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较量”到“商量”,论如何驾驭领导的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利克特,曾带着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院的研究者,进行一系列的领导研究。利克特于1961年提出新的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分为“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两种类型。

根据不同领导类型的管理风格,他们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千姿百态。如何与不同类型的领导相处?如何驾驭领导的心,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01

与领导相处的五大误区

自步入职场以来,或许我们听过很多与领导相处的哲学理论,且认同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与领导相处愉快。

甚至很多人把领导的喜好,当成自己的喜好,将与领导的相处之道,当成一门学科。有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与领导相处的误区,认为只要相处融洽,便有升职加薪的机会。

1、高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有时与领导沟通顺畅,相处愉快,便觉得自己很被器重。有时看到领导批评其他同事,就更觉得自己在领导的心目中,地位不低。

2、以为和领导关系好就能升职加薪:很多人相传着这样的职场道理,升职加薪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与领导的关系,常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讨好领导的事情上,往往忽略了本职工作。

3、因为觉得和领导关系好就时常偷懒:部门人数越多,岗位职责越模糊,就越不缺偷懒的人。很多人以为自己和领导相处融洽,其他同事会忌惮三分,就开始偷懒,或使唤别人。

4、把领导当成能呼风唤雨的神:这种情况就跟职场上的站队现象差不多,往往没落得好结果,要么沾领导的光,要么和领导一起走,要么就是被领导当成牺牲品。

5、对领导说过的话、承诺过的事太当真:领导有时会拿一些空的承诺,来鞭策下属乖乖工作,却有不少人太过当真,没听懂承诺背后的真正用意。

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有时需要领导助力。既要避开与领导相处的五大误区,还要看我们能不能驾驭领导的心。

由“较量”到“商量”,论如何驾驭领导的心

02

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理论

利克特认为领导分为“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两种类型,前者将任务分配结构化,且进行严密监督,注重任务式的激励,通常依照详尽的规定做安排。

相比之下,后者更重视人员行为反应及问题,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目标,给团队成员较大的自由选择范围。

我们要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有他们各自的管理风格和激励方法。例如,领导对有些同事特别温柔,很少批评或斥责。通常有三种原因:

  • 他们的工作相对自觉,且能主动完成本职工作,无需领导过多操心;
  • 此阶段非核心岗位,暂不在领导的重点监督清单上;
  • 领导采用“商量”的方式,激励下属完成更多的任务。

什么是“商量”的方式?利克特主张让职员参与管理,他认为整个团队里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将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共同利益。这种方式,犹如事事有人“商量”,不被领导独断专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管理方式,是“较量”式管理。好比团队里存在的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互相发力以抗衡,继而产生较量后的决定,通常是拥有权力的领导取胜。

当“较量”式管理盛行,职员便倾向于百般讨好领导,但大多数是掉入与领导相处的五大误区之中,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此外,利克特还假设出四种较为常见的管理方法,且每位领导都善于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激励下属实现共同的利益。

1、“利用-命令式”:领导层拥有决策权,但下属职员只是参与者,惯于自上而下的传递信息,有时赏罚分明,但有时偏强制要求下属执行。

2、“温和-命令式”:通过赏罚方式激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的信息,有时向下属职员征求一些想法与意见,允许把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职员,但会有严格的控制行为。

3、半“商量”式:

领导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职员的建议。领导通常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与意见,用赏罚的方式激励下属,同意下属职员参与管理,有时会与下属职员商量着做决策。

4、“商量”式:领导更注重结果,鼓励各层级职员自行决策,且对结果负责。整个团队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大多数事项都是团队共同商量后得出结果,继而决策。

第一、二种管理方式,是较为常见的“较量”式管理,领导通常会考虑到下属职员的性格特征,或岗位表现情况,来选择“利用”或“温和”的管理招数。

第三、四种管理方式,是“商量”式管理,但第三种管理手段还掺杂着一些“较量”的因素,故而未完全放权。

但毋庸置疑,第四种“商量”式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其成果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程度。

善用“商量”式管理的领导,一般是饶有成就的管理者。想成为领导器重的左右手,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需由“较量”到“商量”,逐步俘获领导的心。

由“较量”到“商量”,论如何驾驭领导的心

03

由“较量”到“商量”,驾驭领导的心

如何才能驾驭领导的心?怎样才能成为领导的左右手,继而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掌握常见的四种管理方式,判断出“较量”式与“商量”式管理的区别。其次,领导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再者,先与领导“较量”,再与领导“商量”。最终,我们要与领导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共同实现利益。

1、辨识“较量”与“商量”的区别

即便领导倾向于“商量”式的管理方法,依然不排除他们会使用一些“较量”式的激励手段,优秀的领导者善于针对不同的职员性格特征,不同的工作场景,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逆向思考可知,我们需要的不是百般附和领导,而是要通过他们采取的管理方法,辨识出团队现状,且理解领导的用意何在。

2、领导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

团队存在共同利益,倘若我们不能了解到领导的目标,更拿不准自己的奋斗方向。常有人问,为什么业绩最好,但升职加薪的人却不是他。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和领导相处不融洽导致。

但事实上,真正善于表现的人,是懂得驾驭领导的心,而领导的心就在他的目标上。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领导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他的支持者。

3、先与领导“较量”

这里的“较量”,不是让我们与领导对立。“较量”与“商量”都是支持领导的方式,“较量”不主张言听计从,即便领导不认同,我们也要有办法说服领导。

而“商量”则是用参与的方式,影响领导的决策。正所谓忠言逆耳,领导听惯甜言蜜语,一味的奉承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4、再与领导“商量”

切忌单方面的“较量”,“较量”之后是与领导进行“商量”,这不仅是被领导器重的方法,更是一种对领导的尊重。

我们可以影响领导的决策,但最终还是要将决策权交回给领导。这也是很多人所说的相处之道,辛苦要自己尝,而人情要留给领导。

5、把领导送到更高的位置

我们和领导的想法,是一致的。领导也想升职加薪,他们不往上走,哪里有更多的位置给到下属职员?当我们想要升职加薪时,先要把领导送到更高的位置上。

但与领导不同的,是领导升职之后,能坐到他位置上的人或只有一个。因此,不同岗位上的下属职员之间的“较量”,往往各有千秋,关键在于是否能为领导所重用(本事),且始终忠诚于此。

由“较量”到“商量”,论如何驾驭领导的心

04

写在篇末

由“较量”到“商量”,得人心者,得天下。职场上,我们需要得民心,更需要俘获领导的心。与领导相处愉快,更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却不代表着就能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想得到领导的器重,要避开与领导相处的五大误区。领导择继任者,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单纯的友好关系。利克特的领导行为理论,主张职员参与管理,且说明“商量”式管理更有利于共同利益的实现。

但“商量”式管理的有效性,不能取代“较量”式管理存在的意义。

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我们需由“较量”到“商量”,理解领导的用意何在,把领导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通过参与的方式,影响领导的决策,但最终的决策权还是要交回给领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