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豬肉是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了,幾乎我們每天都會在餐桌上見到它。雖然我們也會吃一些其他的肉食,比如說牛羊肉、雞鴨鵝、魚蝦等等,但是這些在餐桌上出現的頻率,是遠遠沒有豬肉高的。那麼在現代社會如此日常的一種肉食,在古代是否也如現代一樣呢?而我們的古人們,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把豬肉搬上了餐桌?並且我們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整個明朝的皇帝都是朱姓。

豬和朱同音,而在過去,皇家的姓是需要避諱的,也就是說,明朝是不可以殺豬的。

但是有意思的是,發展到了現在的時候豬肉竟然成為了我國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肉食之一。這期間又發生了哪些事情讓豬肉翻身逆襲,成功打敗了其他的肉類呢?我們知道豬肉裡富含的營養,牛羊之類的也可以替代的,而我們現代人吃牛羊肉沒有吃豬肉普遍主要還是因為牛肉和羊肉比較貴,而古代卻不是這樣的。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宴飲圖

  • 豬肉的翻身逆襲,各朝各代的地位都不相同

有關豬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在《禮記》裡出現了豬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在周朝的時候豬肉和牛肉羊肉一起被稱作"大牢",除了祭祀以外,只有君主和卿大夫才有資格在日常餐桌上吃肉。這裡的"豕",指的就是豬肉。但是這些底層的百姓也不是從來都吃不到肉的,一般在過年過節,或者是什麼慶典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不過基本都是豬肉。

《鹽鐵論》記載:"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像項羽當年的鴻門宴上,就有豬肉。只是項羽賞給樊噲的豬肉是生的,但是樊噲硬生生給吃下去了,這才讓項羽不得不正視他。而古代豬肉地位不高,和肉價的高低無關,而是和當時的生產力有關。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宴飲圖

自春秋時期開始,鐵犁出現之後,牛就成為了農民們最重要的勞動工具,至此牛的地位就大大提高,歷朝歷代三令五申不允許宰殺耕地的牛,於是牛肉就成了古代餐桌上奢侈的不能再奢侈的肉食。因為除了正常老死的牛或者是病死的牛,別的來源是沒有的,那麼牛肉自然是少之又少。那麼這不禁讓人想起《水滸傳》裡描述的那些梁山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的場景描述,只能說這要麼是作者的想像、要麼就是作者為了體現梁山好漢們對朝廷的蔑視與挑釁,並且漢朝以及唐朝、宋朝等某些朝代還專門為此立法。

不吃牛肉,那就只能吃六畜的其他五畜了:豬、羊、馬、雞、狗。但是能夠和豬肉一樣成為餐桌上的日常肉食的只有羊。狗和馬,尤其是馬,在過去吃的很少。雖然不是沒有愛好者,但是和不吃的人比起來實在是九牛一毛。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宴飲圖

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關於養豬和養羊:"澤中千足彘"和"千足羊"的記載。這裡的"千足"並不是說牛和羊有一千隻腿,而是所有豬羊的腿的個數加起來有一千隻腿,那麼千足就是250只。可見在很早的時候開始,養豬和養羊就很常見。但是當進入魏晉時期,豬肉的地位驟然下降,蓄養也大大縮水,羊肉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中國古代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裡稱讚羊肉是陸地上可食用的肉類裡最好的;唐代的文人墨客們筆下描繪的最多的肉就是羊肉;在《太平廣記》中關於唐朝肉類的描述總共有一百多處,關於羊肉的有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並且其中還記載了有佛教居家之人仍然吃羊肉。這也反映了當時羊肉在餐桌上的重要地位。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酒官宴

唐代是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各種各樣的文化在這個時期得到完善,例如飲食文化等等。而經歷了唐朝,發展到宋朝的時候,羊肉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了宋朝的一種時尚。宋朝的羊肉文化還對唐朝的進行了改進,並且最難得的是不僅保留下了宮廷御宴的菜單明細,甚至連原料和做法都有詳細完整的記載;並且隨著朝代的推進,宋代的皇帝們不僅沒有吃膩,反而越吃越愛。

當然豬肉的身影也是會出現的,只是出現的幾率少的可憐,而且還不是主角,只是配菜和看碟而已。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道著名的美食"東坡肉",在宋朝可能真的沒有幾個人會去看一眼,尤其是在那些世家大族眼中,因為這道菜是用他們最看不上眼的不入流的豬肉做的。據記載,宋朝的宮廷裡每年消耗的羊肉能有40多萬斤,而豬肉竟然只有幾千斤。宮廷裡有時候一天甚至都要宰殺一百多頭羊!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古代飲食

至於元朝那就更不用說,蒙古人原本就喜歡吃羊肉,而宋朝的人也喜歡吃羊肉,所以不論民族仇恨有多深,至少在飲食這一方面是達成了共識。

  • 明清時期豬肉開始逆襲

很快的元朝滅亡,明朝建立,而羊肉的地位也隨著元朝的滅亡逐漸降低。在永樂年間一份宮廷菜譜裡可以看到使用了5斤羊肉、6斤豬肉。這意味著在明朝初期羊肉的地位就已經開始下降。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根據光祿寺留下的記錄裡可以看到宮廷使用的牲口數量:18900頭豬,10750頭羊。雖然羊肉仍然在餐桌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地位已經是遠不如前,豬肉反而實現了大翻身,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寵兒。

但是明朝的皇帝是朱姓,要如何實現避諱呢?很簡單,把豬改稱為彘就可以了。這裡其實還有段典故,朱厚照禁止養豬、殺豬、吃豬,並且還專門制定了懲罰措施,《明實錄·武宗實錄》記載:"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者發配充軍。"

他這樣做不僅僅因為他姓朱,而且他還屬豬。但是豬肉不僅是餐桌上的肉食,而且還是祭祀中的主要祭品之一,不允許殺豬,祭祀該怎麼辦?所以最後想了個法子,給豬改了個稱呼就完事兒了!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清人飲食

而到了清朝的時候豬肉就實現了徹底的逆襲。雖然清朝貴族都是滿人,但是他們卻很喜歡吃豬肉,努爾哈赤、皇太極都特別喜歡吃豬肉,皇太極尤其喜歡吃那種煮的特別爛的豬肉。而入關以後,清朝皇帝對豬肉的喜愛不僅沒有消退,反而"變本加厲"!除了日常飲食離不開豬肉以外,像宮廷裡舉辦的御宴甚至連祭祀都不能缺了豬肉。滿人信奉薩滿,祭祀儀式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煮神豬:挑選一頭膘肥肉厚的、全身漆黑的豬,送進紫禁城之中。宰殺之後先去皮然後再肢解,然後扔進放在坤寧宮門口的一口大鍋裡用清水煮。煮好之後從皇帝開始,接著是後宮妃嬪、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大家都象徵性地吃點兒肉。畢竟這樣煮出來的肉相當難吃,誰也不想多吃。根據記載,

乾隆四十七年舉辦的一場宮廷御宴一共用了65斤豬肉、3個豬肘子和野豬肉25斤以及其他豬的部位,堪稱豬肉全宴!

  • 古代豬的飼養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慈禧進食劇照

不管是豬肉還是羊肉,既然需求量這麼大,靠他們自己生長肯定是供應不上的,所以必須要人為蓄養。明顯能夠看出,豬的生長速度以及產肉量都要遠遠高於羊,而且不僅高產,豬肉的飼養也要容易的多。古代人嘗試過用各種東西來餵養豬,比如說蝗蟲。事實證明,不管你給它喂什麼,它都能吃,並且能夠好好的長大。豬的糞便也能夠成為農田裡的飼料。而反之,飼養羊的成本就比較高,因為它們是素食動物,能吃的東西有限,因此成本相當高,並且產量也不能和豬肉相比。還有一點就是羊需要有廣闊的草地,但是古代人是以農業為生,無法提供足夠的大草地,尤其是在南方,更不可能實現了。

因此養豬絕對要比養羊划算、輕鬆的多。

小結:從豬肉的地位發展來看,在過去地位最高的一直都是牛,而後是馬。因為古代是以農業為主的,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能夠幫助農民種地的牛,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工具,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都會想出各種方法來保護牛。而馬的地位之所以也如此高,第一是因為馬是古代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不僅如此它還是戰場上必不可缺的坐騎。所以馬的地位並不會比牛低太多,所以馬雖然是六畜之一,卻基本不會出現在餐桌上。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馬還能夠救人,如果一個隊伍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地步,還能把戰馬殺掉,拖延一段時間,爭取救援。至於狗,不要說是在過去了,哪怕是在今天,除了一些狗肉的特別愛好者。大部分的人對狗肉都是不感興趣的。

豬肉的古代之旅:從祭祀用到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

清廷飲食圖

而羊肉,雖然它霸佔了人們的餐桌長達兩千年,但是即使在這兩千年的時間裡,豬肉也從未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並且羊肉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產量低,生長速度慢,並且成本較高。而隨著朝代的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肉也經常出現在了平民百姓的家裡,而不是像秦漢那樣,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普通百姓的才能夠吃到肉。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是以羊肉為主,那麼以羊肉的生長速度來看是絕對供應不上的。那麼生長週期短,而且不挑食什麼都吃,連自己的糞便都吃的豬,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宋朝之所以大部分貴族都不吃豬肉,其實還是所謂的面子使然,在他們看來,豬這種動物連自己的糞便都吃,這樣的豬肉能好吃到哪裡去?並且吃豬肉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這裡,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反感。但其實想一想,這些貴族們可以挑剔,可以不吃,而那些普通百姓們,在吃上一頓羊肉都是極其奢侈的情況下,哪裡還有挑剔的餘地呢?有肉吃就很不錯了。所以雖然豬肉的地位曾經遠不如羊肉,但是它卻從未消失在人們的餐桌上。

參考文獻:《禮記》,《宋史》,《清史稿》,《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