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聽楊絳談婚姻維繫與子女教育


《我們仨》,聽楊絳談婚姻維繫與子女教育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再次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想起了她在百歲時的感言,掩卷之際,除了折服楊絳的智慧,靈魂似也經歷了一場遙遠的人生旅程,過濾完浮華的沙礫,只剩下簡樸單純心無雜念的平靜。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在93歲高齡時出版的,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描述和女兒、丈夫一家三口最後幾年相依為命的生活際遇,記錄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第二部分是關於女兒、丈夫相繼病逝的回憶,筆調沉重;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歡的,描寫了她和丈夫年輕時在外留學的生活點滴,以及有了女兒之後一家人的美好生活。

全書質樸無華,但質樸無華的背後,是直抵人心的深情,對丈夫相濡以沫的情感,對女兒無限憐愛的情懷,都似清澈乾淨的溪水,在浸透著幸福的微笑和乾澀的思念裡,自筆下緩緩淌出。

縱觀文學作品,凡能打動人的,大多是因為書中真摯的情感。真摯的情感不存在代溝,這本書雖是楊絳晚年所寫,卻受到了來自各個年齡段的讀者的喜愛,成為百萬級別暢銷書,風靡海內外。曾經走進過初中生的語文課堂,詫異於看到孩子們人手一本讀的津津有味,和身邊不同年齡段的朋友聊起這本書,也都直言“這是一本好書”。

不晦澀不浮誇,平實感人,甚至有點平淡無奇的《我們仨》,正是憑藉著這種樸素和真實的情感吸引著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讀再讀。易位而處,換作是我來寫自己深愛的丈夫與孩子,我也絕不會選擇華麗的文字,因為面對最珍貴的情感和最愛的人,我不要摻雜一絲一毫的浮華和套路,我只願呈給他們的,永遠都是單純、柔軟、真實的初心。

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在這本書裡,我們既可以借鑑楊絳對待婚姻的智慧,也可以得到一些教育子女的心得,在此羅列幾點個人感受,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關於婚姻

1.在婚姻裡,套路行不通

《我們仨》觸動我的,首先是錢鍾書和楊絳二人的愛情和婚姻,沒有奢華的婚禮,沒有隆重的排場,不介懷他人的想法,更不牽扯現今這個時代的房、車等問題,兩個人就像是從這個喧鬧的世界消失了一般的、自顧自的去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這種簡單卻高質量的幸福和純粹生活的智慧,令我無限羨慕。

他們是一見鍾情。錢鍾書看到楊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還沒有訂婚”,楊絳則回應“我也沒有男朋友”,兩人就這樣簡單直當的表明了彼此心意,而後便結了婚,一起前往牛津留學。

有句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不易”,從未出過遠門、缺乏生活經驗的二人,此刻要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文化和雙方從小到大不太一致的生活習慣,再加上異國飲食的差異、求學的壓力以及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這樣的重擔放在我們任何一個自理能力尚可的現代人身上,恐怕都不輕鬆,更何況是從小隻知讀書、不做家務不操心的楊絳和錢鍾書。

果然,錢鍾書剛到牛津,下公交車就因為沒站穩磕掉了大半個門牙,讀到這裡,我簡直覺得不可思議,未曾想過一代文學大師在生活上竟會笨拙到如此境地。繼續往後讀,我看到了一個自理能力更差的錢鍾書,楊絳平實鋪開的文字中,她的丈夫單純、謙遜、才華橫溢卻如三歲孩童般笨拙。

比如說,他分不清左腳和右腳,拿筷子像孩子一樣一把亂抓;比如說他無法無法正確的描述看到的是什麼顏色,只會說紅、綠、黑、白四種顏色;還比如說,他會非常得意的告訴楊絳,他終於學會了自己『劃火柴』。

讀到這裡,我是感動的。作為讀者,很容易覺得錢鍾書笨拙的可愛,但若真的作為相伴一生的伴侶,這樣的笨,這樣的拙,恐怕沒幾個人受得了,這意味著,你不僅要當妻子,還要當母親,裡裡外外轉個不停,既要包攬幾乎所有的家務,還要操持人情世故。

雖說錢鍾書很有才華,但楊絳自己也是文學大家,換做是現代人,修養稍微好一點的,也許會自認倒黴嫁了個『生活白痴』,急躁一點的,恐怕早已爭吵不休鬧離婚了。所以說錢鍾書是幸福的,因為他遇到了楊絳,一個願意拿真心去愛他、寬容他和保護他的人,一個願意根據家中的實際情況去調整家庭責任的、有智慧的人。

我們讀了太多的雞湯,也看過了太多的偶像劇,這些雞湯和偶像劇總是套路我們,男人必須有錢有顏值,有脾氣有溫情,搞得了浪漫譁得了寵,幹得了家務帶得了娃,修得了燈泡下得了廚,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在吵架時第一時間選擇道歉認輸,彷彿這種二十四孝的男友老公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但事實是,這種高段位的男人可以在戀愛時、結婚時、過日子時或許會偶然迴光返照的閃現一下,可若要他時時刻刻的保持,恐怕難度太大,因為他不是植入程序的永遠微笑的機器人,他是個有正常脾氣的人。

有句話說,『我們聽過許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而我認為過不好這一生的人,大多是因為太貪心,他們總幻想著所有的偶像劇式的美好都可以套路式的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在自己的老公或老婆身上上演,稍微不如意點,便拿出“你看人家老公如何如何”或者“男人就應該怎樣怎樣”的論調來批評、諷刺甚至挖苦,而在女人們感嘆婚姻是愛情的封墓、眼前的良人早已物似人非時,其實對方如今看到的那個表情扭曲的你,也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巧笑倩兮、溫柔體貼的你了。

毫無疑問楊絳是有智慧的,她明白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適合什麼或者不適合什麼,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錢鍾書的優點就是安安靜靜的讀書寫作,同時他的可愛之處也是他的單純與童心,那就不必強求他事事周全當家做主,這件事他不愛幹,也幹不好,硬要勉強他像其他家的男人一樣當家,恐怕以錢鍾書的性格,必定整日煩躁不安難以靜心讀書,更不會有之後的《圍城》這樣的文學經典現世。

婚姻從不需要貨比三家,認定了,就該好好的經營呵護。一個家裡,最理想的狀態並不是界定“誰必須怎樣”,而是“誰擅長怎樣”,根據伴侶的優缺點,來適當調整自己的家庭責任,去關愛他,保護他,支持他,共同將自己的家變的越來越溫暖美好,才是第一重要的事。

2.在婚姻裡,學會溝通才能讓愛情保鮮

吵架,是婚姻生活裡必不可少的調味劑,每一對夫妻都吵過架,同樣的,錢楊夫婦也不能例外,但小吵怡情,大吵就是真正的傷身傷感情了。

楊絳在《我們仨》裡寫過一段他們吵架的事情,吵的非常兇,起因卻只是因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楊絳說錢鍾書的發音不標準,錢鍾書不服,爭執起來,兩人互相說了很多傷感情的話,後來找到一個法國夫人幫忙裁決,判斷是楊絳對了,錢鍾書錯了。可是即便知道了結果,也沒有一個人感覺到開心,因為吵來吵去,這個單詞的讀音規則也不會改變,反而讓雙方都傷了心,這才是最大的不值當。

於是他們約定,今後遇到的諸多事情,都可以各執己見,不必求同。生活中的諸事以商量為主,就事論事,不必全聽其中一人的,如此,便大大減少了吵架的頻率。

這個就事論事、協商為主的解決辦法我是十分認同的,並將其採納到我自己的婚姻中來。

我是個急脾氣的人,從小被嬌慣壞了,雖然在外人面前都是和和氣氣的保持風度,但是一旦回到親近的人面前,稍有不順就忍不住發脾氣,如果此時有人不順著我,我一定會說出十分傷人的話,讓大家都不舒服。

感觸最深的應該是我的先生。比如有一次晚上十點多和我先生吵架,原因是他正在玩一盤遊戲,沒有及時的回應我,於是心情本來就不太好的我開始不依不撓的逼他解釋為什麼不理我,最後他真的煩了,就自己去客廳沙發上躺著不理我,這可把我惹惱了,我氣的摔門而出,自己一個人在大馬路上轉悠到12點多,最後還是我先生擔心我的安全,把我找回家。

前後折騰了三個多小時,加上心情鬱悶既惱又氣(當然此刻更惱的是自己的無理取鬧又不肯認輸),一直輾轉到凌晨三四點多才睡著。可想而知,第二天的狀態有多差。更糟糕的是,這樣窮兇極惡的反覆爭吵上幾次,曾經的夫妻溫情很容易就被消磨殆盡,只剩下疲憊和厭倦,以及兩個人的無話可說。

這是年輕人很容易就做出來的事,因為年輕氣盛啊,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上綱上線到“你根本就不在乎我”、“我還沒有遊戲重要”,好像不這樣做,就對不起愛情該有的轟轟烈烈的樣子,可是真的吵多了,吵到倦了、乏了,會發現,曾經的美好竟然所剩無幾。

我的先生是個溫柔的人,極少發脾氣,偶爾會玩遊戲,但很有節制,從不沉迷其中。很明顯,我只是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就沒事找事的與他爭吵,這顯然是不對的。後來隔了幾天,我先生與我長談了一次,指出了我的問題,並且與我約定,無論多麼生氣,也不要跑出家門。雖然被揭短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我確實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我總是以“愛”的名義來合理化所有的無理取鬧,忽略伴侶的感受,長此下去,恐怕誰也受不了。

我很慶幸丈夫的明智,因為我的鄰居,那對雙方都是急脾氣的夫妻,最近才剛剛離了婚。他們倆才是真正的愛吵,常常沒說幾句就鬧的不可開交,大半夜摔碗扔瓶子是常有的事,有時被吵得睡不著就和我先生細聽上幾句,大多最後都會迴歸到這麼幾句話上來:

“我當初一定是瞎了眼才會嫁給你這樣的人。”

“你這種貨色,扔在大街上都沒人要。”

“人渣”、“變態”……

一定要把對方的十八代祖宗都罵一遍,戰到雙方都體力不支了才停止。每每此刻,我先生都會握著我的手囑咐我,太傷人的話不要講。

夫妻之間是最熟悉的,因為太瞭解對方,所以說出的話總是格外的能戳中對方的軟肋,將對方逼至絕境。而有些話是不能亂說的,一旦出口就會給彼此造成傷害,就像是在樹幹上釘過的釘子,即便後面濃情蜜意的將釘子拔起,那些釘子孔,也會繼續存在,成為受傷的證據。

夫妻之間爭吵的,大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事小,傷感情事大。家是一個人避風的港灣,我希望自己的家永遠溫暖溫馨。所以後來在與我先生的相處中,我們達成共識,更多的選擇就事論事,不翻舊賬,言語不攻擊對方人格,凡事以商量為主,爭吵也就漸漸消失了,感情也變得越來越好。良好的溝通就像是愛情之花的神奇泉水,能讓愛情永遠保持光鮮美好。

《我們仨》,聽楊絳談婚姻維繫與子女教育


3.寬容是婚姻裡最大的美德

在錢楊的婚姻裡,最最打動我的,是楊絳那一句寬宏大量的口頭禪:“不要緊!”

楊絳生完女兒在產房休養的那段時間,錢鍾書每天都去看望。但是每一次,他都會帶來一個壞消息,比如說打翻墨水瓶染了房東的桌布,碰壞了檯燈,或是弄壞了門軸,房間關不了門了。

但是楊絳並沒有責怪她,她會寬慰錢鍾書,告訴他,“不要緊,我會洗”,“不要緊,我會修”,“不要緊……”

楊絳的這句“不要緊”太迷人了,深深的震撼了我,讓我對她佩服到五體投地。試問任何一個剛剛生完孩子、還在月子裡的女人,與丈夫相依為命在異國他鄉,面對丈夫不但幫不上忙還一直添亂的情景,會作何反應?如果是我,心情肯定是無語加一團糟,感嘆自己怎麼會嫁給這樣一個人,然後在糟糕的心情中坐完月子。

但是楊絳不,她不但沒有讓這些事影響自己的心情,還寬慰錢鍾書“不要緊”,讓笨手笨腳的錢鍾書從緊張狀態一下子放鬆下來,從此對妻子更加信任和依戀。

判斷一個桶能裝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根木板,判斷一條繩子能掛多重的東西,要看最薄弱的那一處,同樣,判斷一個人的修養,不是看他得意風光時,而是看他落難時和脆弱時,是否還能保持修養與作風。楊絳剛剛經歷過生孩子的虛弱倦乏,依然可以對錢鍾書保有如此的耐心和溫情,除了她個人的修養,也是她對錢鍾書脈脈深情的最好體現。這是婚姻裡最感人的風景,是最令人折服的情誼。

讀到此處,想起我那過世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感情一直很好,細細想來,竟和錢楊夫婦頗有幾分相似。外公只知山間種地幹活,其餘方面一律笨拙的和錢鍾書有的一拼,生火差點把廚房燒起來,洗兩個碗能磨蹭個把小時,有親戚好友上門拜訪時,也大多是外婆在應酬,外公只會傻坐一旁,無言以對。

我外婆在生我媽時,外公出去幹活踩到了釘子,自己也一聲不吭,直到整個腳腫的像饅頭一樣時才被我外婆發現,外婆正在坐月子,託鄰居喊了人來,才給注射了破傷風的針。後來外婆在子女兒孫面前說起這些往事,外公也只是傻笑,綻開的皺紋裡透露出知足的幸福。再後來,外婆去世了,外公怎麼也不肯搬來與子女同住,一定要守著老家的房子,直到去世。我媽說,他們年輕時日子很苦,但外婆對外公一直很好,兩個人幾十年都沒怎麼紅過臉,所以外公捨不得離開。

我時常在想,漫長的婚姻生活裡,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愛。現在我覺得,能寬容的對待愛人的不足,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愛,所以不自私不怕麻煩,所以責任不分彼此,所以願意多承擔一點,所以才能寬容彼此。《聖經》裡說,“愛是恆久忍耐,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用在婚姻裡,如此恰當。

或許你會說,楊絳付出那麼多,真的值得嗎。我不知道該如何計算這值不值得,但我覺得楊絳是知足的,因為她擁有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擁有錢鍾書一生的敬與愛:“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娶了她之後,我從未後悔。”

他倆的早飯,總是錢鍾書做的,牛奶紅茶加蘸上果醬的麵包和雞蛋,從未間斷。楊絳做的飯,無論味道如何,錢鍾書和女兒總叫好。

楊絳產女出院,笨手笨腳的錢鍾書親自燉了雞湯,剝了嫩綠的蠶豆瓣,呈給妻子喝。

這樣溫馨的事例,還有許多許多,從他們年輕時在牛津留學的日常飲食起居的點滴,到後來文革時期受苦受難仍只求呆在一處的相濡以沫,這一生的時光,他們過的如此溫馨和諧,這一生的時光,勾勒出了一個家的形狀,填滿了無數人對於愛情的嚮往與期待。

(二)關於子女教育

1.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民間有一句俚語,叫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一般來講,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裡面,父母的言傳身教常常起著關鍵的作用,錢楊夫婦對於孩子的言傳身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錢楊夫婦的女兒錢瑗,是北師大英語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工作期間治學嚴謹,關懷學生,為人剛正。楊絳在《我們仨》中曾經提到過,她每天超負荷工作,工作量是百分之兩百,作為母親每每心疼孩子勸她“不要那麼關心學生”,得到的回應總是搖頭。也許正因為她這種無私的情懷,在她病逝後,她受到了許多學生和同事的緬懷,一直到她離世八年,依然有學生回校為她設立“錢瑗基金會”,並寫文章紀念她,錢瑗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對錢楊夫婦是如何教育孩子始終保有一份好奇心,我很好奇怎麼樣才可以教育出世人眼中優秀的孩子,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否為普通大眾所學習借鑑,也讓自己的孩子變的優秀起來。如果不是《我們仨》的出版,我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錢楊一家鮮為人知的家庭生活,我們大概只知道高風亮節、嚴謹勤勉的錢瑗,卻永遠看不到那個從小長到大的阿圓,與普通孩子之間,又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曾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認知在七歲前就已經基本形成,也就是家庭教育的這段時間,基本奠定了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年紀小的孩子愛模仿,你想擁有一個勤奮的孩子,自己絕不能天天流連在麻將桌旁日夜顛倒,你想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也絕不能整天對著長輩大呼小叫,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一點不假,什麼樣的家長,往往帶出什麼樣的孩子。

錢楊夫婦的女兒阿圓很愛讀書,大抵也是因為,錢鍾書和楊絳一直都是愛書如命的人。錢鍾書曾在巴黎呆過一年,楊絳寫他紮紮實實讀書,法文從十五世紀讀起,再到十八、十九世紀,德文也是如此,這一年裡從未間斷,可見錢鍾書勤奮好學的品質由來已久。再來看看楊絳,楊絳雖操持家庭,但學習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初到牛津便自己找感興趣的課程旁聽,後來回國後鬧文革,四面楚歌的境地裡,他們關上家門,依然是他寫他的《管錐編》,她譯她的《堂吉柯德》,楊絳自己說,“無論多艱苦的境地,從不停歇的是工作和學習,這也是他們的樂趣。”

阿圓就是在這樣一個好讀書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在她極小的時候,就去搶父母的書想要學習了,楊絳給她買了書,她便學著父母的樣子,拿著鉛筆在上面塗塗畫畫。

在阿圓十一週歲的時候,所有的同齡人都在大院子裡嬉笑打鬧,唯有她一個人在爺爺的房間裡安安靜靜讀書,找到她時,房間裡的書已經堆了一地,彼時的她已經讀過《西遊記》、《水滸》等小說,正在父母的引誘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優秀也是情理之中。果不其然,後來,讀書也就成了阿圓一生相隨的習慣,勤奮也成了阿圓極其重要的工作品質。讀書增進智慧,勤奮帶來碩果,這世間的諸多事情,考驗的往往是一個人是否能夠持之以恆,用不間斷的勤奮加上一點點智慧,這世間的許多事情,便都能做成。

《我們仨》,聽楊絳談婚姻維繫與子女教育

2.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覺被愛和安全

而我認為,對於錢瑗影響深遠的,除了父母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勤奮的品質,更在於家庭的和諧溫情,在於父母高質量的尊重和陪伴,這是更能夠帶給孩子安全感和力量的所在。

我曾認識一對高智商的夫婦,兩人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無論是學業還是後來的事業,都可以算是同輩人的佼佼者。但是他們的小孩卻出人意料的古怪,平時也特別不愛說話,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這個小孩經常處於一種很緊張的狀態中,考試成績也總是忽高忽低,有時候再難的題目都會做,有時候很簡單的題都搞不明白,老師也常常捉摸不透。

按理說,這樣一個優秀的家庭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應當也不會差,但與錢瑗的情況卻大有不同,又過了一年,孩子居然產生了厭學情緒,各科成績都掛起了紅燈。夫妻倆急不可耐又無計可施,後來聊起來才知道,這倆夫妻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要求一直都非常高,因為自己的高學歷,他們便認為,孩子在學習上也應該保持優異,尤其是如此小兒科的小學學習,更是隻能考第一不能考第二,平時甚至連孩子背錯一句古詩都要叨擾半天。

孩子畢竟是孩子,過早的將孩子的生長期過渡到成人階段,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和要求,這孩子怎麼可能快樂呢。失去了學習的快樂,自然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對於周遭的事物就開始產生牴觸和緊張的情緒,覺得家庭無法給予他認同感和安全感。

錢楊夫婦雖然自己都是文壇之星,但對於阿圓,卻只獨獨期盼她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他們給予阿圓的,是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溫情的家。在這個家裡,爸爸會故意在女兒的房間裡搗亂,把筆筒塞到被子裡,再把書包藏起來,和孩子一起嬉笑打鬧,然後一起到媽媽那裡告狀。媽媽會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聽取她的想法,並尊重她的感受。父母的尊重和陪伴,都是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愛的重要依據。

中國式的父母,常常會將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並覺得自己已然給予了孩子最大的愛,但這樣的愛裡,唯獨少了高質量的陪伴。他們覺得孩子幼稚,所以常常沒聽完孩子的想法就粗暴的給出建議;他們偶爾陪孩子出去玩,也多是qq、微信響個不停,他們甚至互相說著對方的壞話讓孩子評理。孩子都是敏感的,久而久之,常常被打斷的孩子就會變的不愛傾訴,而覺得自己不如手機消息重要的孩子,也會轉而成為下一個手機控,而常常聽父母互相抱怨的孩子,漸漸會變的無法再信任自己的家庭。

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期盼孩子成才的,但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卻容易本末倒置,只注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忽略了應該給予孩子的高質量的陪伴和溫馨的家庭氛圍。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告訴我們,個體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歸屬的需求之後,才會轉而追求更高級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有歸屬感的之後,他才能更好的追求學業上的甚至是事業上的成功。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十分重要,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父母都會陪伴你,愛你,並在第一時間回應你,讓孩子建立對家庭,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並感受到愛意和善意,他才能更好的成長成才,他才能在經歷生活的九蒸九焙之後,依然保有一顆善良、積極、勤懇、孝順的心,在苦難中依舊呈現出人性光輝美好的一面。

(三)結語


《我們仨》這本書,是喧囂塵世裡少有的寧靜,它剔除了浮華,過濾了雜質,還原了一個最樸實、溫情、踏實的家,它像一劑清醒藥一般,提醒我們平日的虛榮、攀比有多麼無趣,真誠、陪伴是多麼重要,提醒著我們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希望自己的家也可以如此單純。無論在外頭多麼沉重無奈,關上“家”這個門,我們都可以完完全全的放下面具,開心生活。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颳風下雨一起承擔,將一丁點的快樂,變的非常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