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在蒙古和南宋两方势力的联合夹击下,在端平元年的时候,金朝政权灭亡,这标志着宋金两方长达100余年的对峙终于结束了。但是这个局面的结束对南宋并非有利, 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比女真人强悍数倍的蒙古人。

蒙古人一路南进,即使灭亡金政权以后,也没有放慢南下的步伐,此时他们把南宋政权看作是下一个可以消灭的目标。宋朝历史上有多次借助军事同盟消灭敌国的例子,但是最终这些盟国会变成更加凶猛的敌人。例如北宋末年与女真结盟消灭辽国一事。消灭辽国以后,北宋政权也以悲剧收场。

这就是典型的借助军事同盟消灭敌国,但最终养虎为患树立了更加强大的敌人的例子。此次南宋联合比当时女真更强大的蒙古,与之结盟,完全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这样的南宋极有可能重蹈北宋覆辙。

南宋之所以急于与蒙古一方结成军事同盟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掳掠之后,举国上下,为君父报仇的声音从来没有断绝过,这使得南宋有一种复仇的心理;另外,当时的金朝一系列外交措施的失误,也把南宋这一个可能的盟友推向了敌方;最后,蒙古势力的壮大,南宋也是不得不选择与之联盟。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金两朝关系恶劣,君父之仇难平

南宋朝廷上下对宋、金、蒙三方的力量以及蒙古人的企图都十分清楚,并非不知道联合蒙古不是一个良策。

乔行简曾说,“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他认为金已经在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能打败蒙古人,南宋便可向金输纳岁贡。蒙古人势力强劲,完全有灭亡金朝的能力,一旦蒙古灭金后,宋朝也会面临危险。若继续向金输纳岁币,可达到使金抗蒙的目的,同时也为南宋争取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人的进攻。

但是宋金之间存在世仇,在金即将被蒙古人灭亡南宋报仇有望的情况下,乔行简的对金主张自然不会得到世人认可。世人大多充斥着这样的思想,“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趁金在受蒙古人攻击的时候停止输纳岁币,并为报君父之仇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名臣真德秀就是这种看法,他认为金人靠不住,此时宋朝政府应该“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用忠贤,修政事,屈群策,收众心”。在他看来,宋政府应该提升自身实力,“打铁仍需自身硬”,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金面前卑弱的地位,才能抵御蒙古的入侵。

从两人的看法中可以看出虽然南宋处在蒙古和世仇金朝的威胁下,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仍然形成了两派意见。一种认为应该把金朝当作对抗蒙古的屏蔽,扶持金朝;另一种则认为应该趁机消灭金朝以报前仇,借此振奋军心,抵御蒙古的入侵。南宋朝廷虽然对此看法不一,但是都认识到了蒙古对南宋的威胁。

南宋不能与强大的蒙古结盟,因为它可能会成为比金更凶猛的敌人。但是南宋朝廷依然选择与蒙古结盟,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南宋朝廷对蒙古和金朝问题的看法不同,金兵曾南下掳取了徽钦二帝,把皇室在内的朝廷上下洗劫一空。赵构逃向南方成功,才保留了赵宋王朝偏安东南一隅的一缕血脉。所以,金宋两朝的关系十分恶劣,金对宋朝造成了巨大打击。因为金朝,宋皇室被掳,财富、土地均被抢掠,还要交纳大量岁币,这些种种致使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

正是由于宋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世仇,所以南宋即使选择日后可能更加凶猛的蒙古,也不以金为屏障,这正是南宋冒险选择金的原因。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金朝外交措施的失误,把潜在盟友变成敌人

金朝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错失有利局面。南宋朝廷内部因对金和蒙古的态度不同而分成两部分,如果金朝能

好好利用这点,拉拢南宋,那么便是为他们的抗蒙事业又增加了一股力量,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金朝无视这种局面,没想过要争取宋人共同抗蒙,反而大为不满南宋断绝输纳岁币的行为。在蒙古势力的觊觎之下,金还是在1217年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和惩罚南宋拒交岁币的行为向南宋宣战。与西夏友好关系破裂,又面临蒙古大军压境的威胁,此时金朝只能向蒙古求和。议和之后,金宣宗逃亡到汴京。成吉思汗得知后觉得金朝议和没有诚意,再次挥军南下,大军直抵河南。蒙古与金朝的和约撕毁导致金朝处于一种艰难处境,此时的金朝如果能够利用好同盟关系,则可以为其增加打败蒙古势力的胜算。

可是,金朝并没有考虑巩固与南宋的原有关系,与其建立一种足以抗击蒙古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军事联盟。因为南宋积贫积弱,金朝完全没有将南宋放在眼里,得知南宋拒绝输纳岁币后便不顾蒙古势力的威胁,向南宋开战。金朝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把南宋推向蒙古一方,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正是这种错误决策把金朝挤进了一个死胡同,它四面受敌,无力抵抗。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擅长朝政之术的高琪对此事的看法是:金朝由于迁都汴京后,能控制的范围变小,于是便打起了南宋的主意。其他大臣附和他的观点,“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在众大臣的商议背景下,金宣宗在兴定元年四月以南宋不输纳岁币为由正式对南宋宣战。

金宣宗攻宋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打算以南宋的淮南之地作为被蒙古占领的土地的补偿;第二是河南一路无力支撑各种物资需求,财政陷入窘境,他们想以此战来缓解领地内的财政危机局面。但是金人小看了南宋的实力,对南宋的战争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战争刚开始时,金人尚占优势,占领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县,但是这些州县很快便又被宋人收复。

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宋金边境陷入拉锯战中,金人的优势逐渐消耗殆尽。金朝本来就财政吃紧,想通过战争缓解财政危机,但是战争久战不胜,此时的金朝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还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实力大耗的金朝本就难敌实力强大的蒙古大军,经此一役消耗,实力大不如前,更不是蒙古的对手了。

在这场战争中,金朝不仅没有按照想象中的情况夺取淮南之地,反而还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金的处境已经异常艰难。“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在如此巨大的损失下,金不仅没有取得淮南之地,也没有达到让南宋朝廷重新交纳岁币的目的,反而还伤亡惨重,损耗了原有物资,加大了战争的负担。这些损耗都使得金朝在面临蒙古大军的时候更加难以取得胜利,更加处于下风。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蒙古是无奈的唯一选择

南宋选择盟友之所以要选择蒙古势力是因为这股力量强大,有足以消灭金的力量。南宋看似不得已之下选择蒙古,实则蒙古是它当时唯一的选择。

金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面临着迟早要被蒙古消灭的危险。当时的金朝已经实力相当衰弱,不仅丧失了东北、山东等地还与西夏的同盟关系破裂,它此时能绝对控制的势力范围也仅仅在河南一地的数个州府。

蒙古政权非常清楚这点,所以没有以主力部队去攻击金朝,而是仅以偏师去攻打它。蒙古消灭金朝根本不需要与南宋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种情况下,南宋在强大的蒙古面前并没有一点话语权,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淮南之地,阻绝金朝的势力出现南下的势头。


南宋无奈的选择: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

当时各政权形势图


南宋与蒙古名义上是同盟关系,其实蒙古根本无需南宋势力的帮助,南宋之所以大费周章与之结盟,只是为了稍微缓解蒙古灭金以后南下的紧张进度,多为自己争取苟延些时日。南宋所能做的仅仅就是这些,一旦有任何行动,蒙古必然会出兵打击,“端平入洛”就是对此事最好的证明。

讨论

南宋与蒙古结盟一事着实做得并不高明,只不过它当时也缓解了南宋的窘境,让南宋多苟延些时日。金是势力消退的侵略者,而蒙古又何尝不是带有新兴势力的侵略者呢?在当时的情形下,南宋朝廷报仇之心急切,金朝不仅没有调整对南宋的政策,还亲手打破了与南宋之间的平衡关系。面对强大的蒙古,此情此景下,南宋只能选择与强大的蒙古结盟,消灭金朝。

金朝最大的失败之处恐怕就是小瞧南宋,妄想物资消耗前就能拿下南宋

并通过掳掠南宋资源来达到缓解自己领地的财政危机。南宋与蒙古结盟虽然并不明智,但是却迎合了南宋朝廷多数人想为前朝报仇雪恨,一雪前耻的决心。虽然是在虎视眈眈的蒙古的帮助下打败了金,但是南宋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一雪前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朝廷内部当时的预期,所以这对南宋来说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倘若当时金不对南宋宣战,而是使用一些拉拢政策使南宋与之结盟,金就可能不会惨败,甚至还有一点胜算。那样的话,金也不会落得个被蒙古灭国的命运了。金可以说是南宋走向与蒙古结盟的幕后推手,也正是由于金的催迫,南宋才快速向蒙古靠拢,金也就只能作四面受敌,难逃灭国命运的孤家寡人了。

结语

综合以上的种种分析,南宋是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通过金的进一步催迫,最终不得已走向了实力强大的蒙古。送走一只暮年的虎,迎来一只壮年的狼,南宋其实心知肚明,只是无奈的选择罢了。


参考文献:

脱脱. 金史

张师颜. 南迁录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