?而不是非奧西科爾納所蘊涵著的死亡。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②、在偏見裡看到希望,去引導人生

《繩子》裡的奧西科爾納是以死亡為富有含義的結局,莫泊桑以難以擺脫的“偏見”為切入點,通過看似荒誕的故事來證實偏見的可怕性,也表露了要學會在偏見裡看到希望。

蒙田在《蒙田隨筆全集》中說道:“人間總有那麼多出其不意的突變,很難說我們怎樣才算是到了窮途末路,人只要一息尚存,對什麼都可抱有希望。”

但凡事都有著兩面性,偏見的背後還是可以代表“希望”與“墮落”。《瘋狂動物城》裡的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兩人都有著偏見的困擾,兩人卻有著不一樣的態度:朱迪用實力把“偏見”變為“尊重”,最終走向成功;尼克卻是自暴自棄、放浪形骸,有著很長一段時間的“迷失自我”。

態度決定一切,就算有偏見,到了窮途末路,只要一息尚存,對什麼都可抱有希望,因為人生總是存在很多出其不意的突變,但只有心存希望才會發生奇蹟。

《繩子》裡的奧西科爾納已經不抱希望了,他覺得自己活著是種痛苦,周圍的人們都不認可他,才會鬱鬱而終。

如果他能做好自己,或許就會成功打破偏見。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③、做好自己,是最好的打破偏見。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個朋友,她時常每份工作都很努力很是不解。直到後來她自己說:“其實她一開始經常換工作的,但是有著善良、本分的性格,在某個公司呆久就會被欺負。因為別人都覺得自己好說話,什麼都可以又任勞任怨的感覺,這讓她十分痛苦,最後不得已只能換工作。後來,她才真正懂得明白只有做好自己,用實力去征服別人。”

既然無法改變偏見的存在,也不能保持長久的希望,那麼就努力做好自己,實力才是最好的保證。

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曾經我也在網上聽到一句很現實的話:“沒有錢,你拿什麼維持你的親情,穩固你的愛情,聯絡你的友情,靠嘴嗎?別鬧了,大家都挺忙的。”所以,保持好足夠的實力才是最重要與最基本的保證,越活上去就會越明白這個道理

《繩子》是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莫泊桑運用很多細節與心理著重描寫奧西科爾納的“緊張、驚慌失措以及絕望”,但卻能側面突顯他的無能、軟弱,繩子、人們的看法就能奪走性命。

《繩子》|偏見如“繩”,去引導正確的人生


《繩子》是一部著重以“偏見”為主的短篇小說,它並沒有太多的文字,但卻能體現莫泊桑的文字功底。奧西科爾納的遭遇、以馬具商為首的那些“幸災樂禍”的人們,都能在我們身邊看到或是經歷到。

當遇到偏見,心平氣和的接受,存在希望感,做好自己用能力去打破,把偏見轉為尊重。

或許時代的焦慮,但最後還是提倡多讀書,書籍是最偉大的精神力量與信仰,無形之中能引導我們正確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