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然而91歲侵華老兵不思悔改,還對中國不死心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勝海舟這個日本人,他是明治維新的功臣,但與其他維新領袖不同的是,他堅決反對日本對中國和朝鮮動武,在他看來,這兩個鄰國都是日本的老師,對促進日本文明發展、社會進步有著巨大貢獻。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既然中國為日本的老師,日本應該對中國表達由衷的敬意,而不是大不敬,甚而至於以下犯上,動輒對中國訴諸武力,遺憾的是,日本的確以德報怨,並且還上癮了,得寸進尺,從甲午戰爭開始,逐漸對中國暴露出全面佔有的野心。

人在做,天在看,日本的野蠻侵略行徑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最終大家聯手,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下,日軍腹背受敵,四面楚歌,潰不成軍,落荒而逃,滾回老巢。

按理,通過這場戰爭,日本應該痛定思痛,悔過自新,以此為契機,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共同打造安全、和平、繁榮、美好的地區藍圖,為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都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然而91歲侵華老兵不思悔改,還對中國不死心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一位叫八兒雄三郎的日本老兵,竟然絲毫沒有悔改之意,別看他91歲的高齡,卻在眾目睽睽之下叫囂,妄稱如果中日再次發生戰事,將拼著老命上戰場打中國。

這真是不可救藥的老人,日本不向受害國賠禮道歉也就罷了,竟然無理取鬧,對戰爭念念不忘,日本當年通過《馬關條約》從我國掠奪2億兩白銀,由此給中國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負擔,而今我們沒要日本賠償一分錢,八兒雄三郎等老兵怎麼好意思張嘴對中國繼續侵犯呢?他及其他曾經對我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老兵為什麼不去反思做一個像勝海舟那樣的好人呢?

從八兒雄三郎向媒體吐露的心聲,我們這才對其為什麼對戰爭情有獨鍾恍然大悟。

第一,軍人就是要忠君愛國,以遵從於天皇為無上光榮和使命擔當。 幕府統治被推翻後,天皇在各地勤王志士的促請下,由幕後走到臺前,開始實行維新變革,天皇趁機將權柄抓在手裡,要求所有軍人、學生、普通民眾務必絕對忠於君主,報效國家。

都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然而91歲侵華老兵不思悔改,還對中國不死心

在天皇感召下,廣大軍人將其視為超乎偶像般存在,唯命是從,並以此為榮。正是這種盲從心理,政府屢屢發動對外戰爭,軍人都默然以應,甘當炮灰,前赴後繼,死而無憾。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明知不是沙俄的對手,卻冒險蠻幹,雖然最終險勝,卻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即便如此,在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後,乃木希典將軍感覺靈魂出竅,精神無所寄託,遂剖腹而死,以示對天皇的無比忠誠。

顯然,這些"優良"傳統還在,像八兒雄三郎這樣的老兵依然在為天皇而活著。當年,正是在昭和天皇的恩准下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雖然經過多年交戰,日本血本無歸,被迫投降,但天皇並沒有說明原委,更甭說道歉賠償之類的話,故而像八兒雄三郎這樣的老兵對於從中國敗退回國不僅不感到羞愧,反而理直氣壯,滿腔希望有生之年還能為天皇效勞,將中國納入"大東亞共榮圈"。

第二,為天皇東征西討、出生入死,就算戰死,也能"永垂不朽"。早在明治維新第二年,政府就修建了"東京招魂社",以便將那些戰死者魂靈入社,供後人祭奠。不必說西南戰爭7000名死亡的將士,以及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陣亡的9.3萬名官兵,二戰後數不盡的日本戰犯無不供奉在"靖國神社",他們本來是遺臭萬年,卻在政府的操弄下變成了"流芳百世",對於這樣的榮耀,八兒雄三郎之流當然"幸甚至哉"。

都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然而91歲侵華老兵不思悔改,還對中國不死心

第三,無功不受祿,既然拿了國家的優厚待遇,自然隨時為國效勞。戰後七十餘年,八兒雄三郎等不但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還年年月月享受國家不菲的津貼,他們每月獲得220萬日元的"退役撫卹金",這讓當年僥倖生還的老兵感激涕零,而這也是他們沉浸在戰爭幻想中的原因之一。

多年來,和平與發展一直是世界兩大主題,正因此,日本也好,中國也罷,都獲益匪淺。如今崛起的中國恰如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且勢不可擋。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希望八兒雄三郎之流丟掉幻想,直面現實,為中日兩國的美好未來多做好事善事,而不是相反。如果一意孤行,到頭來依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討沒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