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七國分裂,都想稱霸的時期,但百姓的生活卻因為戰爭而十分痛苦,希望早日和平,實現統一,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都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並且不斷通過戰爭的方式來擴大領土。可最後統一六國的卻是曾毫不起眼的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的其他六國卻被吞沒。

秦國從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逐步走上了強國之路,也擺脫了被其他諸侯國"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重要的轉折,而後經過了劉代君主的持續推動,將困難化為優勢,逐步成就了霸業,這段時期也是秦發展的關鍵時期 。荀子曾提出秦能夠統一六國,是因為四代君主都能夠有所發展,這並不是因為僥倖,而是必然的。

秦國憑藉著多種優勢實現了大一統,其中君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秦國的君主,每一代君主都是明君。與秦國同處一時期的其他六國,雖在明君的帶領下十分強盛,但之後都出現了昏君,在政治軍事上或多或少做出了錯誤的舉措,將國家毀滅在了自己的手裡。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君主對於國家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好的君主可以帶領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因此本文將從君主因素入手,來分析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秦統一後的版圖

秦國各明軍的不同政策

秦孝公是一位懂得任用人才的君主,他大膽的讓魏國來的商鞅進行變法,來達到從根本上改變秦國現狀的目的,但由於貴族勢力受到了利益衝突,新法推行十分艱難,面對困難,秦孝公始終保持著堅決的態度,對商鞅給予大力支持,為新法的推行排除種種困難。

《史記》中記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閒小國十餘。 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

秦國在秦孝公的帶領下,憑藉著商鞅推行的新法,改變了國家現狀,使秦逐步走上富強的道路。甚至在秦孝公死前,他曾希望讓商鞅成為下屆君主,用來保證新法在秦國的順利推行。經過了秦孝公的變法,秦國踏上了富強的道路。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商鞅變法圖

秦惠文王是目標遠大,懂得謀略的君主。他帶領軍隊攻佔中原地區,秦國的領土不斷擴大,秦國在七國中的地位也不再是邊陲小國。惠文王作為一國之君,在戰爭中充分的發揮著領導者的指揮作用,惠文王死後,傳位給武王,武王開創了丞相制度,不論是哪國人,也不論是什麼出身,只要是對秦國有貢獻的人都可以為卿為相。秦靠著這種制度,收穫了一大批有才學有膽識的人才。武王帶領軍隊攻佔了宜陽地區,使秦擁有了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秦昭王在位時,他創建了一個全新的領導集體。在他的帶領下,秦國滅掉了周國,削弱了楚韓魏齊趙五國的實力,齊國、秦國成為了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兩國。而後,秦襄王在位時期外交十分出眾,他有計劃的拆散其他曾經友好的兩國之間的盟約關係,六國全部被削弱。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術,逐個擊破其他六國。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遠交近攻示意圖

秦始皇執政時,雖然擁有了前幾代君主打下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滅掉六國的難題。他做出大膽的決定,讓自己信任的將領來使用六十萬大兵的軍隊的調配權。秦始皇在用人政策上也更加開放、大膽。各地的諸侯紛紛爭著想進入秦國,為秦國效力,秦始皇也擁有了李斯、王翦、蒙恬等實力超強的臣子和將領,幫助秦完成統一。最終,在各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秦國終於實現了統一。

秦國是如何做到明君輩出的

秦國在西周時期被看作是看守西域邊境的小國,而後,秦國的一部分土地成了周國附屬的小國。另外秦國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並不好,進一步刺激了了秦人擴大領土的決心。到了戰國之後,各國多次聯合起來打擊秦國,秦國君主在巨大的壓力下,沒有放棄,而是時刻保持著緊張的狀態,為統一大業謀劃計策。而其他六國處在十分安逸的環境下,沒有任何壓力,使得六國紛紛產生了貪圖享樂的昏君或庸君,六國的實力也逐漸衰弱。秦經歷的種種困難對於明君的誕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禮記》中記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六國聯合伐秦示意圖

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時期,原本落後的秦國要想在逆境中生存強大,就要掌握競爭的資本,而國力的競爭根本上來說就是人才的競爭。秦國在用人方面,注重以法為準則,充分發揮臣子和將領的作用。秦國完善的管理選拔和用人制度,激勵著大臣們積極的為君主出謀劃策,保證了隊伍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也避免了出現君臣離心的現象。

《諫逐客書》記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

秦人在早期的發展中,為了擴大領土,經常會發生戰爭,秦君主為了牢牢地把握住各項權利,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這種制度將無限權力給與君主,但如果君主將權力濫用的話,將成為毀滅國家的一把利刃。但秦國的君主們卻都可以把無限的權力投入到國家的治理當中來,由此可見秦國明君輩出是十分難得的。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秦軍隊

關東六國出現的各代昏君

魏國位於七國中央,被其他六國包圍,戰爭頻繁,魏國雖在英明君主的統治下曾經稱霸七國,但在魏惠王之後的五代君主,不懂任用賢才,對於臣子們十分多疑,加劇了人才的流失。對於魏無忌這樣的人才也沒有受到重用。魏國君主不敢直面魏國所處的困境,處事十分消極,魏國也難逃被滅亡的命運。燕國燕昭王在位時,雖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但被後面的歷代君主化為烏有。燕國不自量力的對趙國發起戰爭,使燕國不斷戰敗,消耗了大量國力。燕國幾代君主自以為是,不聽勸解,最終被秦吞併。

《史記》中記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之於魏,可謂拂矣"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魏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齊國在齊威王領導下國家地位和國家實力大大提升,但齊宣王缺乏大局意識,目光短淺,不聽勸誡。在軍事上做出錯誤決定,為燕國聯合其他國一起伐齊埋下了禍根,最終被秦國吞併。楚國同樣疆土遼闊,是秦的強大對手,楚考烈王在位時,毫無鬥志,政治權力被架空,沉迷於享樂,最終強大的楚國在幾位君主腐朽的統治下不斷敗落。屈原在死前對楚國的狀況感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在戰國時期,趙國曾在明君的領導下,成為了十分強大的國家,甚至曾將戰爭的局勢逆轉。而在趙悼襄王和趙幽繆王在位時期,國內出現了君臣離心的現象,一大批有實力的臣子在此時期被殘害,最終趙國在三代昏君的統治下,被秦國吞沒。同樣,韓國雖在五國相王運動中稱王,但此後,韓宣惠王不聽從忠臣的建議,卻"聽楚之虛言而輕強秦之災禍"。導致韓國在無依無靠的情況下被攻伐,韓國也成為了第一個被秦國吞沒的國家。

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都不乏明君,甚至都有過超越秦的跡象,但可惜明君之後出現了昏君或庸君,前人的功績前功盡棄,最終都走向了衰敗。秦國卻憑藉著歷代君主的不斷努力超越了原本強盛的六國,完成了統一的重任。

秦統一六國是因為軍隊強悍?漫談歷代秦王對秦國的基礎建設

秦王掃六合示意圖

評價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秦最終能夠完成統一的大業,各代君主的雄才大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六國聯合伐秦,刺激了秦君主統一的決心,他們實施改革、壯大軍隊,來擺脫卑微的困境。長期的戰爭環境迫使各君主不能稍有怠慢,否則就會國破家亡。並且秦君主所作出的決策多是為了讓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帶著這樣的目的所做出的決定,符合了當時的時代潮流。

秦國在漫長的崛起道路中,發展出了不同於其他國的特殊的制度,那就是"擇勇猛者立之",這種制度往往可以促使能力強、善於作戰指揮的人繼續帶領秦國完成統一的大業。並且秦君的官僚管理制度,使秦國擁有了一支廉潔高效、服從指揮的隊伍,這樣的隊伍對於引導國君做出正確的抉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成為秦君主保持廉潔之風、一心致力於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於秦國,魏國因為一位好戰的君主的即位,逐步走上了衰弱的道路;齊國君主在滅宋伐燕時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導致五國聯手攻打齊國,齊國無力迴天;楚國君主不懂得分析形勢和特點,楚國國力日漸衰敗,儘管六國都不缺少擁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但前幾世君主的功績都在昏君或庸君的錯誤領導下毀於一旦。

秦國完善的制度使得秦從君主到官吏,都將為國效力作為己任,秦經歷六代君主的統治最終實現統一,可見這並非偶然,因此,本文從君主角度,分析了秦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

參考文獻:《史記》、《諫逐客書》、《禮記》、《新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