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欧洲大爆发,为啥美国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大爆发?

寒风无畏


欧洲国家地小人多,人传人的概率相对大得多,而美国则不同,地大人少,像图片上的街道,一眼望尽想找个人都没有,所以感染的概率也少。


Predator


美国不是没爆发,是美国为了隐瞒,说成是流感。3月11日,美国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尔德终于承认在美国,确实有一些“流感”死者,实际感染的是新冠肺炎。2019年9月开始的这场大流感中,到底有多少人实际上是死于新冠病毒,美国人说不清!美东时间13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召开新冠病毒主题记者会,并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午夜阳光j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可能大家都看过,里面有个情节,赵本山让范伟跺脚,然后问他,脚麻了没有?范伟回答,麻了。高秀敏在旁边问赵本山,老头子,他怎么麻了呢?赵本山回答说,你跺你也麻。

这就是说,不跺脚就不会麻,跺脚就都会麻。现在的欧美疫情,其实就是这个情况,不是谁爆发了,谁没有的问题,而是谁检测了,谁没有检测的问题。在积极检测的都已经爆发了,美国其实也已经爆发了,只是还没有严重到意大利的程度而已。

3月17日的数据显示,美国16日新增确诊855例,累计确诊4629例,死亡90例。相比前一天的新增确诊614例,新增确诊增加了241例,说明美国疫情已经开始加速,进入爬升期。同时,这也说明,美国的检测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接下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加速。

美国此前的策略一直是消极应付,坚持不检测就没有,但最近一个星期,美国的检测门槛有所降低,尤其是开始免费检测之后,检测的人群覆盖面有所扩大,这也意味着美国发现病人的能力提升了,这对美国应对疫情来说,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变化。

美国此前在检测方面不太积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检测试剂供应不上,检测能力也不足,所以比欧洲要慢很多。也是因此,马云才提出要向美国捐赠五十万人份的检测试剂,来帮助美国应对疫情,但却被美国断然拒绝,说明仍然讳疾忌医。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美国明天也许就可以进入日增确诊人数上千人的阶段,但这个水平和美国的人口规模相比,和美国疫情的潜伏期相比,仍然不足以跑赢病毒传播的速度。因为检测和发现是应对的第一步,只有检测能力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才有希望控制住传播的趋势。

美国目前的检测能力已经达到了韩国高峰期时期的水平,但韩国的人口只有五千多万,和美国不是一个两级的国家。意大利的人口规模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前期采用了与美国相似的拖延策略,导致疫情扩散到失控的地步,目前已经每天新增确诊三四千人了。

美国至少要达到这个水平,才可能接近病毒传播的速度。尤其是美国前期的拖延策略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如果想要速战速决,那么就必须要加快检测速度,越快越好。也就是说,美国进入高峰期之后,可能要达到每天新增确诊五千人左右的水平,才能跑赢病毒。

不过,美国疫情的好消息是,随着检测速度的加快,死亡率也已经在迅速下降了,从最初的7%以上,下降到了1.9%,低于世卫组织公布的死亡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病毒潜伏期长,而且感染者的病情会在23天左右的时候突变,所以现在的死亡率仍有比较大的变数。


萧武


一日新增确诊860人,美国新冠肺炎爆发,为何疫情来的这么快?

日前,美国新冠疫情已经呈现大爆发的趋势。最近5天时间,美国新冠肺炎扩大了4倍以上,从3月12日的1300多人,到今天的4629人。仅昨天一天,就增长了860个确诊病例。毫无疑问,美国的新冠肺炎正在大爆发。一场可怕的病毒之战,正在肆虐整个美国乃至整个西半球。

有朋友想问,为何美国的新冠肺炎数量扩大如此之快?几乎是一字涨停的状态?

目前为止的信息显示,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改变了防疫策略,美国开始把新冠肺炎当做恶性传染病来看待,而不是原本的当做流感来看待。

美国的确诊病例增长速度,取决于检测速度。美国新冠肺炎检测技术的提高,检测意愿的改善,是美国新冠肺炎确诊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美国政府大量拨款用于新冠肺炎的检测和治疗,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新冠肺炎有可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超过伊朗和意大利,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特朗普说的。

特朗普是一个极度自负的大统领,动辄对民主党开炮,动辄对其他国家开炮。可是就这样一个自负的人,他居然也说,未来8周时间,美国的情况会十分糟糕。

也就是说,一贯对美国很有信心的特朗普,认为美国的疫情有可能持续至少2个月。

不过,特朗普并不需要比任何国家做得更好,他只需要比前任奥巴马强一点就行。奥巴马2009年上台,当年就爆发了可怕的美国大流感。那一场流感中,美国有3400万人感染,其中2万人死去。这一次,特朗普只需要把死亡人数控制在2万,就是伟大的胜利。

如果最终确定新冠病毒的源头就是美国,那新冠肺炎有可能是从去年10月就开始了。这样来算的话,美国用了6个月时间才进入紧急状态,才开始认真应对疫情。这一点上,特朗普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是一样的。

介于新冠病毒远超过流感的传染性和致死率,特朗普的挑战依然很大。美国最高法的主治医师莫纳汉认为,美国有可能会有7000万-1.5亿人感染新冠病毒。如果以世卫组织讲的3%的死亡率来计算,美国有可能死亡200万以上的人口。当然,这是在医疗系统承受范围之内的情况。

目前的形势看,美国的新冠病毒正在加速扩张过程中。美国也没有要求工厂停工、学校停学、公共交通停运,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疫情,将会以不可控的趋势不断扩大。

当然,我认为美国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继续控制检测速度,因为,新冠这种未知病毒,只要不检测就不会有确诊。如果采用这种不要脸的方式,特朗普是完爆奥巴马的。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美国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大概率是会超过我们的。


历史知事


美国属于地广人疏,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可以看到人头攒动,其他地区人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住独栋别墅的,不像中国住楼房人员密集,很容易交叉感染。还有应该就是自身免疫性功能,人家天天吃牛肉的,跟我们天天吃米面的身体状况肯定不一样,再就是药品不滥用,没有过多的滥用抗生素


尚44669517


美国疫情当前也已经不容乐观了。

美全境累计确诊病例达到了4629宗,截止美东时间3月16日晚上19时,新增确诊病例高达860宗。


要知道,在3月12日的时候,美国确诊人数还只有1200多宗,短短4天之内,美国确诊病例就新增了近3400宗,而且分析美国3月12日到3月16日这一区间每天新增的数目,可以发现其每天新增确诊的病例数都在增大,量化为曲线图,则可以更加明显的感知到这一变化。

这意味着美国的疫情,已经进入大范围的扩散阶段。

实际上从美国近期各地区推出的诸多举措中,就能明显的感觉到美国疫情正在逐渐走向严峻化的趋势。



最近几天,美国纽约的公共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百老汇演出等大型场所以及大型活动都陆续关闭和取消,美东时间15日其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宣布关闭全市境所有酒吧、夜总会、电影院和体育馆等措施,而且所有餐厅已经被禁止在店营业,只允许进行外卖业务。

芝加哥多地的主要公共设施也开始陆续关闭、歇业。

而且还有个消息是,美国五角大楼内确诊了37宗病例,这37宗病例分别包括18名五角大楼军人、13名军人家属、3名平民和3名军事承包商人员,而防长埃斯珀以及一名副防长也被进行隔离。

美国五角大楼内有2万多名员工在工作,据悉当前五角大楼员工中,已经有495人接受了检测。

检测了495人,然后确诊37宗,显然,在五角大楼疫情排查的工作将非常艰巨。

总得来说,美国的疫情已经不容乐观,要知道在3月5日时,意大利的确诊病例也是在4600的区间,然而只过去了短短12天,意大利的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27980的规模,扩大了近6倍的规模。

所以一旦美国在防控领域出现不力的状况,则极有可能会赴意大利后尘,或是说整个欧洲的后尘。


中评中语


目前,全球疫情爆发的现实是——

亚洲多国爆发、中东爆发、欧洲爆发,美国到现在算是到了爆发的边缘,但还不像欧洲那样面临失控。

从这个顺序就能看出,之前说病毒是美国传播的论点是不靠谱的。

因为病毒无国界,只要有人际关系,病毒就会随之而来。病毒会跟随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传播的最快。

意大利的病毒为啥先传播欧洲?就是因为他们关系最密切嘛!

伊朗的病毒为啥首先传播到了伊拉克?也是因为他们是全球最大的两个什叶派国家嘛!

所以,美国没有大范围爆发,或者说2个月后在欧洲出现了爆发后,美国才有风险,这符合病毒传播的特性,因为欧美关系众所周知嘛!

因此,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双方交往200多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各个方面,都是别的国家没法比拟。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病毒通过欧洲人入境传染的可能性才更大。

举个例子,你很难想象,非洲某国如果爆发了,美国就是第二个爆发的地点。

因为美国和非洲没有那么多的联系,当然人员交往就少,病毒携带者的概率就低,所以爆发的可能性自然不高。

如果你认同这个逻辑的话,那么对欧洲爆发后美国才出现病例快速增加,就应该觉得很正常了吧,就不会相信什么阴谋论了吧!

这是符合病毒传播逻辑,以及美国和欧洲关系现实的一个基本常识。

所以,不要传播毫无道理的阴谋论,认为是美国人制造的病毒并且传到了全球。

如果这样,欧洲应该先于亚洲和中东爆发才对,美国毕竟和欧洲关系最密切,人员往来最多。

但事实上就如同木叔开头所言,病毒传播遵循了一个亚洲-中东-欧洲-美国,这样的一个比较清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

换句话说,如果欧洲不爆发,美国也不可能出现大问题。

明白这个逻辑,就不会觉得美国的疫情有什么问题了。

美国最大的风险在于——

他们能不能把目前已经存在,但没有发现的病例都给确诊,以及应收尽收到相关的医疗机构治疗或隔离。

如果能实现这一步,那么对美国而言,风险并不大。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疫情拖到夏天就是大概率事件。


木春山谈天下


首先美国不属于欧洲,呵呵。如果美国在欧洲,估计现在已经惨惨的了。美国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它躲避了一战、二战,包括疫情传播也是这样。

美国特朗普总统3月12日宣布从3月13日开始禁止英国以外的国家的旅客入境美国,为期30天。3月14日美国又扩大旅游禁令,将英国、爱尔兰纳入了禁止范围。

3月16日,世界中国以外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接近10万例了。

很多人觉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流行了这么长时间,韩国、日本、欧洲相继爆发,为什么美国一直寥寥无几?


实际上,原因是美国不检测呀。

迈阿密一男子申请检测新冠病毒,花费了3270美元。说实话,一开始在我国各大医院也是没有这一检测事项的。后来,爆发疫情以后基本医保参保人员才实现免费的。目前如果没有参加医保,只有40元一次,第三方机构是不超过160元。

美国只做了五六千例检测,确诊人数就迅速超过了1000人。截至3月17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人已经4659人了。

实际上,新型冠状病毒很有可能早已经在美国爆发。这也驳斥了西方说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中国的说法,科学家正在就有关病毒做追本溯源。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确实有一部分流感病毒死亡者检测出了新冠病毒。这说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直将新冠病毒当流感治呢。所以,随着美国进入了紧急状态,让我们看看它最终有多少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吧?


暖心人社


究竟爆发没爆发,美国人最清楚,我们理解的没爆发只是旁观者就已知美国疫情信息产生的感觉,未必正确!再就是你理解的爆发标准是什么?

其实美国新冠已处于爆发状态。

一是目前新冠疫情已波及几乎美国绝大部分州,虽然以检测试剂短缺为由,并没有对众多疑似患者检测,但在有限的检测人员中确诊患者已超过4600人,死亡愈90人,如果应检尽检,患者和死亡的准确数字会更大。

二是美国已爆发了周期很长的全国性大流感,感染者2400万,死亡18000多人,这期中是否有患新冠肺炎死亡人员?有多少?有很多问号,连美国疾控中心主任都承认不排除这种情况。

三是美国一反常态,从开始对新冠的轻描淡写到现在的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说明美国的新冠形势不妙,尽管美国没有向世界公布,实际上美国新冠扩散情况不容乐观,其实从开始美国对新冠疫情一直采取遮遮掩掩的态度。

新冠将带给美国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果美国管控措施到位,会减缓蔓延的势头,用较短的时间遏制住,也许死亡人数没有流感多,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请大家拭目以待!




文可之


事实上,新冠肺炎已经开始在美国流行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纸面数据可不等于实际情况!不管美国发布的新冠疫情相关数据是否透明,检测能力低下导致实际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人数远高于纸面数据是个不争的事实。正像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曾经说的那样,一旦核酸检测能力达到韩、意的水平(单日检测10000例),美国确诊数字将“火箭般的飙升”。
美国现在做了22000多
份核酸检测

美国目前的确诊数字相对较低,安德鲁科莫在3月11日的时候就给出了解释:那是因为美国的核酸检测能力落后,若提升检测能力,“数据会高到天上去”。欧洲已经成为了新冠疫情的“震中”,意大利的疫情最为严重,单日新增确诊病例3233例,累计确诊27980例,只需一日累计确诊病例就会突破3万。西班牙、法国、德国的形势也非常严峻,3月16日的新增病例在1000例以上,累计确诊病例数都已超过6000,西班牙即将“破万”(目前累计9191例)。

到目前为止,美国总共只做了22000多份核酸检测,确诊数字已经有4629例了,确诊病例的占比接近21%,这一比例远超欧洲国家。即便美国的检测能力不足,但单日新增病例还是达到了860例,这说明美国存在着新冠肺炎患者未被检测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的实际患者人数比确诊病例数要高得多,抗击疫情的形势不比欧洲国家好到哪去!此外,美国正在提高自己的核酸检测能力,新增病例数“破千”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新冠疫情这么长时间没有“大爆发”,不是因为美国政府的管控措施得力,也不是因为美国人抗病力强,而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想”让它爆发。检测能力低下,我个人觉得这是美国政府“控制”的结果——不检测就不会有新增病例,少检测就不会“大爆发”。美国拥有最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医学水平世界领先,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检测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足韩国、意大利的1/10,开什么玩笑?


简单说,检测能力不足事实上只是美国不检测(确切地说是“少检测”)的一个借口,特朗普政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疫情的,以免新冠影响到他的总统连任。美国政府、CDC承诺提高核酸检测能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半个月来却见不到什么效果,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提高检测能力只是美国政府迫于压力的一句空话!堂堂的世界霸主,提高个核酸检测能力这么费劲?反正我是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