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昨夜,美股经历了两周以来的第三次熔断,也是美股历史上的第4次熔断。

道指收跌近3000点,跌近13%,创三年以来新低;纳指收跌12.3%,标普500指数跌近12%。VIX恐慌指数上涨43%,收于82.69的高位,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的峰值80.74。

这一切都发生在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降息,并重启了QE之后。

我们在《降息1%+QE都带不动美股,还祸及A股》中给大家分析过,“零利率+QE4”的王炸组合,再加上调整银行紧急贷款贴现率、贷款期限上这一系列猝不及防又火力全开的宽松政策,使得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暴增,于是全球股市都掀起降息潮和抛售潮。而就在此时,特朗普表示,疫情可能延续至8月,而且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这又令美股尾盘直线下跌。

短期内,市场最大的担忧还是在疫情方面。在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都还处于爬坡期的情况下,很难期望市场恐慌情绪能真正出现缓解。所以,短期内需要重点关注各国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何时见顶。

而中期,市场最大的担忧则是全球经济衰退。疫情扩散使得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市场担心负利率时代下有限的政策空间如何应对。昨夜,七国集团(G7)领导人发布联合声明,称将不惜一切代价扭转经济上的颓势,接下来还需关注各国出台哪些政策应对经济衰退。

海外市场崩盘时刻,A股继续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

A股今日宽幅震荡,呈现V型走势。早盘两市小幅高开后杀跌,随后触底反弹,但个股仍是跌多涨少。从盘面上看,光刻胶、特高压、集成电路等板块涨幅居前;口罩、医疗器械、纺织、白酒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跌0.34%报2779.64点,连续5日下跌;深成指跌0.49%报10202.75点;创业板指涨0.36%报1917.7点。

在海外动荡的影响下,陆股通北向资金继续净流出。今日净流出82.38亿元,已经是连续5日大幅净流出。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由于A股本身的调整需求,加上海外持续动荡影响,使得市场近期波动比较剧烈。今天市场高开回落,之后虽然实现探底回升,但两市成交额仅8181亿元,创出了一个月的新低。在缺少成交量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市场是否企稳,后续还需重点关注成交额变动情况。此外,在近期外围市场很可能仍将动荡的情况下,A股短期或许仍将承压。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今天盘中,

半导体板块再度走高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我们在《二期国家大基金投哪些方向?》提到过,二期大基金将注重设备与材料领域的投资。从半导体产业链来看,设备和材料均处于上游,对整个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关键设备及材料主要还在依赖进口,所以推动国产化势在必行。

换句话说,

对于我国的半导体行业而言,只有真正建立起全产业链,才能够做到依靠产业的良性竞争获得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的投资标的,半导体50ETF(512760)很可能将因此受益。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在今天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关于为了应对疫情对投资运行的影响,下一步将加强哪些重点投资领域的建设,又一次提到了“新基建”。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刘世虎在发布会上表示,为应对疫情对投资运行的影响,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选准投资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从2/21政治局会议提出重点推进5G网络、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建设,到3/2新基建尤其是要切实发挥5G建设对“稳投资”、带动产业链发展的积极作用,再到今天发改委继续提及加快5G等新基建建设进度,可以看出,我国定调“新基建”、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愈发坚定。

所以,中长期来看,我们仍然建议关注受益于“新基建”的投资标的——半导体50ETF(512760)、通信ETF(515880)、计算机ETF(512720)。并且从配置角度出发,市场的调整时期往往是更好的布局时机,小伙伴们可以通过分批或定投的方式逐步配置,减少踏错节奏造成的情绪波动。

今天就这样,白了个白~

两周熔断三次,海外还要慌多久?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