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因“不孝”被处死?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孔融就知道将个头大的梨让给兄弟们,成为了一千多年来我们教育孩子的榜样。连《三字经》中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可见这个故事的深入人心。

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因“不孝”被处死?

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孔融生活的三国时期,他的结局却非常悲惨,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的。这又是为什么嫩?难道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的孔融,长大后反而不懂得孝顺了吗?

实际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因“不孝”被处死?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七世孙,因而在儒家弟子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孔融的一家人也都非常显赫,父亲孔宙是东汉的太山都尉,孔融从小也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华,被外界认为将来“必成大器”。13岁的时候,父亲孔宙去世,孔融伤心欲绝,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当时的人都觉得孔融很孝顺。孔融16岁的时候,兄长孔褒因为收留名士张俭而被官府捉拿,孔融就站出来自己打算为孔褒顶罪,最终官府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十分伤心,当时的人都觉得孔融是个好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是一个孝子。

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因“不孝”被处死?

除此之外,孔融还是一个文学家,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就有孔融。

而孔融被曹操处死的真正原因,则是因为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孔融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让曹操十分难以接受的观点,那就是“亲子无亲论”。这个观点表面上看是在为“不孝”找借口,但实际上却是对当时朝廷举孝廉制度的不满,如果孝顺成为了一个人上升的阶梯,那所谓的“孝”也就变了味道。

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因“不孝”被处死?

但是这个观点无疑是对当时朝廷任用官员制度的挑战,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还污蔑孔融是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再加上当时孔融反对曹操的掌权,曹操于是借机将孔融处死了。但是后来人普遍认为,孔融之死并非因为“不孝”,恰恰是因为他知道“孝”的真正含义。

当然,孔融对曹操的反对则是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