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上篇文章我們講到了日產汽車藉助藍鳥這款車,開始走向海外市場。但是此時的汽車行業高手如林,

日產如何在狹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呢?今天我們就繼續探討一下!

兼併重組,日產成日本最大車企

隨著日本國內經濟形式的好轉,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加上百姓對汽車的需求增加,帶動了日本汽車業的發展。這一階段日產加快腳步研發新車型,短短几年的時間,轎車技術就超過英國,隨後便終止了與英國奧斯汀的合作,自己獨立開發!在1965年到1969年,日產推出了轎車總統和公爵,以及GTR賽車,技術與質量成為了日產的代名詞。特別是1966年,日產月產量突破了6萬輛,超過豐田,成為日本最大汽車生產廠家!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儘管日本車企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和歐美車企相比還是有點小巫見大巫當時豐田的銷售額僅有通用的1/26,大眾的1/3!不少日本車企高管認為,日本市場有限,但汽車品牌眾多,需要兼併重組以提高競爭力。於是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產從1964年開始了合併之路,先後將日產車身、日產內燃機、愛知機械納入門下,最後在1968年又與富士重工完成結盟,一下子實力大增,排行日本車企實力榜榜首!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日產再次被豐田趕超

自從制定了出口戰略後,日產就一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出口量從1958年的3000輛增長到1965年的73000多輛,成為日本國內最大出口車企,而到了1969年,日產汽車的出口量已經突破了100萬,這發展速度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當時豐田與本田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而日產則不同,選擇多點開花的模式,同時日產結合出口市場的環境制定相應的策略,比如設立在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等國家設立分公司,來生產和銷售日產品牌汽車,但隨著日產實力的大增,有幾家海外子公司變為了獨立經營,這也為後面豐田超越日產埋下了伏筆。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喜歡大排量的歐美車企帶來了沉痛打擊,而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就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搶佔美國市場。而日產當時高層的內部爭權比較嚴重,錯過這次機會,直到1977年,日產完成領導整合後,才效仿豐田在美國的發展策略,不過已經晚了。

日產重新確立海外戰略

1980年,日本的汽車總產量超過1100萬輛,實現對美國的反超,更可氣的是日本車在美國還很暢銷。這引起了美國車企的不滿,後果就是美國通過了"汽車決議",以此來限制日系車的進口量,同時提高日系車的關稅。而這對於正在加速海外佈局的日產影響是很大的,這個時候本田利用自己在美國的銷售網絡資源,同時在美國進行本地化生產,破解了美國的進口限制問題,一下子就超越了豐田和日產!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看到本田在美國的發展策略後,日產在1980年和1982年相繼在美國建立工廠,生產小型卡車和轎車。後面又效仿本田,在美國創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進軍美國高端市場!

接下來,日產重新確立海外戰略:1/3產品內銷,1/3產品出口,1/3產品海外生產。

專注美國市場的同時,日產還在西班牙、意大利、荷蘭、英國建立工廠,海外市場非常活躍,1983年的時候,日產的海外投資是豐田的5倍!可見日產對於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

再陷困境,與雷諾結盟

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歐美國家陷入了經濟危機,不得不加強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同時日本國內的生產成本增加。而日產卻由於車型更迭慢、欠缺危機意識,已經連續虧損7年!1991年,日產的全球市場份額由6.6%降到了4.9%,當時福特和戴姆勒公司是有意向收購日產的,不過看到日產鉅額的虧損都望而卻步了!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直到1999年,法國汽車集團雷諾購買了日產36.8%的股份,組成日產-雷諾聯盟,後續在卡洛斯戈恩的帶領下,才扭虧為贏!最近戈恩事件也是鬧的沸沸揚揚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戈恩,日產可能走不到現在這一步。

好的,今天關於日產的歷史就介紹到這裡了,歡迎大家留言探討!我是 關注我,一起了解更多汽車知識吧!

日產汽車(下)|與豐田和本田賽跑,有輸有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