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五抓實”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升級版

“以前要我種甘蔗,靠運氣;現在我要種石斛,有底氣。”“以前要我發展,等等看;現在我要發展,等不起。”脫貧攻堅到了全面收官階段,麻栗坡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口岸大通道幹線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升級版,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特色產業,突出扶持支柱產業,有序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抓實“農業設施”,打牢發展基礎。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生產路(機耕路)24.99公里,新建灌溉溝渠2條2.15公里、溉溝水池7口210立方米。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19.54萬畝,完成“兩區”劃定246675.88畝並通過州級驗收。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三區”服務人才11名,推薦選拔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2名、技術創新帶頭人1名。

抓實“機制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建立起“一個重點產業、一個領導小組、一個推進機構、一個發展規劃、一套配套政策”的工作推進機制,以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為指引,做好監督管理、督促檢查,保障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項目落地見效。加強縣、鄉黨員幹部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共識和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落地,發展環境更加優化。

抓實“基地示範”,產業發展集群。優化種植養殖結構,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基地11個,初步形成以中草藥、烤煙、咖啡、水果、茶葉、甘蔗等產業為主的特色種植區。三七、草果、生薑、砂仁、石斛等中草藥種植規模逐步擴大,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種植面積達50餘萬畝;生豬、肉牛、蛋雞、肉羊、肉兔等養殖業發展迅速,建成高原特色畜禽規模養殖場14個。

抓實“模式構建”,產業發展紅火。構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立足農業結構調整,圍繞綠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等環節,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引進雲南味全食品、上海嘉燕、雲薯、雲南牛旭、文山鑫翰恆辰等企業到麻栗坡發展種植養殖和食品加工產業。截至目前,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56個、龍頭企業21家、家庭農場5家,惠及各族群眾20餘萬人,含貧困戶19000餘人。

抓實“品牌戰略”,融合發展高效。實施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新產品和名牌優勢產品培育戰略,發展“一村一品”32個、“一鄉一業”8個、“一縣一業”1個,“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0個。培育“雲純”“紫霖璘”“高朋”“家茗”“佼佼者”等區域性商標品牌,“紫霖璘”牌純圓紫山藥益身衝飲粉喜獲文山州“十大名品”,雲南天保飲料有限公司榮獲“十強企業”、文山贊七科技有限公司榮獲“10佳創新企業”榮譽稱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麻栗坡縣圍繞口岸大通道幹線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升級版,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綜合運用發展生產、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兜底保障等手段,促進困難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推進了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從根本上確保了脫貧成果的持續穩定、鞏固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雲南網記者 黃鵬 通訊員 張雯銘 李豔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