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安慶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出臺 這四種生活垃圾分類要記牢

記者從市環衛處獲悉:

為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我市印發《安慶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

這意味著安慶在9個小區試點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上,正式在市城區範圍內逐步實施生活垃圾分類。

全民參與分階段建成分類體系

目標:“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基本原則:“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屬地管理、壓實責任;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源頭減量、分級分類;分類處理、資源利用”

城市文化氛圍:培養市民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形成“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城市文化氛圍。

根據《實施方案》

安慶將分階段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到2020年底

全市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達到全覆蓋;

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達到20%以上;

完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各區至少基本建成一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

推進制定出臺《安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

到2022年底

全市城區廚餘垃圾分類全覆蓋;

市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60%以上;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迎江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2025年前

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完善;

城區市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80%以上;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

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法治化、社會化、專業化水平將顯著提升。

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體系

為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我市將通過全民動員、宣傳引導、學校培育、社會協同、現場督導等方式,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體系。

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學校將帶頭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號召黨員幹部主動參與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自願成為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

各市直相關部門將在各自主管行業有序宣傳生活垃圾分類實操性知識,傳播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理念;

採取開發科普教育統一課件、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中心、開設生活垃圾分類“微課堂”等措施,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硬件設施,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公眾教育。

把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納入全市各中、小學和幼兒園德育教學和文明校園建設內容,督促全市所有學校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社會服務和環境保護意識;

通過打造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基地,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家庭帶動社會,提升廣大市民自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

到2020年底前

安慶將完成校園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

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達到100%


全市統一實行“四分法”

《實施方案》明確

安慶在全市範圍內統一

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四分法”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廚餘垃圾(溼垃圾)

其他垃圾(幹垃圾)


“三分法”

其中廣場、公園、城市幹道、體育場館等公共區域根據垃圾產生實際情況實行除廚餘垃圾(溼垃圾)之外的 “三分法”。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分類收運

分類處理

提高生活垃圾處理

減量化

資源化

無害化管理水平

分類投放方面

因地制宜規劃和完善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桶站佈設工作,實行定時定點投放、分散投放、上門收集,通過設立居民“生態綠色賬戶”、“環保檔案”等,引導居民準確投放。

分類收運方面

充分運用安慶市城區環衛一體化項目的優勢,按照“四分法”的分類需求配備密封性好、分類標識明顯、節能環保的專用收運車輛,實行分收分運。

分類處理方面

可回收物處理委託有資質企業統一收運至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進行資源化利用;

有害垃圾集中規範處理,並對處置過程進行監管;

建立完善廚餘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分類收集、規範處置廚餘垃圾;

規劃建設大件廢棄物處理中心,處置廢舊傢俱;

各區在轄區住宅區規範設置廢舊織物智能回收箱,加強廢舊織物回收備案監管和綜合利用。

安慶還將採用“互聯網+”智慧分類模式,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對生活垃圾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理等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管理,提高垃圾分類管理效能,推動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資源共享共用、開發利用。

安報全媒體記者 楊一 通訊員 甘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