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樣的物業管理行業—多維視角下的解讀

談起國計民生,莫過於衣食住行,在衣食無憂的當下,便捷的網購和物流上門,似乎住行的重要性要往前排排了。有個居所,有個車子,生活的體面,工作中便捷。住的環境是否安全和舒適,車行出入和停放是否便利,正逐漸成為城市中人們新的焦慮。

新技術帶來的居民的行為變化,正在反推著民眾意識的變化。從新鮮到接收,再到反感,從而到達一種平衡。生活在改變,我們的思維和眼界是否跟隨之變化呢?這裡只想探討一個問題,哪裡都有的物業管理和服務!

謎一樣的物業管理行業—多維視角下的解讀

【管理與服務】

結合改革開放的時間差異和房地產行業的大背景,造就了行業企業的特殊性。一句話概況,出身各異,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精明到無奈。

物業管理的歷史挺久的,給行業定性的就是《物業管理條例》,而最近出臺的較有影響力的則是《深圳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從1981年2007年,再從2007年到2019年,統攬近40年,行業依舊處於一種摸索,我們究竟是幹什麼的?

首先是管理與服務之爭。管理好多年,什麼都管,行業是大社會後勤,企業總有個“不管部”,沒有明確職責範圍的都是它的範圍。服務不間斷,推陳出新,耗盡腦汁,從私人保鏢到空姐服務,能想到的就敢說出來,能說出來的就敢承諾,敢承諾卻很少兌現。總之,在忽悠完政府、忽悠甲方,媒體稿件自我膨脹就敢宣傳,一點不遜色地產營銷。凡是進入行業的從業者,如果待過兩個不同類型的企業,也總在困惑,企業定位是重點管理還是深耕服務?或許,他們的高層和老闆也不一定知道。

其次是對於經營的態度。九陽神功和九陰真經都很厲害,主角是練習的那門武功,那部武功就是正派的,所以錯的不是武功,是正邪之論,門派之爭。在管理服務爭執不下的時候,物業經營論的概念出現了,處於是季軍地位。必須位列前兩者之後,否則就是異類。企業的重心不能偏轉,必須是管理和服務,不能首談經營。經營論的出現唯一正確的解釋就是管理服務之爭有了個臺階下,團結了本應該辯論清晰的定位兩派。就這樣在批判和譏諷中,經營論的企業成功了,而信口雌黃的企業們則失去了往日的安逸和優勢,在行業地位不斷消弱的同時也投入了經營的實踐者。更有甚者,將預算中的盈虧平衡的砝碼交給了經營收入來平衡,將利潤平衡點的最終神來之筆交給了調節成本支出。

再次是關於市場的態度。早期的品牌物業受制於集團或思維,挑肥揀瘦,沒有深挖市場容量和服務容量。主要精力放在品質擴張的同時,研究集團的管控力和邊界。提出了類似“規模不經濟”“企業規模管理邊界是1000萬平”等難能可貴的經驗總結。行業有個笑話,2000年的“小三”成功上位,源自老大和老二的排位之爭,歷史不記得他們爭論的是品質、標準、品牌還是口碑,只記得反正不是市場。行業優秀的企業最早走出深圳市場,布點全國,比其地產公司還早。

發展才是硬道理,物業行業因此席捲全國,人才走向各地。

 【物業與自治】

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點兒波瀾,卻也值得記錄。我的底盤我做主,誰能代表最廣泛的業主們的利益和話語權呢?業主大會出來了,經過一些列的程序,授權委託給業主委員會去執行。要是大家不謀而合進行自管呢?那就自管吧。戀愛是積極主動熱情高漲的,物業管理的事兒和活兒卻是過日子,茶米油鹽之類的。久而久之,太民主不集中,或太集中不民主,事兒多了,信任的基石因為矛盾和衝突而被猜疑鏈擊碎了。形式上的自治沒有了,變味了,成為個人或一小撮人的政治舞臺,逐步過渡到利益腐敗。

自治的人,有權無責,有責無追。有缺陷的條例將近運行諸多年之後,造成了目前各地城市,問題社區的主要問題還是業委會不能平等對話,把自己高看幾眼。在追討物業管理企業的當年不作為的同時,也往往矯枉過正,設置有些肆無忌憚的苗頭。

在社區中以運動的形式進行權利主張,卻不知往往侵犯和損害了社區正常秩序。基層政府一般也抱著多一事兒不如少一事,息事寧人的態度放任或縱容了該行為,結果是社區受到傷害無法彌補,自治業主的大殺招,就是拍屁股走人的時候還不忘結合諸多企業擴張行為,撈一票!留下了一地雞毛和永遠無法達成平衡的預算窟窿。這些都早已超出了正常市場行為的運作,社區物業管理服務不可能達到新的平衡和和諧。

好的跡象出來了,業委會想要的權利給你,同時配給你相應的責任,以及後期發生管理事件的安全追索權。一心為公的人會繼續,鬼魅魍魎則會退去。這種局面是無序的結果,受損的社區不可能恢復到往昔的平衡。除非,有不上市的企業帶著資金和專業團隊來做善事,否則就是“養肥了再殺”的地產舊改探路人。

【物業與科技】

蘋果手機出現了,移動互聯普及了。物業公司上市了,新型的車場、門禁技術問世了,數字攝像頭便宜了,IT公司聚焦行業了,資本關注行業巨頭了。一切似乎美好,巨頭們心動了,專業公司變成運營公司了,科技化賦能提上議程了。

首先,公司內平臺建設如火如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領跑者在思維上的進程伴隨著不斷消耗的資金而變得猶豫遲緩,跟跑者在靜觀其變,偷跑者通過高新攬人的方式想找到捷徑。這裡必須點贊那些真心為行業的科技轉型而付出的企業,除了捅破資本的天花板之外,還給行業帶來很多新思維和新技術的理念。當處於四五線城市項目上的安保和客服都客戶都在談O2O,無感支付等新應用時,這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普度。至於那些偷跑者和觀望者,未來肯定機會不屬於他們。

畢竟,科技化只是一種工具,企業的興衰更多取決於決策者的思維、勇氣和團隊的執行力和糾偏能力。

其次,科技的能力解決了集團管控的能力,突破了1000萬管理的邊界,不斷地組織調整和“去區域化”管理使得,管理規模不斷地突破,甚至上億和幾億平方米。事件聯絡方式從平臺直到具體的操作人員,類似現代軍隊的單兵通信聯絡方式,效率極高,統計非常方便。

再次,有了以上的基礎,巨頭們又重新啟動了擴張的步伐。這次不僅僅是擴張,而是“鯨吞掠地”和“基因輸出”。對外輸出的目標,決定了與地方強者合作,強者組織當地區域聯盟,或者與諸多弱小聯合成立的聯盟進行深度合作。合作的目的就是抱團,抱團有區域集中規模後,進行開源節流。節流的方式就是資源共享,專業互補,提升議價能力。開源的典型代表就是增加商務接觸面和提升議價能力,提升社區團購能力。深度合作從原本的股權融合又逐漸升級為整合運營,從財務並表過渡到客戶開發。

 【物業與社群】

一個比金融還複雜的行業就是資本面對物業的感慨。

物業行業與其說一個行業,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行業)疊加的行業,一個涉及學科諸多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類似包羅二十門左右。如果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社群心理學的集合。個體中有開著寶馬當安保的,有本科生當倉管員的,有初中生當老總的,有研究生被炒掉的。業主們也是如此,好的時候能夠給你紅包和大禮包,生氣的時候能夠當面炸雷,西斯底裡。

根據民眾獵奇心理的媒體傳播,物業企業的事端糾紛,總是被列為“假大黒”。管理很差,服務很假;店大欺客,業主很弱,武力涉黑,強買強賣。特別是自媒體出現後,對於曝光不良不平之事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更多的自媒體則是拿錢辦事兒,全憑一支筆,不做調查,任意剪切,互評亂湊等是主流,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眼球。

物業同行和企業的某些認識上存在誤判,對於忠言逆耳和良策妙計的認定,都是節約多少成本上考慮。在通常狀態下,都認為自己的管理水平到位,人員定崗定編已經達到極致。但是在接觸整體安全預防預警平臺等新技術新應用時,依舊關注能夠節省成本,才願意投入。而忽視了安全風險一旦發生的成本是巨大的。

“我給你個面子,免費的可以試用,收費的不用考慮”。這是絕大多數從業者的心裡縮影。

可以預判,未來的社區安全、物業事務,鄰里糾紛的話題將會層出不群,都離不開物業,並且被批判的可能性較大。如何預防呢?需要政府、行業等進行深思。

 【物業與資本】

資本來了,也是一頭霧水!

資本看物業行業,就是居民數量,客戶活躍度和粘度,把居民的行為習慣分析和第一手掌握其消費需求,從而轉化為購買力,目前來看,非標類產品依舊有市場。標準化產品已經被電商巨頭瓜分。

物業看資本,其實看的不太明白。明明有良好的現金流和一定的利潤。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收購其它企業,擴大規模?避免被收購?還是科技化改造,套取利潤?很多物業沒有想明白,就被人架著上市去了。

行業優秀的企業太少,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還不確定,這些因素導致目前上市有些盲從。上市後的弊端反而對物業比較明顯,第一公眾企業需要信息化透明,第二,利潤分享給股東,才能保持估價穩定上升,有想象空間。第三,投入與利潤的平衡點,往往會打破慣有的平衡,很多企業只能通過管理面積的物理增長來進行財務空進的拓寬,並不能在短期內進行調整完畢。換句話說,管理厚度不夠,挖潛能力有限。

資本對於物業企業看不明白。同樣的行業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市盈率相差6到8倍,有的PE60倍,有的不到10倍。當然這是從資本角度分析和市場追捧的結果,面對每年營收和利潤均超過30%的增長,試問還能有幾年好時光。這種結果和其母公司品牌、口碑和資本運營能力相關性很大,從而證明了,這個行業的附屬性也很強。沒有獨立的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徑。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物業服務集團的PE普遍高於地產公司。部分公司市值甚至高於地產母公司。

同行看資本下的同行。管理能力薄弱,沒有物業思想的企業,過得日子舒服,還有點兒口碑。積極努力拼搏的,管控能力極強的,專業團隊頂尖的企業,天天苦逼事業人生,還被冠以口碑不行,項目品質不高。同行的專家比實幹家多,自己不創新,還整日貌似很忙接觸新鮮事務,目的是給老闆彙報,說明自己懂得,跟得上潮流,而不是盡心把企業當事業去做。

目前行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單體項目解決不了的有些問題,不能寄予希望公司來解決,鞭長莫及,資源有限。應該和周邊的項目互相協調和支持,形成一種協同機制,互相支持,資源共享。一般來說,因為囚徒困境,企業間很難實現這種,但是類似的問題缺失存在,且越來越多!

企業失控市位的時候,自然有人來填充和承接。不是別的企業就是政府。

 【社區與黨建】

當你沒有答案的時候,答案往往已經出來了,並在你思考的範圍之外。

根據城市宗地和商品房建設以及自然村落等歷史結果,社區的概念遠遠大於物管單位的管理轄區和範圍,從雪亮工程、智慧工程、民生微事實等早已落地的趨勢來看,政府在城市安全和居民安全方面的工作落地很紮實。安全大於天。天要下雨,恩澤大地。舉個例子,諸多的社區視頻監控體系大約分為三套,一套是派出所的,一套是街道辦的,一套是開發商建設和物業後期安裝的。是否有必要統一呢?是否能夠統一?答案是肯定的,統一利大於弊。早晚要統一,分步驟系統接入政府的天網平臺。社區的模擬視頻都將面臨淘汰了,如何更換,如果統籌更換,如果沒有大平臺的統一,任何社區的都換不起,也不知道哪裡是重點,從哪裡換起。

科技化的落地,因為其平臺的開放和互通,能夠快速實現區域資源整合,配合政務管理體高效率。科技化的互通,反推政務資源和物業管理項目組織的整合和互動。於是,產生了幾個結果。

一是,業主大會召開納入了政府層面的統籌,解決了業委會成立難的問題。

二是,業委會應該盡職恪守履行責權利,監督和輔助物業企業項目管理。

三是,物業企業成立黨組織,納入行業黨委管理。

四是,社區黨建統籌管理片區內誇項目間的協同合作問題。

下一步可能延伸的問題思考:

一是,棄管社區是否實現開放式管理。

二是,因歷史原因被侵佔的市政規劃道路是否能夠收回,歸還給政府。

三是,片區統一的安保、清潔、消殺服務的集約化。

四是,老舊危房的政府舊改和棚改政策的快速落地。

……

業務被有效整合剝離了,企業降低了專業支出。停車收費業務降低了,收入減少了。管理區域從新劃定後給了大的新的地產開發的物業去管理了。

不能說未來已來,只是將至已至!諸多的行業企業尚未能準備而已!

-END-

溫馨提示:本平臺內容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讓我們一起傳播正能量。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歡迎關注:葉歪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