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82年生的金智英》,一部豆瓣評分8.6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女性的付出,也是一個被忽略的女性,一個被環境桎梏夾得外在沒有稜角、內裡卻在吶喊的生命。

其實這是一部不那麼大眾的電影,有的人看不懂,看不到金智英的痛苦,也許有的男性因電影只呈現了女性視角而感到不甘心、不公平。

但是,我將從心理諮詢師的視角,談談我看到了什麼。


一 智英,你好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1982年4月1日,金智英出生了(雖然媽媽提到那是一個櫻花爛漫的日子,但是不由得想到愚人節,也想到在有些家庭中,雖然嬰兒的誕生伴著喜悅,但是有些嬰兒卻不是被期待的,比如,女孩)。

媽媽:出生在另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為了幾個哥哥能夠上學,成績優異的她,放棄了成為教師的夢想,去蹬縫紉機供哥哥們上學,手被傷到留下了一輩子的瘢痕,也沒有人理解她、體諒她,十足的付出者。婚前為哥哥們付出,婚後為子女、丈夫付出。

智英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朋友中有幾個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是中間的女孩,他們需要更努力,或者幫父母承擔才能安穩的待在家裡面,長大之後有一部分是比同胞的兄弟姐妹取得更大的社會成就,但是內心總有一個聲音是——我不夠好,我需要更努力)

智英作為全職太太,看上去平淡、幸福,有一個體貼的丈夫和可愛的女兒,可是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她的心理卻不知不覺起了變化。


二 智英,你怎麼了?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電影中的幾個細節,可以看到原生家庭中有些因素也許和智英之後的心理問題相關。

1. 一個被忽視的孩子

當智英生病後,弟弟智錫去探望,聽從爸爸的意見給姐姐買了豆沙麵包,不僅不是她的最愛,還是她根本不吃的東西,這也著實讓弟弟意外了一把。原來,智英的喜好在家庭中是那麼不重要!

媽媽看到爸爸給手腳健全的兒子買中藥,卻一點也意識不到智英的異常,她爆發了,連同自己的委屈都噴湧而至,原來,女兒在家庭中是那麼不重要。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認為,若一個人的表面需要/正常需要沒有被充分理解,被壓抑的瞬間,會形成一個人的焦慮。

拋開性別,一個被忽視的孩子,需要沒有被人看到,就會被壓抑進潛意識,而壓抑久了,人就會不開心,就會出現“症狀”。

2. 創傷性的回應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智英在高中時期,一次下了補習班。被一高個子男生尾隨上了公交車,看得出來她非常害怕,身體顫抖,臉色煞白,最終發信息得到爸爸的幫助,驚魂未定的她卻沒有得到爸爸的安慰,反而在找她的因素:不該報那麼遠的補習班,裙子不該那麼短,不要隨便對人笑… …

自體心理學強調,每個人都有一種理想化需要——一種深切的渴望,與人融合而被保護,難過的時候可以得到安撫,以維持自體感穩定。

智英在那個當下,多麼需要爸爸的理解與安撫——我知道你很害怕,爸爸的肯定——這不是你的錯。而爸爸的回應,沒有看到理解,反而體驗到了羞恥、委屈、無辜的味道。

自體心理學認為,事件本身並不一定造成創傷,而環境中重要他人對於他所遇事件的回應可以造成創傷。

爸爸的回應不僅不足以安撫智英的情緒,在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中得到這樣的回應是非常可怕的,這也許就形成了一次創傷。

這就像對於遭受性侵的人說:“一定是你裙子穿得太短了”。在比利時聖約翰社區中心一座展覽館內,性侵者在性侵時穿的衣物被展示,它們就是我們常見的服裝,並不存在任何性引誘的味道。

這時候,一個較好的回應可能是:你選擇去那麼遠的補習班一定是希望獲得更好的資源,但是遇到這樣的事,你一定很害怕、難過,但這不是你的錯,但這的確是一個糟糕的經歷,我們看看以後怎樣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3. 什麼塑造了智英“堅強”的外殼?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智英大學畢業前遇到了就業的困難,有些傷心,賭氣不想參加畢業典禮。爸爸說,你這麼傷心就什麼都別做,等著嫁人吧。

智英此時雖然不小了,但是可以看到家庭的氛圍是:有情緒是不被允許的。這也許是後面造成她“堅強”的原因,心理難過了無人傾訴只想自己扛,習慣於自我壓抑(有需求不能表達),或者是麻木(意識不到婆家對自己的苛求是有些過分的)。直到出現了精神病性症狀——幻覺時才被老公發現。

“堅強”:電影中,智英提過幾次,我是個堅強的人,此處的堅強,更像是“外殼”,一個人在面對生活裡的不允許多了,失望多了,不得已縮回到自己的殼裡,把弱的地方收起來,才不會受傷。

此處的“堅強”也有防禦的味道。

4. 為什麼智英變成了別人(媽媽、外婆等)?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看電影時,我一度為她擔心,雖然一個人在重度抑鬱時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但是影片中呈現的她的症狀似乎有些頻繁,而且喪失了自知力(她不知道自己出現了幻覺)。

但是如果嘗試理解她的症狀,她無法為自己發聲,好像只有變成關愛自己的人,“變身”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變成別人才可以說出她想說的話:“親家母,在節日裡看到女兒開心是吧?我也想看自己的女兒,到了女兒來的時間,也放我女兒走吧,連大姑子也伺候了再走,我家智英該多傷心……”。

由此可見,她是多麼渴望被理解、被支持。


三 智英是怎麼好的?

最後,智英在接受心理諮詢時終於卸下心房,她的訴說有一部分另我印象深刻,可以呈現她的內在狀態:

“有時候覺得做別人的媽媽,別人的妻子也不錯,挺幸福的,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囚禁在某個地方,我總覺得穿過這面牆壁,應該就是出口,可還是牆壁(一直以來以他人的期待活著,達到別人滿意的部分似乎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價值感,但是似乎總是不夠的,於是,心中那種做自己的部分慢慢生長著,想要突破桎梏);”

“這一切都是我的錯,別人應該都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可能是能力不夠,為什麼只有我這麼狼狽地活著(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味道)……”

美國的心理學家南希.麥克威廉斯寫的書成為我們很多心理諮詢師的實踐指導手冊,她的書被我們戲稱為“南希三部曲”,她曾經說過:一個人的依戀模式非常穩定。兩種情況可以改變:

1. 持續5年以上的親密關係,穩定充滿愛且互相信任,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戀模式;

2. 2年密集的心理治療,也可以促進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建立。

一個人的心理問題通常和依戀類型有關,大體分為: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在此不做贅述。可以看到,與丈夫穩定的關係可以給智英一定的支持。

此處,我想提到智英生命中的兩段重要的關係,這也是她的資源。

從金智英看原生家庭與女性心理創傷


  • 1. 丈夫鄭大賢

在外面辛苦掙錢,扛起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理解妻子的辛苦。在看到妻子的異常後,擔心她因別人的看法加重心理負擔而替她保密,把慌張藏在心底。即使看到了妻子的“不正常”,還是想請育兒假支持妻子出去工作,內心是一份堅信,堅信妻子可以變好的力量。也沒有因妻子的“不正常”而放棄,或強行隔離,循循善誘地建議她做心理諮詢,最終得以救贖。

這個堅信裡,是對一個人的不放棄,對一個人的信任,這就創造了一個關係,值得信賴的關係,是智英可以依託的關係,是可以墜落、也有人陪伴、有人託底的感覺,雖然是不好的感覺,但是在那個不好的感覺中少了一分孤寂。

  • 2. 媽媽美淑

電影裡很暖心的場景,智英趴在地板上看書,媽媽在旁邊做家務,智英問媽媽的志向,媽媽說到以前希望當教師,但是要掙錢給哥哥讀書,智英天真地問“那你現在去做教師啊”,媽媽回應目前得照顧智英姐弟3個。語氣中沒有抱怨命運不公,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任何負擔和內疚的感覺。

電影中的其他細節也可以看到,媽媽雖然忙碌,也在極力照顧女兒的感受。

與媽媽的關係,不知道是否影響了智英的身份認同,雖然渴望步入社會,但是她也渴望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兒媳,為此一直在努力。

不論向誰認同,相比缺少可認同的對象,有一個認同的對象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四 尾聲

一個人心理成長的因素有:讀到發人深省的文字、遇到好的伴侶、知己、心理諮詢。在智英好轉的過程中,一定也經歷了很多艱辛,並不會像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但是,所有的可能性都盡情地發揮著作用,最終通向了一個良性的開始——電影尾聲,她開始寫自傳,嘴角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雖然有很多男性也是有被忽視的經歷,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創傷性經歷,但是這個電影,女性味道頗重,父母期待、同胞競爭、社會期待、自我認可、身份認同等因素都因性別有所不同,智英所經歷的創傷也因女性這個身份而變得特別。

<code>另外,即使我想要避免,也逃不開以性別二元論為基礎的狹隘視角,向為此感到不適的朋友說聲抱歉。/<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