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潮州民間民俗文化是潮州文化資源中的珍貴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項目和藝術類型豐富多采,地方特色濃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我市獲得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的有:泥塑貼塑之鄉大吳、布馬舞之鄉黃岡、大鑼鼓之鄉和木雕之鄉意溪、瓷塑之鄉楓溪。

泥塑貼塑之鄉大吳

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潮州俗稱“土安仔”。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相傳南宋末年,始祖吳靜山自福建漳浦攜眷到大吳定居後,以塑造泥玩具為生,其技藝世人相傳,逐漸發展,蔚為大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大吳泥塑進入繁榮發展期,以吳潘強為代表的大吳泥塑藝人相繼湧現,捏塑技藝日臻成熟。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采,色彩鮮豔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布馬舞之鄉黃岡

布馬舞是一種融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身操布馬起舞,模仿跑馬形象,列隊跑陣,同時配以潮州大鑼鼓鼓樂,氣勢雄偉壯觀,經常在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上表演。潮州布馬舞有700多年的歷史,在饒平縣黃岡鎮最為流行。1993年和1997年,饒平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布馬舞隊兩度應邀赴港表演,被香港新聞媒介譽為“譽滿香江的舞蹈奇葩”。

大鑼鼓之鄉意溪

潮州大鑼鼓是以擊鼓為指導的打擊樂和管絃樂合奏表現形式,廣泛流傳於粵東、閩南、臺灣和東南亞各地,具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深厚群眾基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礎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潮州大鑼鼓遊行是富有潮州傳統特色的節日喜慶活動項目之一,鑼鼓隊與標旗隊結合一起,一路上鼓樂齊鳴,多姿多彩,甚為壯觀。意溪大鑼鼓有100多年的歷史,至清代中後期十分興盛,是當地民間自娛自樂的主要活動項目。意溪鎮每年都有大鑼鼓巡遊活動。目前,全鎮共有樂社3個,大鑼鼓隊14支,人數1400多人。1957年,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金獎。

木雕之鄉意溪

潮州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既繼承了我國傳統木雕的雕刻技藝,又在長期發展中吸收了石刻、繪畫、泥塑以及戲劇等各種不同民間藝術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技巧的精髓,融會而形成獨特風格。主要作品有古建築的修飾、蝦蟹籠、花藍、通雕屏風等。意溪木雕歷史悠久,技術精湛,至清末民初最為鼎盛。1957年,意溪老藝人張鑑軒和陳舜羌合作創作的“蟹簍”木雕作品獲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博覽會銅獎。目前,意溪鎮從事木雕創作的隊伍共有11支60多人,分佈在全鎮8個村落。

瓷塑之鄉楓溪

楓溪是潮州陶瓷的主要產區,傳統產品以工藝陶瓷著稱。明清時代,楓溪的瓷塑就已經品種繁多,工藝成熟,譽播海內外。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潮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