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後周之主的柴榮是當時一代明君,也有魄力,為什麼要主張先打敗契丹?

夢想努力樂觀


這是當時形勢所迫,後周地處中原,屬於四戰之地。長江以南的南唐、後蜀和北方契丹相比來看,戰鬥力較弱,打敗契丹,避免南北兩線作戰。不打敗契丹,給契丹以震懾力,契丹騎兵隨時可能快速南下,威脅非常大。

柴榮戰略策略實質是釆用王樸建議,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具體情況如下: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二月,柴榮繼位不久,北漢世祖劉崇趁後周國喪之際,自率三萬兵力,並招引遼國騎兵萬餘人,南犯潞州。柴榮在高平陵擊敗北漢和契丹遼國聯軍。

然後採納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只是計劃攻打幽州時,生病退軍回開封,安排好後世後而亡。

柴榮計劃是可取的,北宋趙匡胤、趙光義也基本按這個戰略去做的。


大白白野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最知名的帝王,他統治下的後周,奠定北宋王朝統一的基礎。

事實上後周世宗採取的戰略也是“先南後北”,先攻略江南富庶且容易攻打的區域,然後再視情況征伐遼國,實現奪取燕雲十六州的目的。



但當時,後周所在的中原區域,受到北漢與契丹的直接威脅,所以後周軍隊的調動,必須是在排除北方威脅的情況後才能實施。

因此,周世宗柴榮征討南唐與後蜀之前,都會先攻打燕雲十六州,以達到震懾的作用,防止其南下,使後周陷入兩面對敵狀態。

後周的軍事行動都是短時期打擊,攻打燕雲十六州,奪回三州便停止進軍,攻打南唐也只是奪取淮河之地而收兵,因為後周並未解除內部的威脅。

同時,後周對渡江所需要打造戰船的龐大支出也無能為力,柴榮屢次乘船征伐運送物資,既是便利也是想要訓練水師,為統一做準備。

可惜,柴榮英年早逝,而趙匡胤基本執行其戰略,但繼任的宋太宗卻威信不足,既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反倒使党項族反叛,成為宋王朝西北的威脅。


多臻貴


柴榮素有五代十國第一明君的稱謂,而他的先北後南戰略後來也被證明是絕對正確的決策。所謂先北後南戰略,就是指先打敗北面的強敵契丹遼國,然後再收取江南各國。

遼國是遊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兵力十分強大,對當時中原的後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就失去了一塊重要的屏障,長城防線。

著名的長城防線穿插在幽雲十六州之中,失去幽雲十六州這塊丘陵山地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失去重要的長城,需要直接面對強大的遼國騎兵,這對於作為農耕政權的後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柴榮主張先伐遼國、後平江南,就是為了解決幽雲十六州的後顧之虞。

後周皇帝柴榮在繼位之初,就看到了契丹遼國的巨大威脅,他主張先解決契丹遼國,再南下平定江南。因為江南雖然諸國林立,但威脅不到後周的根基,而遼國卻可以直接威脅後周的存在。

其中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時的遼國皇帝是遼國曆史上有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耶律璟在位時期,酗酒荒政,遼國軍備廢弛,貴族不斷遭反。偌大的遼國頓時衰落了下去,這是一場絕佳的進攻時機

後周世宗柴榮定下的目標是“十年削平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使天下太平”。要削平天下,首先就要統一四分五裂的國家。

柴榮在位時期,擊破孟氏的後蜀,盡收秦、鳳、成、階四州;南攻李氏的南唐,盡得南唐江北之地。在此之後,柴榮便停止對南方用兵,轉而集中兵力北上,往北討伐耶律氏的遼國,連破三州三關。正當柴榮準備收復幽雲十六州中的幽州時,卻因病英年早逝,留下了將統未統的江山

柴榮死後,他的江山被手下的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所篡奪。“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在柴榮已經打下的後周江山的基礎上,建立了趙家的北宋王朝。

不過,趙匡胤卻採取了與柴榮截然相反的“先南後北戰略”,打算先收拾掉江南諸國,然後再對付強大的契丹遼國,這樣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存在,北宋只完成了先南後北計劃的一半,只平定了江南,而未能從遼國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

在北宋王朝建立後的第九年,遼國的昏君耶律璟已經被殺,繼位的是有名的中興之主遼景宗耶律賢。遼景宗在位時期,遼國一改頹廢之態,變得兵強馬壯,國庫充實。此後的遼聖宗耶律隆緒、遼興宗耶律宗真也都不是昏君,所以中原王朝已經失去了最佳的伐遼時期。北宋前期對遼國發起的多次進攻都被遼人擊潰,所以從此便轉為消極防禦,完全錯失了伐遼的最佳時機。由此證明,當年後周世宗柴榮伐遼的決策是正確的。


世界人文通史


我跟你港,說話要講證據噢,誰說了柴榮主張先打敗契丹的。這個學術界可都沒有取得一致認可噢。

首先,我們從史書上來看,好像沒有哪一本史書或者說那一個人曾經明確記載柴榮確定“先北後南”的統一策略。(如果有請指出)

其次我們看世宗短短的五六年的皇帝生涯,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戰針對北漢,是因為北漢趁世宗初即位想趁他立足未穩顛覆後周,他屬於自衛,不能說是已經有了從北方開始統一進程的打算。

接下來顯德二年柴榮的下一個軍事目標是西蜀,這個可是南方了,收取了秦、風、成、階四州。

顯德三年的軍事目標可是有針對南唐。世宗親征大敗唐軍,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

然後到了顯德五年,再南伐南唐,打得中主李璟去帝號,上表請降,稱“江南國主”。

然後因為南伐南唐過程中契丹曾經有襲擾北方,牽制後周的舉動。然後顯德六年北伐契丹,取得三州三關。然後染病退兵,不久病死。

以上就是柴榮短暫的皇帝生涯裡幾次重要的作戰的主攻方向。在這裡我實在看不出來柴榮的戰略方針是先北後南。他可是也是在南方後蜀和南唐身上努力,先強大了自己的實力。

至於生命最後的北伐燕雲地區。柴榮可也沒說要先滅契丹北漢再南下統一南方。

所以,首先柴榮的“先北後南”是偽命題。其次,像柴榮這樣的英明天子,肯定會根據情況的發展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徵南唐發現後方契丹有動向,即使迴轉。所以也很難說如果柴榮壽命長一點,發現契丹不是這麼好對付,不會掉頭再從南方開始。

畢竟當時的契丹可不是弱到柴榮想取幽州就取幽州的,北漢也不是那麼好打的。


丁強888


柴榮是一個志在統一的皇帝,他為什麼先打契丹主要是是為了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被後晉的石敬瑭割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漢中之於西川,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作為北方的門戶,燕雲十六州進可以成為經略或控制契丹的橋頭堡,退則是抵禦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一旦讓契丹越過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脈,華北平原將無險可守,畢竟契丹騎兵雄於天下。


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就是靠著燕雲十六州險峻的山脈、山下的桑乾河和巨馬河以及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正所謂“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重要性。作為五代第一明君,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榮,自然更是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

正是由於燕雲十六州的戰略重要性,使得河東軍和河南軍的爭戰中,佔據形勝之地的河東軍即使打敗了,也可以憑藉地利和堅城固守養息,捲土重來,而河南軍一旦失敗,就會萬劫不復。對於汴梁的北周政權來說,當時的契丹和北漢正是自己的天敵。北漢和契丹是同盟,是繼石敬塘之後契丹的第二個兒皇帝。北漢地盤不大,人口不多,卻是牽制中原的重要棋子。契丹很重視北漢。只要攻打北漢,契丹都會來救援。




柴榮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佔了天時。可以說,契丹建立國家之後,完成了封建化,擁有 國家機器。從石敬塘手中得到燕雲十六州,契丹則完全佔據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優勢。不過,柴榮當皇帝時,契丹在位的是有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人稱睡王。柴榮清醒地意識到,這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否則一旦錯過這個機會,處在上升期的契丹換了明主,就別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所以柴榮絕對先打契丹為的就是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以圖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