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草编是什么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草编是什么


研究背景和现状:草编工艺距今已有 7000 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草编工艺品源于

河姆渡时期,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

业的“草工”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已广泛使用,汉至唐,草编工艺已非常发达,特别

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草编艺术最具特色,山东是草编大省,据传已有 6000 多年的历史,

而莱州是山东草编的发源地,在 1915 年,莱州草编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以后在国际上

多次获奖。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口,是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因此,

在当时已成为全国草编生产和出口的中心。发展到现代,山东莱州草编工艺的品种在

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更新换代,开发创造了种类繁多、造型特别、款式独特的

草编用品,但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着人

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对莱州草编工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

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了草制品;另一方面,在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机

械制品普遍感到厌烦,对于来自大自然的绿色草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使草编工

艺品身价倍增,并日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草编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文明的结晶,素有“草编之乡 ”的山东

莱州,经历了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发展,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浓厚的

乡土特色和兼顾美感和实用的价值,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博得国内外人们的

喜爱。本文以山东莱州草编的艺术特点、工艺为研究内容,发掘其在材质,品种、配

色、造型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再现传统工艺品的艺术魅力。

山东莱州草编工艺具有十分古老的历史,即使在工业化发达的

今天,其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仍能保留到现在,并蓬勃发展,我认为它一定具备独特

的文化、经济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莱州草编艺术的技艺、历史传承和发展规

律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烟台

草编工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和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使其与现代社会更好的结

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有一定的社

会价值。

草编是我国最古老的编织工艺品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

人类即以天然植物进行编织来服务与生产和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材料和工

艺品层出不穷,许多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生产生活用品,诸如陶器、青

铜器、漆器等或者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或者只是单纯地作为装饰工艺品而存在。

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草编制品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之中。说明它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草编是什么

(一)草编及草编工艺品的概念

草编主要是利用各种柔韧的草茎、麦秸等草本植物为材料,主要包括麦秸、玉米

皮、琅琊草、金丝草、龙须草、芒萁草、山尖草、芦苇、蒲草、席草(即蔺草)、油

草等,经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草编工艺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具有使用功能的

工艺品,另一部分是指具有形式美感的工艺品

(二)草编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

草编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的角度看,至少有近万年的历史。神话传说中的

伏羲氏结网得到启示,发明了鱼网。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来看,伏羲编织的鱼网一定

粗陋,材料应该就是一些野草、藤蔓之类。传说中的巢氏,据说受到鸟巢的启示,以

树枝草藤之类编筑成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这种栏杆式建筑至今仍在我国西南某些地

区有所遗存。如图 1 河姆渡遗址,这种看似简陋的草房却有许多合理之处,其中的草

藤编结、以泥土拌和草料筑成围墙的房屋,也常常用来储藏物品或看瓜房。

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状物,内盛石

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同时,从大量的实物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我们祖先早在旧

石器时代就利用草、藤做成草绳,穿入骨针,缝拼以树叶、草丝做成“裙片”,这也就

是人们早期御寒遮身的衣服了。

从带有编织纹样的陶片和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晚

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而

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据

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而成实物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获

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在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后来

又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碳灰后,泥巴变得结实

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如图 2-3 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以

编织品作为胎膜,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坯,在胎坯表面印筐、蓝、

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 70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 6000

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分

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的

镂空纹样,其格式就是细心刻画的编织图案。如图 4 其中出土的“红陶鬻纽把”缠纹,

即是柳编工艺中的“三股绳形耳”编织法。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

200 余件编织工具,由此看出,原始社会时期编织技艺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