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学习以语 数 英三科为主,而往往数学是在三科中最容易拉开分数的。因为数学一道题,就是好几分,而且,容易马虎的那一部分孩子,错题率比较高的往往就是在数学科目上。

所以,许多家长都会在孩子数学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现在数学的学习,也比较注重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学习思维,让孩子学会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家长可带领孩子一起看一看。帮助孩子,在答题中如何学会举一反三。

孩子们在做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可以先了解一下:已知一个数的变化过程和最后结果,求原来的数。从最后一步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直到解决问题。

例题一

一个数减去2,加上8,再乘6,最后除以4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15×4÷6-8+2=4

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需要从最后结果15出发,倒着往前推的,就一步步可以求得答案。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例题二

梦娟的爸爸从市场买了一箱苹果,第一天他们一家三口吃了全部的一半,第二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到了第三天他们吃剩下的一半还多1个,这时只剩下2个苹果。求爸爸买的这箱苹果有多少个?

解析:第二天吃后剩下的苹果数:(2+1)×2=6个

第一天吃后剩下的苹果数:6×2=12个

爸爸买的这箱苹果数:12×2=24个

答:爸爸共买回24个苹果。

家长给孩子讲解,做这一题依然是用倒推法,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再从最后结果,一步一步往前推,逐渐向已知条件靠,直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例题三

小红,小青,小蓝,三人各有卡通书若干本,如果小红给小青9本,小青给小蓝11本,小蓝给小红16本,那么三人各有卡通书25本,她们原来每人各有多少本卡通书?

解析:小红的本数:25+9-16=18本

小青的本数:25+11-9=27本

小蓝的本数:25+16-11=30本

解决这一类问题,可利用简单的示意图,题中原来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一下子就一目了然,在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从结果出发,孩子进行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至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例题四

甲、乙、丙三个小孩分别带了若干块糖,甲带的最多,乙带的较少,丙带的最少。后来进行了重新分配,第1次分配,甲分给乙和丙,各给乙、丙所有数少4块,结果乙有糖块最多;第2次分配,乙给甲、丙,各给甲、丙所有数少4块,结果丙有糖块儿最多;第3次分配,丙给甲和乙,各给甲、乙所有数少4块,经过三次重新分配后,甲、乙、丙三个小孩各有糖块44块。问:最初甲、乙、丙三个小孩各带糖多少块?

解析:也许孩子刚读完这道题时,脑子会有点混乱,不要急,我们一步一步的来分析。经三次重新分配后,甲、乙、丙三个小孩各有糖44块。第3次分配是丙给甲、乙,各给甲、乙所有数少4块,后甲、乙、丙才各有44块糖的,在第3次分配前: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甲有:(44+4)÷2=24块

乙有:(44+4)÷2=24块

丙有:44+(44-24)×2=84块

同上,第2次分配前:

甲有:(24+4)÷2=14块

丙有:(84+4)÷2=44块

乙有:24+(24-14)+(84-44)=74块

故原有:

丙有:(44+4)÷2=24块

乙有:(74+4)÷2=39块

甲有:14+(44-24)+(74-39)=69块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其实,类似这样的数学题有很多,学会了解答的思路,能够使孩子在解题过程中举一反三。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除了一些简单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非常重要。趣味数学,不但能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心思更加缜密,这对于以后高年级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同样,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一步一步把答案找出,这样通过孩子的努力,而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这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