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名行为慌张的住院医,成长为一名有信仰的战士


3月6日,是我的生日,往年,自己过生日,就很简单,比平时多吃一个鸡蛋。当天上午,我收到了很多银行和基金公司的短信,当然我就撇了一眼,没有太大的情感波动。上午,我们小组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言。我想,应该不会有人留意我哪天生日。


中午的时候,我被通知去开会,进入房间,灯是关的......“难道,是给我过生日?”
是的。医疗队为我准备了蛋糕,组员陪我一起唱生日歌、送给我非常精心制作的礼物——是个我的自画像漫画,并有全体队员的签名。接下来,是来自大后方科里的视频祝福,科里的领导们都在。第三个环节,是播放昨天他们偷偷为我录制的视频和剪辑。最后医疗队领导,敲门送来鲜花。非常荣幸,能在这个特殊时期,有这么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日子虽苦,但是细品,甚甜!我在武汉收获了一群朋友、战友,一群可爱的人。
抵达武汉前夕
报名援鄂前,内心还是有点挣扎,想得很多。说实话,有点担心自己的父母,假如我不幸牺牲,父母无所养;我一个外科小住院医,难以有突出的表现,甚至,有可能拖团队的后腿。但是,一次次的感动,燃气了我内心的斗志。建筑工、清洁工、志愿者、外卖小哥、饭店小老板,都能在这场战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冲锋向前。我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也一定能帮上忙,至少看护病人和写写病例还是可以的吧。
我报名了!
2月6日下午3点半左右,收到消息,我和另外112名医务人员,作为北医三院第三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5点培训,晚上就出发,具体时间等通知”。原想着,出发前会有一两天的时间去准备。一下子,懵了。终于,对“军令如山律如铁,寒光一闪敌已杀”有了一定的认识。反思自己,平时生活、工作还是稍显懒散。

所幸,自己离医院住的很近。匆忙收拾衣服、生活用品,后来发现自己的行李箱被锁住了,钥匙找不到了,真心无语.......,只能用塑料袋和背包装行李。
4点30左右科里来电话了,需要作战前动员。匆匆骑着心爱的小摩托,一出门,呵,路上积雪挺厚,顾不了这么多了,我家出单元后,有个急拐弯,我一拐,车子晃了三晃,凭着自己的多年来的车技,表现优秀,成功上路。军令甚急,心理放弃了“雪天路滑,减速慢行”的念头。出小区门也是个急拐弯,这时候,路上正好有车,一躲避,砰,摔了。小摩托电池被摔出来了,匆匆扶起车子,装好电池,继续往前赶。
科里动员完,接到通知拟定晚上10点发车先去机场,明早一早去武汉。5点参加培训,培训持续了约一个小时,然后,匆匆吃了口饭,就去了趟超市,我需要购置一个行李箱,买点一次性内裤啥的。回到科里,发现科里和工会都给我们准备生活必需品,甚是贴心。
10点钟,上了去机场的大巴,赶往机场附近的酒店。原本准备出发前理个发,后来发现时间不容许,只能在酒店自己对着镜子推头了。
说实话,从接到通知,一直到酒店,都没时间思考人生,这个时间段真是太忙乱了。在酒店一躺下来,思绪万千。这一夜,不敢看表,不知道几点才睡着,感觉三四点的样子;入眠后间断醒来。这是人生第二次失眠,记得第一次失眠是本科时,那时候因为“强迫症”失眠了数天,通过自行心理干预平复。

2月7日早上早早醒来,吃完早餐就集合、去机场、坐飞机,飞机上,机长代表航空公司致敬并感谢了我们北医三院,瞬间激动了一下下。
约莫中午时分到达武汉,空荡荡机场略有一丝丝凄凉。然后我们坐上去酒店的巴士,路上还是无人、无车,但是武汉是座美丽、现代的城市,道路上电子牌上致敬标语让我们觉得心理很暖。
从医生到战士
来到酒店,我们老大乔杰院长早就等候在大门口,迎接我们。
1月26日、2月1日,北医三院已经派出两批24名医务人员挺进湖北省武汉市,目标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虽然,彼时病人数处于上升期,但国家层面的抗疫宏观架构清晰,即救治‘两条线’——一头是方舱医院,一头就是危重症病房。我们老大乔杰院长的任务就是建设危重病房,有效降低病死率,保障综合救治水平。
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他们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
乔杰院长在着手扩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时,也开始准备调集我们第三批113名医务人员支援。

2月8日,元宵节之夜,也就是我们第三批队员抵达武汉一天后,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医三院137名援助鄂队员独立建制开辟危重症新病区。我参加了密集的培训,开始正式上班、收病人。
我的第一个班是夜班,酒店到医院还有段距离,大约半小时车程。准备好可能需要使用的口罩、防护服等等,坐上了去医院的大巴车。感觉自己是要上战场了,面对未知,深深的畏惧,呼吸加快。
终于到了医院,按照培训的步骤,和消化科一同事一同穿防护服和隔离衣,第一次实战显得格外认真,穿完一整套装备后,觉得很热、很闷、有点缺氧,感觉瞬间开始出汗了,和同事一起缓缓进入隔离病房。进去大约2、3分钟后,护目镜就开始起雾了,越来越严重。眼前一片模糊。好在,和我一起进去了另一位大夫,护目镜起雾不是特别明显,不会影响临床诊疗,和我搭班的同事非常辛苦。
临近末尾,我发现护目镜上的雾逐渐凝结成水珠,并成股流到护目镜的下延,担心水珠滴下来,打湿口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敢抬头。没办法,第一次进病区,就是这么衰。
再进隔离病房还是夜班。这次特意地、好好地压了压口罩上延的塑形条,好好地准备了护目镜。进入隔离病房,哇,明亮了很多,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走路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了很多。这次感觉好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在武汉连续战斗了一月有余。一次次培训、一次次进病房实战,自己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自己也从一个啥都不会、行为慌张的小住院医,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感召下,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心中有信念的战士!
记得有一次,我去支援白班,等白班下来估计吃不上晚饭了。原组队长,提前给我打好了饭,放我房间门口。原组队员,竟然在我回到酒店后,在电梯厅列队欢迎,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衣锦还乡的功臣,有点飘,更多的是感动。第一次这么强烈的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和意义的存在。
一次次面临死神,就其中几点临床感悟做一简单的分享。其一,平时锻炼身体很重要,再忙,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次疾病,危重的病人和死亡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有着较为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平时也能正常的生活,但是病毒肆虐的时候,这种差距就能显现出来。其二,情绪控制很重要,遇事冷静,沉着应对。发现病房两例死亡的病人,都是有抵抗情绪,慌张、暴躁,这样人机不协调,缺氧更严重,加速了疾病的进展。其三,人的生命很脆弱,谨慎活着比什么都好。
文: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普外科住院医张水生

(宣传中心综合编辑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