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1931年,日軍霸佔東北三省。1937年,日本在盧溝橋上撬動了中國的歷史。這場歷時14年的侵略戰爭,給神州大地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回望過去,我們真切地想知道這一切苦難的根源——侵華戰爭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一, 經濟原因

(1) 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受到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嚴重衝擊:外貿縮減8.4%,工業下降50%,失業人數達到300萬。海外市場銳減,金融業與海外貿易崩潰,經濟萎縮。當時便有眾多學者指出“日本經濟在總崩潰中”。社會動盪,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又因為自從明治維新就沒有顧及農民和工人的利益,所以農民和工人運動不斷。甚至日本統治當局要頒行《治安維持法》(1925),還要秘密設立“特高”警察,瘋狂鎮壓共產黨和工農運動以維持社會治安。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日本的經濟危機》主要責任者:時興潮社編,出版者:時興潮社,出版時間:1939年10月01日,類型:圖書p7。該文獻可從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www.modernhistory.org.cn)上獲取。

(2) 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後,便自上而下快速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由於發展不充分且帶有極其強烈的封建性質,導致其在誕生初始便沒有穩定的國內市場。又受限於本身的原材料少和勞動力缺乏等自身因素,日本就不得不向外尋求國際市場,要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開展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又遭遇了經濟危機。以上這些因素使日本不能借助正常的資本主義發展路線,而要利用自身獨特的軍事屬性即進行軍國主義式的擴張,以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只有向外掠奪,侵略與征服,才能完成日本經濟的循序進程。

二. 時代背景

(1)日本的國策,1927年7月25日,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在臭名昭著的《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中寫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也成為日本的擴張的大方針。使其侵略野心變得具體,可實施。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敵人大陸政策之原形》主要責任者:敬幼如,出版者:中國編譯出版社,類型:圖書 p68

(2)大國的“綏靖政策”,當時西方大國受困於本國經濟危機,陷身於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採取“綏靖政策”。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強國,為保護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對走上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保持中立態度,給日本等法西斯國家提供了進一步向外擴張之可能的國際環境。

(3)中國的國內形勢。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而事實上新舊軍閥混戰不斷,北伐失敗勢力的瘋狂反撲,國內政治腐敗動亂,國民政府與共產黨戰爭激化。中原地區民不聊生。空軍海軍戰鬥力極其羸弱,大部分陸軍實力對日軍幾乎構不成威脅。這對對中國垂涎已久的日本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侵略機會。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中國近代史》作者:蔣廷黻。出版者:藝文研究會。出版時間:1938年07月。類型:圖書。 p132-133

(4).日本的國內形勢,1921年,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日本也受限於華盛頓體系,同戰敗國德國一樣,進行大規模裁軍,引起軍人和具有軍事化思想群體的不滿。這給新政府突破華盛頓體系的束縛提供了輿論條件,給以東條英機和石原莞爾為首的軍事秘密組織的建立與擴張創造了條件,為日後少壯派軍官起義奠定了基礎。1931年,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國家經濟瀕臨崩潰,日本政府試圖降低日元匯率,恢復日本金本位制度,整頓銀行業,未起到有效作用,反而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了轉移矛盾,日本政府進行了向外擴張。

(5)日本的工農運動,從日本第二次護憲運動的階級之廣泛,影響之巨大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階段,伴隨著藩閥專制統治階段的結束,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無產階級對於巨大的剝削與極度不平等的容忍漸漸缺少。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日本論》日本論,主要責任者:哈耶瑪原著,出版者:光明書局,類型:圖書p162-163

即使日本工人農民一向避免與政府直接衝突,但各種摩擦無法避免。1912年9月,荒煙寒村以《近代思想》為陣地宣傳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1916年到1918年新建立工會38個(1916年成立13個,1917年14個,1918年11個),於1918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米穀暴動。當年有記載的罷工達到頂峰的417次,參與人數6萬6,457人。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指導下,日本共產黨於1922年成立,“工人和農民的鬥爭出現了新的高潮,工人運動更加活躍,社會主義運動也開展起來”(引用期刊-《史學月刊》1988年第六期P71 伊文成 《略論日本近代工人運動的發展及其特徵》)

三. 日本的人口和地理環境

(1)人口,日本人口於1920年達到0.56億。對比於同期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缺少,但新增人口過多。這樣對於這個耕地面積僅佔國土面積14%的國家來說,再深厚的封建殘餘也無法解決資本主義市場糧食短缺的問題。國內市場狹小,進而影響對國際市場的開闢

(2)地理環境,日本四面環海,國土狹小,各種資源有限,尤其是重工業原料。這使得日本極度依賴國際市場與進出口貿易,但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條件下,各國設置貿易壁壘,紛紛降低匯率,日本民族工業屢屢受挫,日本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不僅無法起步,甚至會出現倒退乃至崩潰的可能性。日本對於資源的過度追求到極致就會演變為對外的侵略擴張。

四. 日本的傳統思想

(1)日本自古便有著入主中原的野心和思想傳統,在唐初便有了中日戰爭的記錄。日本思想根源是神道教和佛教,其中對待生死有著“徹底的見解”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日本研究》主要責任者:陳彬龢著,出版者:上海新紀元週報社,出版時間:1928年06月,版本:初版。P60-61

日本歷史和地理的封閉性帶來的特殊情結如自我封閉主義,集體主義等是其產生軍國主義思想的思想條件。信奉的武士道精神對於軍國主義的出現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是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毫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維基百科:武士道)這些也被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充分吸收。這些精神也充分體現了日本文化具有的感性基礎,以情感為前提條件的政治和法律。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日本文化》主要責任者:李君猛著,出版者:長春書店,出版時間:1941年09月15日,版本:初版,P74

再加上這之前的甲午和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與俄國中國兩個超級大國對賭國運的勝利,無疑發現戰爭是筆絕佳的買賣。這時情緒化因素開始上升,與理性有所偏離。

(2)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天皇制度的兩大特點分別是從未改姓,萬世一統;二是天皇不掌握實權,尤其不可能掌握兵權。再加上日本軍隊的統帥權獨立制度,使得軍閥可以藉助天皇名義徵兵發兵,使得兵權不僅不在天皇,甚至不在內閣。而百姓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的信仰自然也得以被利用。這些制度也是軍國主義誕生的政治保障。

日本侵華原因概論

從以上的探討的種種因素來看,日本侵華事件甚至任何一件歷史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必然發生的,是歷史邏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的外在表現。是“鑲嵌”在歷史中的,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有其特定的矛盾衝突利害博弈,有其本身的生命和邏輯,這是動態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