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屠灭三族,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

第二层皮


魏延,字文长,蜀国的著名武将,他对刘备非常忠心。

《三国志》当中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也就是说,在入蜀之前,魏延是岌岌无名的小人物,他完全是在入蜀作战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魏延的性格高傲胆大,他做事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他在跟诸葛亮一起北伐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虽然他自己觉得非常有把握,但是诸葛亮认为这样太过于冒险,他主张稳步前进,步步蚕食。可能从这个时期,魏延对诸葛亮已经有了意见,当然,诸葛亮同样对他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一场大战,这场战斗,最后是曹操失败了。

刘备占据汉中以后,自称为汉中王,开始大肆封赏手下的官员。而刚刚攻下的汉中,则是一块肥肉,人人想吃,不过大伙心里明白,这块肉不是谁想吃就能吃上的,最有机会吃上的,也就是刘备最信赖的关羽和张飞了,不过关羽已经有了荆州,那么这块肉铁定是要张飞吃了,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备居然把汉中太守的位置给了魏延,并且升任其为镇远将军。

当然,魏延也没有给刘备丢人,他长期驻扎在汉中这里,一直守护着蜀汉的北大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魏延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

刘禅即位以后,朝政完全由诸葛亮负责。诸葛亮四处北伐,魏延都跟着一起去了,而且立下奇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由于魏延的高傲,再加上他的赫赫战功,他除了对诸葛亮还够尊敬,其他的人他压根不放在眼里,甚至于和刘琰、杨仪等人都有了很深的矛盾。他的霸道,让他在朝堂上得罪的人越来越多。

元234年,诸葛亮再一次兴兵北伐。魏延被任命为先锋官,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五丈原驻扎。

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去世了,临别之际他排好了后事,他知道魏延这个人,除了自己还能管一管他,别人肯定是管他不住,所以是走是留任凭他便。

诸葛亮把所有事都交给了杨仪,杨仪主张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一身傲气,就是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兵刃相接。

后来双方都向刘禅申诉,满朝官员全部向着杨仪,魏延成了孤家寡人,本来没有谋反,现在也变成了有。

魏延很生气,率军进攻杨仪,但军士们都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纷纷投降。魏延没有办法,只能逃跑,后被追来的马岱,给斩杀了。

既然给你魏延定了谋反的罪名,为了让这件事成为事实,也同时是为了在朝中立威,杨仪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都说魏延小心眼,狭隘,杨仪何尝不是呢?如果杨仪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也不会因为魏延一个人的事,就诛灭了魏延的三族,所以说魏延被诛灭三族,自己虽然有错,但也是由于政敌的心胸狭隘所致。


文华说


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军秘不发丧,杨仪不敢亲自前往面见魏延,于是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的意图。费祎到了魏延大营将诸葛亮的遗令做了转达,魏延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回答道:“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呢。府亲官属便可护送丞相遗体回成都进行丧葬,我自当率领诸军进攻敌人,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他杨仪摆布,做为他断后的人呢?”

说完后,魏延转而劝费祎一起留下来,一起共同继续伐魏,并让费祎和自己联名做手书,昭告蜀军众将。

魏延为什么有这么大胆子敢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我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撤军其实并没那么无法接受,只是由杨仪来主持,让自己为杨仪断后,魏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其二,当时蜀国有传言认为,诸葛亮死后唯一能继任主持北伐大局的非魏延莫属。因此,很可能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心中就默认自己就里所应当的是全军代理统领了。哪知道结果却是一向不和的杨仪。这两件事与魏延的期望反差太大,这么大的心理落差对魏延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费祎一看魏延这个意思,知道不妙,便谎称说:“我应该回去为你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会违命。”于是出门驰马而去。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就醒过梦来,后悔放费祎走了,然而已经追不上了。

于是魏延派探子侦察杨仪等人的动静,探子回来报告说,杨仪等人都在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收拾行装,各个营垒都在按顺序撤离。杨仪和费祎完全罔顾自己的意见就这么开始撤军,这不是明摆着弃自己于不顾吗?因此魏延大怒,由于费祎没敢当面和魏延直说这也是诸葛亮的遗令,因而魏延把这笔帐便算在了杨仪和费祎的头上。

魏延当即率自己统领的军队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而且所走过的地方都把栈道烧得断绝。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在成都同时收到两人的表章,便寻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结果董允和蒋琬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魏延抢先占据了南谷口,在盛怒之下竟然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不敢上前,命令王平前去抵御魏延。王平怒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说:“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

魏延军知道不该进攻自己人,魏延的军令有误,于是都不再听魏延的命令,作鸟兽散了,只剩下魏延和自己的儿子等十几个人。无奈之下,魏延只好逃往汉中。杨仪见状不肯罢休,派马岱前往,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他的头颅献给了杨仪(至于马岱是如何斩杀的魏延,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有可能是《三国演义》描述的突然袭击,也有可能是倚仗所带的追兵多于魏延剩下的十几个人,但是无论如何这都不是诸葛亮的遗计)。杨仪见到魏延的人头,一把扔到地上,一边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一边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此后,魏延被诬陷谋反,并被屠了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三国志》记载:“魏延不是向北降魏而是向南行军,本意不是谋反,只是要除掉杨仪等人而已。

可见,杨仪是沾了遵了诸葛亮的遗命的光,成为了诸葛亮撤军遗命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魏延则就是吃了这个公然违命的亏,要除掉宿敌杨仪,又没想到好的办法,反而是盛怒之下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措施,与自己人对阵,这才使得自己因为理亏而兵败被杀。

可怜魏延一代蜀国名将因为性格问题导致的个人恩怨,造成如此糟糕的结局,而且还被《三国演义》黑成脑后有反骨的反叛,成为了三国时期被黑得最惨的人物。


土豆崽


魏延本受到刘备器重,是一个屡建战功不可多得的将才,可惜因为以下三点被削去头颅。他临死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可见有多作死。

鲁莽 破坏七星续命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夜观天象,惊觉命在旦夕。姜维推荐七星续命。诸葛亮点燃七七四十九支蜡烛,披发仗剑,踏罡步,踩七星。到了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刻,魏延揭开帐篷大步流星的走进来跪拜。风同时也吹了进来,吹灭了主灯火焰,吹灭了蜀汉最后的希望。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心里遗憾莫名,觉得魏延该死。姜维当场拔剑,诸葛亮制止了。他说将星入命,实乃天意。

狂妄 狂妄自大

三声大喊“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 魏延的狂妄在读者的心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魏延卖主求荣本算不得什么英雄。他没有什么功劳却被刘备提拔为镇远大将军,汉中太守,到了蜀汉末期,蜀汉无将可用。魏延又资格老练。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的狂妄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反骨 天生反骨

魏延本是韩玄守城之将。刘备带着人马攻打韩玄,魏延杀韩玄献城给关羽。关羽领着魏延到刘备那里,诸葛亮当时指出,魏延有反骨反问:“韩玄对你不薄,为何不忠不义食他俸禄,害他性命,留下此人,日后必反”诸葛亮要杀他,刘备阻拦下来。

后来,果然魏延反了。


弯月钩玉楼


魏延被屠灭三族,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已也。”魏延自身的祸患和罪责,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做为蜀国的核心将领,魏延的能力不弱于关张。从刘备弃用张飞,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来看,魏延智勇兼备。汉中既是巴蜀的门户,也是北出三秦的根据地,刘备曾问魏延说,“如今我把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办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全国军队来攻,我将为大王挡住他,如果他只派一个偏将率十万大军来,我将替您把他消灭。”刘备连连称好,众人也都认为魏延有能力,有气魄。后面果如魏延所言,镇守汉中,未有闪失。在刘备平定益州后,关羽督掌荆州事务,兼任襄阳太守,张飞镇守巴西,马超因为得羌胡拥护,任平西将军兼凉州牧,处于魏蜀交战前沿的指挥官,是关羽和魏延二人,二人的能力得到刘备的认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的曹仁,“汉水泛滥,七军皆没“。这个时侯如果关羽攻魏防吴得当,荆州的关羽和汉中的魏延是蜀国北伐的两把尖刀,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总体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荆襄后勤充足,粮食甚至可以从敌国夺取,而关羽毁败,北伐成功实际变的遥遥无期,也使得汉中的魏延以防守为主。后诸葛亮出祁山,多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北伐无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军事谋略略有不足。魏延看在眼里,心里是不服气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魏延的才能不能施展。认为诸葛亮胆子小。没有奇谋出奇制胜,将相关系处的不好。以至于诸葛亮病重时,和其它众将商量退军时,魏延被排除在圈外,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

魏延勇猛过人,对士兵很好,“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公开,多次拔刀相向。魏延官居高位,军功卓著心高气傲,同事很多都避着他,怕他。说明魏延跟同事关系也处的不好。

诸葛亮死后,魏延拒绝退兵,欲领兵与魏国交战,在得知蜀军按计划退军后,抢先向南撒退,并火烧栈道,后来军众皆散,魏延父子逃奔汉中,杨仪遣马岱杀死魏延父子,杨仪害怕魏延家人报复,于是杀掉魏延的三族,并以魏延违抗军令为由,坐实魏延谋反的罪名。

魏延死后葬在石马乡,刘禅派蒋琬了解情况,推究魏延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退,只是为杀掉杨仪,没有谋反之心。他与众人不和,还是认为人们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就是这样。

关羽爱护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张飞敬重君子却不爱惜普通士兵,最终关羽被南郡太守麋芳出卖,断了退路败走麦城被杀,张飞也被小人所害。都是因短处而遭罹难。魏延没有吸取教训导致家族覆灭,和关张是一样的。


横海听泉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于蜀将魏延的印象应该都比较深刻吧?在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反骨的形象,他傲慢无礼、他心胸狭隘,他不忠心事主。这样的他当然不能够遭到大众的欢迎。不过当抛开演义重新去看魏延这个人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被他所折服,因为真实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忠臣。

  魏延,字文长,蜀国的著名武将。魏延的忠心从始至终只给一人,而那个人就是刘备。魏延究竟是什么时候跟随的刘备史书上写的很模糊,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时间。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在刘备入川以前魏延就已经在刘备手下做事了。《三国志》当中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这就是说在此前魏延也许是岌岌无名的小人物,他完全是在入蜀作战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魏延的成长也是比较艰辛的。

  刘备占据蜀地以后就封了魏延做牙门将军。从封号就可以见得刘备确实把魏延当成自己的心腹来看待的。刘备喜欢魏延,也许就是因为魏延那一身英雄气。为什么说魏延身上具有英雄气呢?因为魏延的思想异于常人,而且是“胆大妄为”。魏延在跟诸葛亮一起北伐期间提出来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想要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通过并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的大军则可以从斜谷进兵长安、潼关,最终两军在潼关会师,这样大事就可成了。这样的计划风险性很大,当然如果成功那么所得到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虽然魏延有把握,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计划太过于冒险,他主张稳步前进,步步蚕食。所以从子午谷奇谋您就能看出魏延确实具有一身的英雄气,当然也可以看出其和诸葛亮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

  刘备也是英雄,他十易其主,历经一番艰苦卓绝最终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所以说两人那可是英雄相惜。刘备很喜欢他。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决战,这场决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刘备攻取汉中以后自称为汉中王,开始大肆封赏手下的官员。对于众将来说,刚刚攻下的汉中是一块肥肉,刘备只可能把这块宝地赏给他最信赖的两兄弟—关羽和张飞。不过当时的关羽已经有了荆州,所以大家想汉中必定是要给张飞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居然把汉中太守的位置给了魏延,并且升任其为镇远将军,这可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魏延也没有给刘备丢人,他长期驻扎在汉中一线,一直守护着蜀汉的北大门。公元221年,汉献帝在许都让位给魏文帝曹丕,并昭告天下。远在成都的刘备以为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所以在成都为汉献帝刘协服丧,并且即皇帝位,史称汉昭烈帝。虽是偏安一隅,但汉朝的国祚得以继续延续下去。这时候的魏延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

  建兴元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朝政完全由相父诸葛亮负责。诸葛亮一心想要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执意出兵北伐。而那身居北边的魏延当然是诸葛亮北伐行动当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诸葛亮先后四次北伐魏延都跟着一起去了,而且立下奇功。所以魏延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此时的魏延用春风得意这四个字来形容他也许再恰当不过了,不过作为英雄的魏延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十分鲜明。在他的眼中似乎能够被他所看重的人并不多,至少自从刘备死后整个蜀汉他所畏惧的也就只有诸葛亮而已,其他的人他压根不放在眼里,甚至于和刘琰、杨仪等人交恶。而且他时常不遵从圣旨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魏延越是霸道,他在朝堂上得罪的人就越多。

  元234年,诸葛亮再一次兴兵北伐。五十多岁的诸葛亮任命魏延为先锋官,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五丈原驻扎。这次北伐结束了诸葛亮的生命。临别之际诸葛亮安排好了后事,他特别交代魏延这个刺头别人肯定是管他不住,所以是走是留任凭他便。当时诸葛亮身边也只有杨仪他们,所以其死后杨仪接管了权力。杨仪主张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一身傲气,就是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刀兵相向。

  后来两者都向皇帝申诉,但是满朝官员都向着杨仪,于是魏延谋反这件事无也就变成了有。魏延率领大军进攻杨仪,但军士们大多不愿意跟随魏延打自己人,所以纷纷投降。魏延不得已只好跑路,谁知道被追来的马岱斩杀在了逃跑的路上。

  杨魏之争终于落下帷幕,俗话说成王败寇,魏延的倒台给其家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为了坐实魏延谋反,同时也是为了在朝中立威,杨仪诛灭了魏延的三族。其实都说魏延小心眼,狭隘,但这杨仪何尝不是呢?只因为双方有着不同的政见就把政敌冠以谋反之罪灭三族,实在是让人很难接受。

所以说魏延被诛灭三族不仅是自己的错,也是由于政敌的心胸狭隘所致。


小智戏说


魏延被屠灭三族,许多人认为是诸葛亮设计陷害的,因为两人的关系一直都不融洽,主要证据有三点。

1.刘备进攻长沙时,魏延作为降将打下了长沙,还救下老将黄忠,如此功劳,诸葛亮却要把魏延推出去斩首示众,这可是两人第一次见面,理由相当奇葩,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以后必定会反叛。

2.诸葛亮北返时魏延随军出征,他多次提出兵分两路,一路给自己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小又没有谋略,长安一定会轻而易举地得到,结果被诸葛亮否决。

3.诸葛亮临死前没有召见魏延,而是把军队托付给杨仪、姜维等人,并且还给马岱锦囊妙计,一旦魏延不听杨仪的命令,就依计行事,结果魏延被杀。


麟开祥趾


当年魏延降备时,诸葛亮让人推出斩首,有人问孔明为啥要杀它?孔明说其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私下说,现在不杀它,是留人其勇,最终魏延应该说是死在诸葛亮的手里。


东方翁k


武人斗不过小人,正邪不相容。一世英雄终死于鼠狗孑之手一一千古奇寃一桩!


喜洋洋111888


将帅不和,搬弄是非


翰墨无名一一张越


政治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