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中日之间的书法缘分如同绵绵丝网,割舍不断。如果说唐风时代更多的是日本书法对于中国书法的一种学习接受,而和风时代则是日本新生书法寻求独立迈进的一种意识觉醒。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得益于中国晋唐书法跨越远洋的渗入,尤其早期的日本书法对于王羲之、欧阳询等人书风推崇备至。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更是以王羲之的书法作为模板,对于那种雅风清韵的书风气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日本本土的书法家,弘法大师空海就是其中的典型。

进入到平安时代中期,大概就是10世纪、11世纪左右,新生的和风书法逐渐流行,被誉为"能书"的三人——小野道风、藤原佐理以及藤原行成三个人,凭借着畅快淋漓的书风,名誉日本。后来进入镰仓时代,日本和风书法更是充满个性,显示出勃勃生机。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01、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离不开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借鉴

小野道风这位日本本土书法家,他就是从学习王羲之书法入手,创造出了《屏风土代》、《智佐大师赐号敕书》等作品。小野道风不愧为和风书法的第一位代表,他根据醍醐天皇的敕令,将大江朝纲的诗书写于宫中屏风之中,构思奇妙,行草兼具。而另外一件《智佐大师赐号敕书》则是僧圆珍颁赐给智佐大师称号的一则敕书,书风变化灵巧,字体丰厚饱满,王羲之书风的神韵仿若其中。

其实,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三位书风有前后继承的一种关系,基本上可以说是从小野道风开始形成和风书法,到了藤原佐理时期逐渐完善,最后到了藤原行成基本成熟。相对而言,藤原佐理的书风要比小野道风更显轻松流畅,相对圆滑。从他在正历二年(公元991年)赴任途中写给自己的侄子的一封书信《离洛帖》中便可以看出,运用一种流利而洗练的运笔和奔放自在的气度,表现出了旅途中特有的情怀,丝丝情意贯穿于书法运笔之间。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可以说,《离洛帖》是藤原佐里书风的代表之作,在圆滑的用笔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锐角,锋芒毕露,充满个性,然而也正是这种追求个性的书风,导致了他失之静雅的缺陷。

同样,相对于小野道风的书法,藤原行成的书法也更加舒畅明快、清爽舒心。伴随着"三迹"的名誉在日本响彻开来,日本特色的和风书法就如同樱花一样,静静地散发出清香的芬芳。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02、日本假名书法的盛行,相较于唐风书法更有特点

在日本,所谓的"假名"是作为汉字的表音符号而使用的,实际上是借用汉字的某些局部来标记日本国语读音。比如,贞观九年(公元867年)的《藤原有年申文》就是一件草书类型的假名书法。

将汉字草书的线条简练而抽象地组成表音的平假名,究竟何时确立如今还是难以判定,但是据说在承平八年就有存在的平假名书法作品了,足见那个时候新字体已经相当普及。假名书法,相较于早期的唐风书法更有特点,因为假名从草书中来,甚至进一步简化了高度概括的草书结构,再加上由于假名文字表音的特点,使得线条缺少一波三折的提按变化,先天艺术语言的不丰富性,使得日本的假名书法在创作中倾向于寻找新的突破。

现在留下来的纪贯之、小野道风、藤原行成等人的假名书法,其中的一些可见"连绵体"的应用,在龙飞凤舞的字里行间闪动着连绵不尽的生命力与韵律。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伴随着假名书法的发展,色纸在表达日本民族审美取向过程中应运而生。所谓的色纸,通俗来讲就是一种书写和歌、俳句等用到的方形或者长方形厚纸。如今,传为纪贯之的寸松庵色纸,传为小野道风的继色纸,传为藤原形成的生色纸等,这些都是平安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色纸,优雅美妙自在其中。

尤其到了12世纪时期,伴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所用纸张的装饰也力求完美,有的刷云母,有的借用蜡染。由金银泥构成的折枝纹样最为流行,有的甚至还有意将色纸断裂留白,或者将色彩重叠拼贴,目的是造成不同形式美感的装饰效果。

我们或许可以将日本假名书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假名书法更加提炼凝缩,甚至导致线条缺提按变化;

(2)彻头彻尾地追求假名书法的美感,融合汉字书法进行调和;

(3)呈现面貌比较含蓄,装饰性很强;

(4)结合中国魏晋书法韵味,但相较于唐风书法更有特点。

在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小野道风、藤原佐理以及藤原行成三个人的书风没有被抛弃,而是继承发展,不断被发扬光大,伴随着日本僧人到宋朝来学习禅法,中国书风再一次被日本书法重视。


03、镰仓时代的和风书法,以世尊寺流和法性寺流为主线

在建久九年(公元1198年)至承久三年(公元1221年)期间,后鸟羽天皇多次举办歌会,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书作,都属于法性寺流一派,代表着镰仓初期的书法风貌。伴随着后来政治权利由天皇转移到镰仓幕府,尤其在嵯峨天皇以后,13世纪中期开始分设"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并实行轮流执政。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有趣的是,"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这两统的天皇都十分偏爱书法,比如大觉寺统后宇多天皇对于空海大师无比崇拜,他自己书写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空海书风。另一位后醍醐天皇则对于中国书法更感兴趣,其作品也颇具风骨,自称一番意蕴。

日本的镰仓时代,正值中国当时的宋代时期,不少日本禅僧到宋朝来学习禅宗文化,同时也学习到了宋代的书法风格,比如荣西、道元两位就是如此。

天福元年(公元1233年),道元禅僧书写的《普劝坐禅仪》,很明显就可以看出黄庭坚的风格特色,同时也显露出修行禅道的严谨冷峻气息。

而且,由于苏轼在文学、禅宗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他的书法被日本禅僧所接纳。尽管苏轼的书法技巧未必能媲美平安时期的晋唐书风,也没有形成三笔三迹那样绝对的影响力,但是苏轼在日本的影响力确实很大,比如花园天皇就喜参禅,而且书风稳健颇得宋风苏韵,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轼书法为什么能够在日本饱受欢迎了。

不少的禅僧书法,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气质非凡,自成一体。这些禅宗高僧的书法在日本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作"禅林墨迹",大多都是一种雅洁洗练的书风,草书成就显赫,而且融汇了宋代书法特征。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道不远人:日本“和风书法”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新生意识觉醒

04、结语:日本和风书法与中国唐宋书法互为起落,辉映成趣

在日本和风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它与中国唐宋书法互为起落,辉映成趣。当唐风书法衰弱之时,日本和风书法自身的特色逐渐显露,宋风渗入后,和风书法受到一定限制,而当宋风书法高超有所回落之时,和风书法又以崭新的面貌兴起。

许多日本天皇与禅宗高僧,都在潜心钻研众家书法,野道风、藤原佐理以及藤原行成这"御三家"的书法学习最为流行。直到后来,发展到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日本书坛又出现了三位大师,世人称之为"宽永三笔",日本书法自此也迈入了近代独立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