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第一章:《潮安陳氏秋溪世家紀略》

宋哲宗元符年間(公元1098-1100年)福建泉州南康郡王陳洪進,曾孫陳增、陳坦兄弟同時來潮為官,增公行八為迪功郎任潮陽縣丞,坦公行十為賜進士文林郎任海陽縣知縣,任滿卜居秋溪都鸛塘鄉,是為秋溪陳氏之一世祖,子孫蕃衍,成為一方盛族!

秋溪陳氏大宗廟建於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年,現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祠當年,坦公年邁,主持建祠祀奉先祖,祀南康郡王洪進公,工程是二世祖鍹公(井宿)主持。祠還沒建成,坦公逝世,故家廟立龕一座,上層置南康郡王神位,下層置坦公神位。後吾五世祖昌言公,皇宮宣教,河南按察,副右都御史,諡制僉宣教,有功於朝廷,皇封秋溪,自成一家,自此,吾族稱之秋溪世家。吾族由潁川世家而忠順世家而秋溪世家。昌言公正典籍、立家訓、贈祭業,重修大宗廟,為紀念家族有功的二世祖鍹公,同居鸛塘的堂祖伯增公,故在家廟左右設龕,奉增公、鍹公。立增公、坦公為秋溪一世祖,洪進公為太始祖。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裔孫重新修建大宗廟祀奉先祖,堂號為延華堂,由是人丁蕃衍,人才輩出,世代書香簪纓官宦,成為盛族一方仰望,始有秋溪世家之譽,二公終後葬於祠後之獅山,增公墓向西俗稱日落獅,坦公墓向東則稱為日上獅,二公後裔蕃衍昌盛,分佈海內外。

據新編潮州人物誌記載:宋哲宗元符年間,陳坦進士出身,福建晉江人,任海陽縣令,多行善政,南渡後(公元1127年以後)朝廷連年用兵軍儲匱乏,坦安撫百姓輸送課稅境內安寧,當時縣學附設在府學西邊,坦捐俸重建於府署右面(今文星路)任滿入籍海陽,子孫蕃衍眾多,秋溪陳氏是他的後代。

增公派下裔孫世居巷頭、潮兜石門巷。分居象山、長遠樓、秋溪、梅花村等地。坦公派下裔孫世居元房、巷內、下巷、湖兜。元房又分居騰福鋪,巷內又分居百二灶暘山。暘山又分居筆山、內坑、北山、郡城鐵巷、鴻溝裡、內洋、上溪、溫湖、黃金塘、橋頭、田墘、意溪。筆山再分居為大巷、磡廈、松下、桃林、石龜頭、尚書寨、桂林寨、石板寨、八角樓、仙岩頭、黎邦、鋪頭埠、灰樓、龜湖尾、豐盛寨、山後、口坑(榮美)、坑邊、相思嶺、鹿景裡、載厚園。龜湖尾、相思嶺昔於明、清被官、賊所剿滅,鹿景裡現住居非本姓人。筆山秋溪裔孫分居蕃衍他鄉有澄海的樟林、鹽灶,饒平的汫洲、黃岡、苗田、灰樓,海豐的附城、優衝,豐順的留隍,潮陽的峽山,廣州、廣西、江西、東北三省尤多、港澳臺都有我族親集居。在東南亞歐美各國僑居甚眾,泰國集居為眾之首。泰國秋溪陳氏延華堂是我族旅居國外之統府。

《秋溪世家頌》

猗歟秋溪,韓江之湄,

山明水秀,境騰人稀;

二公宦潮,見而奇之,

晉江移借,卜室於斯;

迺土祠廟,忠順是崇,

重華聖澤,文範清風;

丕振丕承,祖德宗功,

以引以翼,似續昌隆;

鸛塘肇緒,暘山筆圃,

櫛比蟬聯,大啟土宇;

斯安斯娛,旣富曁庶,

崇德尚賢,鴻基永固;

綿綿瓜瓞,孔蔓且張,

昔及他郡,今遍遠洋;

載振載譽,秋溪之光,

延華一本,長髮其祥。



第二章:《鐵鋪陳氏積慶堂源流》

鐵鋪筆山陳氏家廟,堂號積慶堂,是鐵鋪秋溪陳氏的開基祖祠,坐落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鐵鋪鎮石坵頭村筆山學校 (古時隸屬潮州府海陽縣秋溪都筆圃堡)。祖祠創建於皇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壬子冬,由八世祖梁氏媽暨子亨公 (九世祖) 興建,是本族定居筆山第一家廟,佔地面積一千六百一十八點二平方米,五進三座,古碑坊亭,五門宮庭式古風,大門額匾『 陳氏家廟』、背鐫『忠順正派』,祀先祖三至十世祖,三至六世祖梅叟公是筆山族人的共祖,同祠祭祀。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故曰:祠是吾族人居,筆山之大宗祠,當時局,政亂稍定,八世祖唯齋公之妾梁氏嬤,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暨子亨出資建祠,興建業權為亨公子孫所有。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 ,九世祖亨公於袓祠供奉孔子神位,興學育才,創辦筆山學堂,對屬下弟子有教無類,一視同仁,除本姓外,還招收鄰近鄉村的子弟入學讀書,英才輩出,曾有十三舉子上省赴試之傳。居祖為乾,筆山賢士多,各系文治武安世代相傳。自先祖創辦筆山學堂至今,祖祠是本地區最早的文化教育基地,年代久遠,至今日仍是筆山學校的教育基地。


族譜記載:

關於秋溪陳氏移居鐵鋪筆山,據本族《陳氏秋溪世家延華堂族譜》記載:北宋元符年間 (公元1098-1100年) 福建泉州南康郡王陳洪進之裔孫陳增、陳坦,從兄弟二人同時來潮州為官,陳增排行第八,為迪功郎,任潮州潮陽縣丞;陳坦排行第十,為文林郎,任潮州海陽知縣。公為官有惠政,任滿回鄉之際,為潮百姓所攀留,不得辭,於是落籍潮州海陽縣,卜居秋溪都鸛塘鄉 (今官塘),是為秋溪陳氏之始祖。


口傳述說:

傳說元末,七世祖宇判公,八世祖唯齋公叔侄往投陳友諒軍中,屢立戰功。後陳友諒敗沒,宇判自刎,唯齋解糧途中聞訊,吞鴆身殉。時唯齋公之妾梁氏,年方二十八,懼怕株連,背唯齋神位,從饒平出逃至磷溪暘山投親,因受冷落,再次輾轉至筆山大巷社(今坑巷)。唯齋無子,唯齋公之妾梁氏媽向意溪河內田墘,養唯齋公之叔父懷遠將軍之孫亨(號竹逸)為嗣。竹逸公居筆山,生五子二女,後代子孫分居鐵鋪諸村。之後,秋溪陳氏裔孫之八世松唐、八世椿、九世烏、廿三世業然、廿四世必珍等於明、清先後由暘山、巷內、內坑分支派於筆山,筆山陳氏遂人丁昌盛,蔚為大族。而其中又以竹逸公一派人口最多,勢力最大,佔了筆山秋溪陳氏的大部分。



積慶堂即是祖祠又是學堂

祖祠是弘揚祖德、興學育才的載體。積慶堂於明洪武廿七年 (公元1394年), 聘名師,辦學堂,培育子孫,且接收本居地非陳姓孩子,因學子增多,後於明成化六年 (公元1470年) ,將原系私塾性質辦學改為廣招學子,而立名『筆山學堂』,繼續在家廟地址施教。經幾代人的努力,筆山學堂在明、清時成為一方名學堂。從六百多年前至今天,積慶堂一直是鐵鋪基礎教育中心,在培養人才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享譽一方。


第三章:積慶堂面貌


祠道坊 石刻『忠順正派』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祠堂正面:三山門 全石門樓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中門匾額『陳氏家廟』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右門匾額『垂光』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左門匾額『錫祚』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積慶堂中廳『客廳』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積慶堂後廳『祖廳』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三至十世祖祖公嫲、祖姑神主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後廳右側設:大成至聖孔夫子神位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後廳左側設:得姓始祖胡滿公神位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第四章:墓誌銘

公元2000年11月,在筆山鄉梅山素樸公墓出土了一塊素樸公墓誌銘石碑,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是現存記載筆山陳氏宗族情況最原始的實物資料,彌足珍貴,現墓誌銘石牌陳列在積慶堂。墓誌銘是明弘治甲子(即公元1505年) ,距今五百一十五年,庚辰年(公元2000年) 十一月於筆山鄉梅山素樸公墓出土,秋溪世家廿九世孫策公十八世孫森楠等保存整理。

注:『銘』 石厚七公分,長、寬皆五十七公分,方體。此銘是八世祖唯齋公之第五孫——十世祖崇善公之孫——十二世祖策公為先考十一世祖素樸公立之。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墓誌銘全文如下: “皇明饒平秋溪筆山處士陳公,諱存,字仲廣,號素樸。始祖知縣十陳公,先居福之閩,籍於潮,以鸛塘定居焉。至梅叟公,徙居羊山。公,梅叟六世孫也。曾祖唯齋公徙筆山。祖竹逸公,男有五。考諱冕公,居五。生公昆仲二,長諱厚,先逝。公性持重和緩,崇尚禮儀,耆宿中偉士也。娶本里羊山真養黃公之女。氏恬靜安詳,婧慎慈鈞,先公二年而卒,享年七十有六。公生宣德壬子九月念六日寅時,卒於弘治甲子二月 日丑時,春秋七十有三,合葬於獅山之原巖。時弘治甲子十二月十六日。子一曰策,娶城東橫南陸公之女。女三,一適龍湖許世陛,二適城南鄉進士謝澍,三適黃岡餘昊。孫男一曰希昊,娶餘允期之女。女孫三,一適黃岡余文永之子。曾男孫一,女孫三。銘曰:卜之吉,泰之密。維伉儷,居以匹。尚其有待,偕此玄室。弘治甲子進士潘文明。孝子陳策泣拜立石”。



第五章:筆山學堂與羅漢松

祖祠右側有一棵羅漢松,備受族人寵愛。很多花木買家多次上門,許以重金購買這棵羅漢松,最終都被拒之門外。提及這棵貌不驚人的羅漢松,族內的老人無不眉飛色舞地說,這棵樹是本族的"鎮族之寶"。這棵羅漢松高約6米,樹冠不大,遠看像一把巴蕉扇伸出屋頂之上。樹的外型有點獨特,彎向一側,樹皮外層嚴重剝落,還有白蟻蛀食的痕跡,幸運的是葉子還算青翠濃密。據記載,這棵羅漢松是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從開元寺移植過來的,距今165年。當時學堂為了勉勵學子勤學成才,在開元寺一個和尚的幫助下得到這棵樹,以前都叫吉祥樹,寄意是先生弟子吉祥如意,學堂越辦越好。其實這棵羅漢松之所以被視為村寶,還不僅僅是因為樹齡長和名字好聽,更重要的是自羅漢樹種下之後,無論是昔年的學堂還是後來的學校,都是人才輩出,讓當地人感到自豪驕傲。據現年74歲的退休校長陳森楠介紹,清朝咸豐元年種下這棵樹後,十科30人中舉;民國時期又出了50多個大學生,有進入水師學堂的,有黃埔軍校的,也有北京清華大學的;解放後,二三千人口的石丘頭村考上大學的孩子就有360多人。老人說,自從種下羅漢松後,村裡就大興崇文重教之風,這也許就是先民種樹的初衷吧。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第六章:重修積慶堂

公元二零一一年辛卯歲,農曆九月廿九日,鳴禮炮,開中門,祭先祖。潮安縣鐵鋪鎮石龜頭村裡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大家喜氣洋洋,歡慶筆山學堂舊址"積慶堂"重建落成。筆山學堂是鐵鋪鎮陳氏族人心中的一座聖殿。積慶堂,創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是秋溪陳氏先祖定居筆山的第一家廟。因建祠年代久遠,破陋嚴重而多次修繕,在明嘉靖、崇禎和清乾隆年間已有過三次修建,這次是第四次大修重建。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飲水思源,遊子有根,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子孫和嘉賓500餘人歡聚村中。泰國潮州會館副主席、泰國陳氏宗親總會永遠榮譽會長陳紹揚先生,特地率領泰國眾陳氏宗親回鄉參加落成慶典,陳紹揚先生說:此次積慶堂盛世重光,讓他們這些旅外族親倍感高興和驕傲。他說:鄉親們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既能團結族人,緬懷先祖,弘揚祖德,又能承先啟後,重光祠宇,保護文物。我們這次回來,還把多位年輕一代帶回家鄉,聯絡鄉情,增進感情,傳承潮人的文化精神。筆山學堂重光,再一次印證了潮州人民歷來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人文特徵,參加活動的市委副秘書長、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耿之認為,以興學為樂,以耕讀為本,以知識為榮,在潮州早已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此次活動就是我市民間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人文精神,弘揚祖祠文化和姓氏文化一個縮影。

潮州 鐵鋪陳氏秋溪世家積慶堂



第七章:積慶堂歷代科甲名宦鄉賢

陳 昺:十世祖、四房公,明天順貢生,曾任主薄;

陳 珠:十二世孫、四房,明天順歲貢生,任廣西省柳州府儒學訓導,筆山人;

陳大期 :十三世孫,四房,明嘉靖壬午科(1522年)舉人,仼福建省福州府寧德縣教諭,曾修譜,筆山人;

陳以鼎:十三世孫,大房,明嘉靖癸卯科(1543年)舉人,任廣西融縣知縣,升北京戶部貴州司主政,署員外權郎中,祀廣西名宦,潮州鄉賢,饒廩,筆山墈廈人;

陳 楷:十四世孫,三房,明嘉靖壬子科(1552年)舉人,因名號觸犯聖意被削隱山林,饒廩,筆山松下人;

陳端言:十四世孫,大房,明隆慶丁卯科 (1567年) 舉人,任江西省袁州府推官,福建泉州府、浙江衢州府兩府同知,升王府長史,崇祀潮州名宦鄉賢,海廩,曾修譜,筆山墈廈人;

陳儀九:十六世孫,五房,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 副榜,筆山石龜頭人;

陳汝桂:十七世孫,大房,明萬曆丙午科 (1606年) 舉人,初任廣州府番禹縣,繼高州縣、電白縣教諭,海廩,筆山墈廈人;

陳旭初:十七世孫,五房,清順治癸已年 (1653年) 歲貢生,筆山人;

陳慶衍:十七世孫,大房,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 歲貢生,考授司訓,筆山墈廈人;

陳瑞龍:十八世孫,五房,清順治已未年(1655年) 恩貢生,筆山松下人,普庠;

陳仕鉉:十八世孫,五房,授潮州府潮陽城營守,筆山人;

陳捷進:廿世孫,大房,清雍正乙卯科 (1735年) 舉人,筆山大巷人;

陳名標:廿世孫,五房,清乾隆丁卯科 (1747年) 舉人,不仕,筆山相思嶺人;

陳必進:廿十世孫,五房,清乾隆辛未年 (1751年) 恩貢生,筆山石龜頭人;

陳六顯:廿十世孫,大房,清乾隆癸酉科 (1753年) 舉人,不仕,筆山墈廈人;

陳其進:廿十世孫,五房,清乾隆壬午年 (1762年) 歲貢生,筆山石龜頭人;

陳仕進:廿十世孫,五房,清乾隆辛卯科 (1771年) 舉人,任新寧縣儒學,筆山人;

陳堯岱:廿一世孫,五房,清乾隆歲進士,鄉賢,筆山石龜頭人;

陳義勇:廿一世孫,五房,清乾隆己未科 (1739年) 武進士,曾修大宗廟,筆山石龜頭人。


第八章:積慶堂楹聯

1、南康源遠清泉澤長曆宋元明以來秋溪之流派如舊,宣教名隆恭政望重溯高曾祖而上筆山之聲靈恆新。

2、派本陶唐傳而虞公傳而敬仲奔齊之後允矣麟趾振振,封由忠順官而泉衙官而海令涖潮以來美哉簮笏綿綿。

3、祖有功宗有德從海令而溯源本於岐國,子為昭孫為穆自鸛塘而分支派於筆山。

4、宗廟禮樂攸存至此必雍雍肅肅,祖考尊神所在駿奔須整整齊齊。

5、祠宇源流遠,宗支慶澤長。

6、封自南康發,官從海令來。

7、太丘遺澤千年遠,忠順休聲萬代香。

8、百代孝慈高仰止,萬年支派永流通。

9、春祀秋嘗千古在,左昭右穆一家春。

10、宗祖傳家惟孝悌,子孫繼世在賢親。

11、筆山聳翠人文秀,浦水源流世澤長。

12、祖德光昌宜子宜孫詩書垂訓綿世澤,廟貌煥彩序昭序穆禮樂流微振家聲。





弘揚祖德宗功,書寫光輝歷史,讓我們陳氏族人團結一致,敦親睦族,在這大好時代的背景下,繼續將姓氏文化和宗祠文化發揚和傳遞下去。

祝願秋溪世家族人合族安康!祝願天下陳氏永遠輝煌!

鐵鋪廿八世孫 陳賢博 整理編寫

公元2020年03月27日

歲次庚子年三月初四日

(編者注:因水平有限,資料匱乏,文中若有錯漏之處,敬請宗親及讀者提出批評指正。)

原創作品,允許轉載,轉載時請務必以文字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不要隨意修改,保留原有圖片水印,違者必究!勞動果實來之不易,謝謝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