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是一家非國有民營博物館、國家三A級文化旅遊景區,佔地面積8000平米,展廳面積3500平米,藏品共計一萬餘件。名家留韻金張掖展廳所展藏品,均為諸多名家巨匠途徑張掖所留珍貴墨寶,如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趙樸初、啟功等三百多位書畫巨匠家在張掖所作恢弘鉅製,作品體量之大,繪畫技法之精妙,世所難得!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這幅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在張掖所作,張大千先生的仕女作品在敦煌之行後一改以前清麗雅緻的風格,變的更加有裝飾趣味,色彩也比之前更加濃豔。這時期的侍女圖中服飾、屏風紋飾明顯,借鑑了敦煌壁畫中圖案紋樣和用色方式。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尤為珍貴的是張大千作於古城甘州款的數幅壁畫,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深動,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化,賦色濃豔又不失端莊,與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充分證明了張大千遠赴河西走廊臨摹敦煌壁畫與古城甘州的緊密聯繫。也是古城甘州留下的珍貴文史遺珍。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畫馬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體現,也表露出一個時代的美學追求。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託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錢松巖的山水藝術,其素材全部來自大自然實際生活,經過他藝術處理和加工提煉,使其作品均屬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佳作,他的作品最完美的體現出了民族氣節、時代風貌、個人特色三者的統一。其繪畫藝術,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和深情的韻味。無論在立意、構圖、筆墨、色彩、題句都匠心獨具,不落俗套。這與畫家的文學修養、書法功底有極大的淵源。錢松巖先生皆十分考究,務求精益求精,治學嚴謹予人以不可磨來的印象。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錢松巖的繪畫早年受石溪、石濤影響頗深,偏於細秀的畫路,又結合了華巖的筆法和點景人物的處理手段,還參照著太湖之濱的山水人情,做到了雅俗共賞。六十歲後遊覽祖國名山大川,銳意探索,拓展胸襟、變革筆墨,巧妙把傳統技法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形成了自身的新面貌。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用硃砂紅撇出竹葉,主杆柔韌,有風扶楊柳的韻致,竹葉的生長多成簇怒張。竹葉筆墨多以側峰皴擦,紅色由筆鋒至筆肚變淡。這樣畫出的竹葉有了空間感的變化。呈現了竹葉在三維方向上的指向。這種竹葉表現出非常靈動有人性化的氣質。在空間關係上使用淡墨來勾畫出遠處的竹子,讓這個畫面很有層次感,豐富了畫面的形式感。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古語說:“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此幅作品描繪出竹子面對種種艱難困苦,絕不向環境與艱苦妥協的品格。既表現出作者精湛深厚的繪畫功底,又屬人文情懷之作!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待放中的“古城甘州”文化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是一個文化時空隧道、是一本藝術百科全書、又是一座文物寶庫,更是見證張掖乃至河西走廊深邃的歷史文化豐碑。秉一帶一路、承三緣書香、傳文化根脈、頌大美張掖!

三緣博物館誠邀您一同隨喜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