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載堅守傳統手藝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二十四載堅守傳統手藝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豆腐是我們中國的傳統食品,也是最常見的豆製品,美味而養生。作家林海音在《中國豆腐》中說過,“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作菜作湯配葷配素,無不適宜;苦辣酸甜,隨意所欲”。不過豆腐剛開始並不美味,經過不斷改造才有瞭如今的柔軟細膩,這其中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傳承。豆腐的傳承是一輩輩人技藝的繼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下面高鄉的李忠仁就是眾多傳承者之一。

每日清晨,下面高鄉北煙墩村村民仍沉浸在睡夢中,李忠仁與妻子就開始在豆腐坊忙碌了,凌晨漆黑的村莊中唯有李忠仁的小院燈火通明,晃著人影,窗口霧氣繚繞,傳出陣陣舀水聲。他們正有條不紊地張羅著自家的豆腐,濃郁的豆香味撲鼻而來,兩口白花花的大鍋熱氣騰騰,鍋中的豆漿上下翻滾。李大爺正在一個鍋中不停地添著漿水,李大媽在另一鍋旁固定好十字木架掛起揉奶吊包,用雙手使勁一遍遍揉擠著豆汁。


二十四載堅守傳統手藝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李忠仁在37歲時,因下煤窯受傷,導致無法參加重體力勞動,於是改行學做豆腐,這一做就是24年。如今61歲的他,依然每日精心研製著自家豆腐,力爭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食品。現在,他的豆腐坊已經在下面高鄉家喻戶曉。和大工廠的機制豆腐不同,李忠仁仍保持著傳統的製作方法,所以豆腐的口感俱佳,生意紅火,但相應地製作過程也更辛苦。

他和妻子二十幾年來如一日地堅持早上3點起床做豆腐。劈柴打炭生火、磨豆漿、用十字架吊包擠揉豆汁(俗稱擠奶子)、煮豆漿、用漿水點豆腐、待其緩慢凝固後裝入木槽壓制成形,這是整個傳統豆腐的製作工藝。他們一般工作近6個小時,才能製得兩槽豆腐約240斤。每天7點左右,李大爺第一鍋豆腐就出槽了,不一會兒,一槽豆腐就被附近的村民搶購一空,還有幾個忠實食客會默默等待第二鍋豆腐的出槽。


二十四載堅守傳統手藝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過去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李忠仁一年四季都騎著自己的二八大梁自行車,馱著八九十斤的豆腐在外村沿街叫賣。現在交通方便多了,不過危險也增大了,他每天要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型拉煤車來往的運煤專線上,親自給各個煤礦食堂和飯店送豆腐。在這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李忠仁卻把每一天都當作初學手藝的第一天,將顧客的點滴意見和建議都記在心裡,根據不同顧客的反饋,對技術不斷地進行著細緻入微的改良,調整火候(火候大小決定豆腐的精細程度)、控制漿水劑量(漿水劑量是否適中則決定著豆腐的軟硬程度)……經過一次次的探索和鑽研,使得自己的技術逐漸達到純火爐青的地步。

李忠仁豆腐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愛吃老李家豆腐的人越來越多。每年一到臘月,就陸陸續續地有人預定過年送人吃的豆腐,這是兩人最為忙碌的月份,有時需要全家人齊上陣,忙得不可開交。這樣紅火的生意源自李忠仁的潛心研究和平易待人的工作態度,都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忠仁的堅守就印證了這一點。


二十四載堅守傳統手藝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李忠仁的豆腐坊過去並不起眼,但如今已成為下面高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的一塊金字招牌,可金字招牌下的辛酸無人知曉。多年來夫妻二人因起早貪黑,冷熱水浸泡,煙燻氣騰,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妻子患有靜脈曲張、腰椎間盤突出,李忠仁常年肩背疼痛。

當有人問及他的孩子是否願意傳承您這門手藝時,李忠仁總是滿臉惆悵地說:“孩子們都大了,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不願意像我們這樣起早貪黑,他們想從事一些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手工做豆腐這門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境地,面對這種境地,反而對李忠仁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的心中不僅寄託著老百姓對於美食的嚮往,還肩負著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使命!

這份工作雖然看似平凡,但能夠二十幾年如一日地堅守,就是忠仁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傳承著不平凡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