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


1

大凡一個地方有名或出眾,不外乎人傑地靈,抑或物華天寶,所謂天、地、人、物。我獨以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稱的“四美”,即開篇總挈全文的“物華天寶”與“人傑地靈”。此後盛唐詩中的江南,兼具“四美”,一直影響到今天。

信陽號稱“北國江南”或“江南北國”,自然離不開物華天寶與人傑地靈。信陽的天寶、地靈、人傑尚不去議論,此文單論物華。信陽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又位於東西之中心,是動植物理想的生長與棲息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自古北方的植物遷往南方,或南方的植物遷向北方,若不能適應氣候,大多需要先在信陽栽培一段時間,此之為過渡。據統計,信陽境內有動物今有2031種,高等植物有2200多種,光雞公山就有植物1700多種。在動植物之中,稱得上土特產的,有茶葉、白果、板栗、獼猴桃、淮南麻鴨、固始雞鵝、新縣黑豬、潢川甲魚、光山青蝦、南灣魚,此外還有息縣香米和潢川貢面。

尤其是所產綠茶,已由“豫毛峰”改稱“信陽毛尖”,成為信陽名片中最醒目的頭銜。此一改稱更彰顯信陽特色,體現了群眾的智慧,而“豫毛峰”則是官方命名。

其實,信陽茶是信陽境內最早成為貢品的土特產,據推測始於東周時代的申國、弦國等國。東周遷都洛陽,巴蜀貢獻路斷,茶葉的進貢轉由江漢及淮南諸國。到了唐朝,陸羽將全國分為八大產茶區,淮南茶區包括6個州郡。《茶經》曰:“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

唐朝時淮南茶作為貢茶,仍然採用雲南、四川等地傳入中原的古老製茶方法,壓成餅狀,俗稱“大模茶”。北宋時科技發展,製茶技藝也有了提高,淮南茶始為散葉茶,對茶葉的品質及採摘時間也有了更多探索,如貢茶名稱分類有“龍溪”“雨前”雨後“等。北宋的工業農業科技經濟全面發展,帶動北宋的人口達到空前絕後從秦漢直到明朝的峰值,茶葉卻成為普通百姓人家必備品,不再是貴族士大夫階層專用。信陽茶業也隨之進入歷史最繁榮時期,其產量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明代閉關鎖國,加之橫徵暴斂,茶業凋零,信陽茶農自此幾近絕跡,茶葉轉入自給自足階段。直到晚清信陽州出現八大茶社。

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餘長城


2

上節所言均並非我所親歷親見,所以寫作時便顯得特別睏乏,行文中需加以斟酌,乃至考證。但所寫內容並未觸及主題,權且當個引子。

文章之所以不能開門見山,乃欲其闊大,如同廳堂設置屏障。是故引子越長,正文當需更長。我一直很疑惑,一首《縢王閣詩》,竟用了那麼長的引子,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但倘若我將此文寫得過於闊大,則不合於標題狹隘的命名,脫離了茶葉去寫一些陳年舊事,於我雖很輕易,於讀者則不見得歡喜。

首先我要介紹這個鄉是中原哪一個鄉,因為標題中並沒有註明,但中原茶鄉無疑都在信陽。河南省地方史志辦主辦的《中州今古》雜誌,曾在1999年第6期以“中原茶葉第一鄉——八里畈鄉”為題寫過一篇文章。放在1999年,那篇文章的標題毫無爭議,省史志辦是個嚴謹的單位,所寫的都是對歷史負責的;但倘若今天仍用這個標題,勢必引起董家河鄉、溮河港鄉等眾多茶鄉的爭議。標題所用的引號,表示它是某個人說過的話或題過的字,這個人就是李德生將軍。

我確定見過這七個字,它並不顯眼,既未高懸在半空中,也未被描成硃紅,不經意是很難注意到的。或許是八里畈鄉政府的低調,七個字簡簡單單地刻在一塊水泥預製板上,立在南信葉公路經過八里畈鄉的路口。除了八里畈人,誰會注意到這幾個字呢?

其時作為國家退休領導人之一的李德生將軍,他說過的話和題過的字都是有份量的,也不可能在當時引起爭議。但是,若我今天重講這句話,而不註明年代的話,則爭議是顯然一定會發生的,甚至會招來罵聲。古往今來,不管在哪個地方爭哪個第一,第一隻能侷限於當時的一小段時間,所以“淮南(茶)以光州上”這話放在現在就毫無意義了,就像新鄉早已不是新鄉,新縣還是新縣。

為什麼八里畈會成為新縣種茶最多的鄉?這與八里畈的地貌有關。新縣約三分之二為深山區,另三分之一為淺山區,八里畈這名字,一聽就知道是淺山區。“畈,田畈,平疇也。”(《古今韻會》)。平原不適合種茶,深山區也不適合種茶,唯有淺山區最適合種茶。八里畈的地形地貌,與董家河鄉、溮河港鄉差不多。古之光州,北為平原,南為山區,產茶區集中在今天的新縣、商城縣及固始縣和光山縣一小部分。

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餘長城


3

我出生在一個地貌大變化時代,主要是因為興修水利。我出生那年,新縣香山湖水庫與光山縣潑陂河水庫建成,此外還有八里畈鄉的長洲河水庫建成。但於我看不到這些變化,或者說我沒有經歷過這些變化。當我稍懂事並認識世界時,這一切已經定型了。

我的爺爺經歷過這一切,他出生於光山縣,後劃入新縣。但是他的二個姐姐和一個妹妹仍嫁到光山老家附近。因為潑陂河水庫拆遷,爺爺的兩個姐姐遷到很遠,遠到我永遠不想去給兩位姑奶奶拜年。

我二姑奶家的大兒子後來又偷偷地跑上來(返回原村)。其時已經分田到戶,生產隊撤了,所有的農民彷彿一下子都少了約束。他把分到的土地交給弟弟種,一家人回到原村,在山崗上簡簡單單地蓋了三間土坯房。做什麼工作呢?沒有土地,當然被看作不務正業。表嬸除了生孩子外的唯一工作,我聽到的只有摘茶,表叔“靠水吃水”(非正常捕魚),並打些短工。

在土地分包到戶之前,我們生產隊是沒有茶園的,但是大隊有一個很大的茶場,是和林場合在一起的。茶場的面積明顯多過林場的面積,所以名為燕窩茶場。二者面積很好比較,因為杉樹林間都套種有茶葉,而專門的茶園則沒有任何樹木。據我所知,全鄉幾乎每個大隊都有茶場,但不一定都有林場。

茶場很富有,特別是在八十年代,茶場給村部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以至每個村幹部都率先蓋起了紅磚瓦房,也是農村最早吃王八的和被人罵作王八羔子的。茶廠不僅有茶園和杉樹林,還有大片的梨園、西瓜園,還有養殖業,還有全村最大的水庫。

土地承包以後,茶場出現用工短缺,因此每個採茶季節都要請全村人採茶,無論老少男女,論斤付酬。在春茶剛開園的時候,最快的手一天能採一百斤多一點,而我一天最多隻能採二十多斤,相當於我奶奶的速度。

而我們自己家的茶園則是“得空兒”採摘。在我們村莊,坡地的面積大約是水田面積的三倍,在人均不足一畝田的情況下,人均有近三畝坡地,這還不包括山林(山林仍歸集體)。貧瘠的山地最先被改成茶園,後來連肥沃的坡地也改成茶園了。到八十年代中期,再沒有人種小麥了,坡地除了各留一塊種花生、紅薯、黃豆、芝麻之外,全種上了茶葉。

最先開劈成茶園的是一塊被稱為“豬窪”的地方,豬窪原是豬的牧場,奶奶那時給生產隊放豬。包田到戶後,牛、豬也分了,豬窪就顯得多餘。因為山多,許多人將山邊開成茶園。

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餘長城


4

1984年是個分水嶺,因為1984年春天八里畈鄉用上了電力。那一年,我們通過電視看到了國慶閱兵。

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包括打米、打面,以及炒茶等作業,甚至包括木匠鋸木,可怕的電鋸!電燈延長了夜晚工作時間,讓勤勞的人更加勤勞,早起晚睡。

我四口之家竟然砌了兩口炒茶葉鍋灶,十二歲的我也要學習炒茶。炒茶都是在夜晚進行,白天採茶,夜晚炒茶。炒出來的幹茶叫“把子茶”,也叫“(豫)毛峰”。“毛峰”是販子的叫法,一些人成了專業茶葉販子,是他們將“把子茶”變成了“毛峰”銷往外地。

也有人炒制龍井,價格是“毛峰”的五至十倍,我的三舅就是炒龍井的。炒龍井用專門的“龍井鍋”,電控溫度。因為溫度控制在五六十度,以至每小時只能炒幹四兩,一個不眠之夜也只能炒出四斤。

彷彿是電燈給農村人開了眼界,也給農村人帶來財富,包括時間。這一年,幾乎所有的農村人都開竅了。茶葉販子之後,出現了文物販子;理髮匠失業,理髮店出現;電影放映員失業,電影院出現;學校的破銅玲仍在,電鈴出現。每天早上,學校的廣播大喇叭響起,我在一公里外的村莊清晰可聞。

茶場也購買了新的炒茶機器,是我最早見到的大工業設備。巨大的旋轉的機器,上下翻滾的茶葉,我們把它炒出來的茶葉稱“機器茶”,茶場的人偏叫它“精製茶”。不管是“機器茶”還是“精製茶”,總歸沒有“把子茶”好喝。據說,葉片最老、品質最差的機器茶中會加入茉莉花,加工成“茉莉花茶”。

這一年,新縣出了第一批出國務工人員,輸出到伊拉克。在電視中,人們經常聽到深圳這個名字,但是新華字典中卻查不出“圳”這個字。這一年,“嚴打”後的漏網小魚最先去了南方。這一年,我初二的一位同學參與攔路搶劫茶葉販子反被打成重傷,按校長在學校大會上的說法是“大便屙膿,小便屙血”。

和我同年誕生的滸灣大橋是寨檀公路上跨越潢河的一座大型石拱橋,橋北端有兩段山洞。在沒有電燈的黑暗中,即使在中午也顯得陰森可怕,這兩段山洞是“剪徑”的最佳埋伏地點。但是,新縣茶葉販子們用對付景陽岡老虎的的相同辦法,那就是結夥而行。賊人雖多,茶葉販子更加勢多,賊人的兇器是很短的匕首,而茶葉販子的自衛武器是丈餘長的扁擔。

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餘長城


5

誰見過農村的茶壺、酒壺,以及茶杯、酒杯?農村的茶杯與小酒杯如同鬥與升的關係,長相極為相似,大都是白瓷,酒杯容量約為二錢,茶杯容量約為二兩。

生產隊時期,茶葉極為貴重,僅為招待客人,我家每年的用量不到一斤。自從私人開始種茶後,茶葉就敞開了喝,特別是到了夏天,父親和我都喜歡對著茶壺嘴牛飲。最初是喝更便宜的買來的機器茶,後來改喝自家炒的把子茶,因為把子茶越來越不值錢了。當龍井茶由一百元一斤跌到二十幾元一斤時,再也沒有人做龍井茶了;當毛峰茶由一二十元一斤跌到四五元一斤時,農民也失去了採茶的樂趣。

採茶女變成了工廠女工。大約從九十年代起,茶園就慢慢荒廢下來,連同稻田和坡地。稻田剛開始“讓”給別人種的時候,多少還能返點糧食,後來不返糧食也沒有人種了,多數沖田都荒蕪起來。茶園也是如此。

於是,日本人到新縣來種糧食,日本人到新縣來種茶葉。日本人將茶廠選在八里畈鄉,取名河南新林茶葉有限公司,中日合資。這是真正的茶廠,而不再是茶場。關於“藪北茶”和“新林玉露”這裡就不多說,但是因為李德生上將的參觀與題詞,於是就有了“中原茶葉第一鄉”的美譽。

當此美譽之時,將軍並沒有看到私人茶園正走向荒蕪,正如遠去深圳的新縣詩人“遠洋”所寫——“空心村”出現了。同時,一個新的名詞被廣泛認可——“農民工”。當將軍題詞之時,他或許知道也或許不知道,八里畈鄉已經改為鎮了,信陽市(縣級)已經改為溮河區了。在新縣農民自動放棄茶園的同時,溮河區已經把茶業作為主導產業,列入第一個五年規劃,之後又作為優勢產業列為第二個五年規劃,再之後作為支柱產業列為第三個五年規劃。

玻璃代替了瓷器,不管是茶杯還是酒杯,都換成了新的玻璃杯子,這也是一場晚來的工業革命。酒壺消失了,茶壺也消失了,這又是一種什麼革命呢?新的茶廠,不過是一種新的光鮮的杯子,而家庭茶園,卻是我心中永久的茶壺啊。(圖:黨智華)

中原茶葉第一鄉   文/餘長城


餘長城,1972年生於新縣,少年寫詩,後自棄,2008年詩歌歸來。詩歌見於各種年選、年鑑,偶寫散文、小說,兼研信陽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