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到底缺乏的是什么?

黄草原上的教书匠


人才。这个人才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很多农村里的孩子都去城镇读书,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就在当地借读,但更多的是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搬离农村,去城市里租房,形成了陪读大军,一切都为了孩子转。二是老师的资源,农村条件太苦了,老师过来住的宿舍都没有,只能在农户家住,没有城市里的空调洗衣机冰箱,也没有娱乐活动,在这里你就是一个人,没有火锅没有奶茶,没有朋友,举目望去都是大片大片地田地,这对一个人来说精神压力太大了。而且工资也很低,只能糊口,不能生活,看看和自己一样大的同学在外面拿自己四五倍的工资,虽然累,但是生活多姿多彩,而不是像自己在干耗时间。

所以乡村老师很难留下来,即使钱到位了,过个四五年还是耐不住寂寞,回到城市,所以要改变乡村教育,首先应该建设乡村,完善基础设施,让学生留下来,才能让老师留下来,只有让好老师留下来,学生才会留下来。


国外大事小事新鲜事


大家好,我是大雪儿,我来自农村小学乃至高中都是在农村。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我们接受的东西,学到的东西,启蒙的东西,就是从农村教育里面得到的,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农村教育又改变了什么,农村孩子拼命的努力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1.教育资源缺失

教育资源涉及的东西很多,老师,校舍,基础设施,等等,都是教育资源,但是农村各地发展部平衡,这些资源也就分布不均衡,就造成了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就拿我们小时候来说吧,一个老师身兼多职,我们也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都是一个人教,当然有时候还教多个年级,其实是老师不够,老师不够也是很多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村里面的小学,小学这样的情况比较严重。

2基础设施

也就是教育设施,书桌,教室,宿舍,食堂,课外活动场所,等等也都是农村比较缺少的,教室能基本满足,但是农村寄宿的学生可以说是占了大多数,但是宿舍就可能不够,有时候几十个孩子住在一起,非常的拥挤,当然更没有课外活动场所,除了读书放学吃饭,孩子们也没有其他活动。就像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等到高中才接触到电脑,去到城市,不知道电脑怎么开关机,而城市里面的孩子,却从小就接触了,而差距也就来了,城市的孩子多才多艺,农村孩子,除了读书啥也不会。

3.结构单一

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就是教学大纲来进行,并没有其他课外的活动或者扩展,当然单一的另一个方便,就是除了学校教会你东西外,家庭,父母是无法教会你什么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农民,对于教育想重视,但是却无能为力,如今不再为学费发愁的时候,而对孩子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有时候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读书还需要承担生活和精神上的重担。

农村孩子读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方面的发展,就是学习考试,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而很多孩子,等到高中,来到城市,看见这么多的新鲜玩意,突然对这些有兴趣了,但是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了,还是只能埋头读书,考成绩来弥补不足,今后进入到社会,也会因为性格和很多方面能力的不足,也会寸步难行。



大雪儿35


教育资源缺失

教育资源涉及的东西很多,老师,校舍,基础设施,等等,都是教育资源,但是农村各地发展部平衡,这些资源也就分布不均衡,就造成了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就拿我们小时候来说吧,一个老师身兼多职,我们也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都是一个人教,当然有时候还教多个年级,其实是老师不够,老师不够也是很多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村里面的小学,小学这样的情况比较严重。

还记得我们读书的那时候,村里的学校,老师跑了又来,来了又走了,最终还存在很长时间没有老师,唯独一个老师还是村里面的人去兼任,所有说条件相当辛苦,几十个孩子,三个年级,都是一个老师来教,那时候也根本谈不上读书,这只是曾经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如今可能改变了很多,把学生集中起来,多招些老师来,这样可以缓解一些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基础设施,也就是教育设施,书桌,教室,宿舍,食堂,课外活动场所,等等也都是农村比较缺少的,教室能基本满足,但是农村寄宿的学生可以说是占了大多数,但是宿舍就可能不够,有时候几十个孩子住在一起,非常的拥挤.

当然更没有课外活动场所,除了读书放学吃饭,孩子们也没有其他活动。就像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等到高中才接触到电脑,去到城市,不知道电脑怎么开关机,而城市里面的孩子,却从小就接触了,而差距也就来了,城市的孩子多才多艺,农村孩子,除了读书啥也不会。

结构单一

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就是教学大纲来进行,并没有其他课外的活动或者扩展,当然单一的另一个方便,就是除了学校教会你东西外,家庭,父母是无法教会你什么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农民,对于教育想重视,但是却无能为力,如今不再为学费发愁的时候,而对孩子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有时候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读书还需要承担生活和精神上的重担。

农村孩子读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方面的发展,就是学习考试,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而很多孩子,等到高中,来到城市,看见这么多的新鲜玩意,突然对这些有兴趣了,但是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了,还是只能埋头读书,考成绩来弥补不足,今后进入到社会,也会因为性格和很多方面能力的不足,也会寸步难行。


胖丁A小伙


作为一名乡村初中数学教师,对于这个问答我结合我所任教地区实际,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结合来进行分析

其实近年来随着特岗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招收!好多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进入农村学校任教,所以师资力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也是一腔热情,呕心沥血,力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也来实现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成就感。可是多年来乡村的基础教育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究其原因,首先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 ,所以老师不敢讲的太深,怕他们消化不了。如果不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老师只能是唱独角戏,最终学生一无所获,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彻底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只能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顺应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简单到复杂,迈着小步子一步步推进。这样,教师很少有时间讲一些拔高的题目,

导致农村地区的学优生如凤毛麟角;并且由于教师不再刻意钻研复杂题而导致自身的能力也有所削弱!其次农村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这也是导致乡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他们往往抱着任其自然的态度,孩子学得好,他们自然是很高兴;孩子不好好学,他们也不十分在乎。只要孩子在校能够健健康康,不闯祸,他们便已经心安理得,至于能不能考上高中便看孩子们的造化了!出于对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考虑,所以老师们不会要求家长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只是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并签字。可是就连教师这么简单的要求很多家长都做不到。比较负责的老师会将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告知家长,家长也是无动于衷,或是说自己也无能为力,但是很多教师仍是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有时间就进行个别辅导,当然也有一方面的因素是学生成绩好,教师评职称也会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一种互利共赢吧!总之我觉得乡村教育最缺乏的便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家庭教育跟得上,也就不怕乡村教育跟不上!


白鸽147441044


这个问题问的不自觉让我们就走偏了,提到乡村让我们不自觉就想到贫瘠之地,人少,老弱病残,穷乡僻壤,思想落后等等的字眼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涉及到的人有三方面,有家长.孩子. 教师。

现在一提到教育就说师资如何如何,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老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教育铁三角之一的教师也不是全部啊,孩子和家长出自家庭,孩子还小是家长的反光镜,所以说教育中家长很重要。

归根到底教育中人还是最重要的,教师经过层层选拔,如果不是暗箱操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家长呢?说到乡村,我们就联想到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家长自己的水平本身不高还外出务工,把孩子教育推给老人推给学校,没法解决教育问题,这样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目前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无论城市和乡村都没有区别对待,有区别的地方是各个地方的家长不一样,孩子们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有知识有涵养智慧的家长,需要不急不躁静等花开的家长。

现在社会推崇快餐文化,但是教育唯独不能加快速度,否则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任重道远!


冷枫红舞


1.师资质量堪忧。

农村教育的短板,不是看房子有多破,好的教育不是大楼林立,关键是看人。房子破点,不怕,只要安全,别伤着孩子就行。关键是人,啥人?自然是教师。农村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力量问题。要么是年纪偏大的老教师,要么是无教师资质的小年轻代课教师,要么是教师学历水平低下,要么是音体美英等学科老师缺乏,等等,很多学校,以上诸问题都存在。

特别是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很突出。我曾经和一个农村小学校长交流,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最年轻,而他已经45了,多数教师都是50岁以上。这部分教师,多是还没退休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农村教育田地里耕耘一生,继续守望着这片田野,做最后的守望者。

2.教学设施陈旧。

这些年,教育设施配备向均衡发展。但到外地参观,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一些学校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一边是城市学校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一边是飘摇中的农村偏远小学校,两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恍若两个世界。极个别农村小学,七八间茅草屋,十几个老弱人。进入图书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黄的书籍依然存在。打开仪器室,几个破地球仪,几个破三角尺,几张发黄的挂图,墙角还堆着一些缺胳膊断腿的废旧仪器。大约城里学校扫到垃圾池里的仪器也比那些强不少。

3.财力捉襟见肘。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的那种,孩子少,经费少,外来资助少,学校开门,水电费,修缮费,办公材料费,座椅板凳费,等等,三十六下里花钱,学校财力捉襟见肘,很多难以为继。不得不向上级求助。房舍安全是大事,水泥檩条需要更换,杨木檩条需要更换,仪器室的必备仪器,等等,都是大型支出,没办法,只好打报告,一层一层求援。

4.生源悄悄溜走。

城里学校门敞开,农村孩子进城来。私立学校如春笋,深挖孩子不停息。农村孩子,为了好学校,进城了。跟着打工的父母,进城了。有钱的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子了,孩子也进城了。最后留守的老民办教师,领着一群留守的农村孩子,在农村破旧的校舍里,唱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歌曲,在贫瘠的农村大地上,做着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教育梦。祝福他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

希望我的答案会给您一些收获


鹏飛爱音乐


1.师资质量堪忧。

农村教育的短板,不是看房子有多破,好的教育不是大楼林立,关键是看人。房子破点,不怕,只要安全,别伤着孩子就行。关键是人,啥人?自然是教师。农村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力量问题。要么是年纪偏大的老教师,要么是无教师资质的小年轻代课教师,要么是教师学历水平低下,要么是音体美英等学科老师缺乏,等等,很多学校,以上诸问题都存在。

特别是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很突出。我曾经和一个农村小学校长交流,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最年轻,而他已经45了,多数教师都是50岁以上。这部分教师,多是还没退休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农村教育田地里耕耘一生,继续守望着这片田野,做最后的守望者。

2.教学设施陈旧。

这些年,教育设施配备向均衡发展。但到外地参观,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一些学校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一边是城市学校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一边是飘摇中的农村偏远小学校,两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恍若两个世界。极个别农村小学,七八间茅草屋,十几个老弱人。进入图书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黄的书籍依然存在。打开仪器室,几个破地球仪,几个破三角尺,几张发黄的挂图,墙角还堆着一些缺胳膊断腿的废旧仪器。大约城里学校扫到垃圾池里的仪器也比那些强不少。

3.财力捉襟见肘。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的那种,孩子少,经费少,外来资助少,学校开门,水电费,修缮费,办公材料费,座椅板凳费,等等,三十六下里花钱,学校财力捉襟见肘,很多难以为继。不得不向上级求助。房舍安全是大事,水泥檩条需要更换,杨木檩条需要更换,仪器室的必备仪器,等等,都是大型支出,没办法,只好打报告,一层一层求援。

4.生源悄悄溜走。

城里学校门敞开,农村孩子进城来。私立学校如春笋,深挖孩子不停息。农村孩子,为了好学校,进城了。跟着打工的父母,进城了。有钱的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子了,孩子也进城了。最后留守的老民办教师,领着一群留守的农村孩子,在农村破旧的校舍里,唱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歌曲,在贫瘠的农村大地上,做着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教育梦。祝福他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


建戈说教育


首先缺的是优秀的老师。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秀的人都留在了城市。

或许城市对他们来说,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有更加宽广的舞台彰显自己的才华。也或许是农村的生活条件太艰苦。

所以,即便是走出乡村的农村青年,都不愿回自己的家乡。

对乡村教育来说,最缺的是优秀的老师。

而优秀的老师,对乡村教育至关重要,不仅仅是他们的学识水平,更在于优秀的人身上所具有的魅力。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当老师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来自于老师的魅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时代的我们都把做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一梦想。

其次,缺必要的基础设施。

很多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比起来城乡差距巨大,大部分农村小学现代教育的多媒体设备缺乏个不完善。老师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完成教学工作,而学生的学法也是“听、读、写、背、考”简单的五阶段。教的枯燥无味,学的也没有乐趣。

再次,缺家庭教育的配合。

乡村孩子家长大多都外出务工,家里就是留守儿童+留守爷奶。很难给予孩子必要的陪伴,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身心健康得不到有效的关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9亿农民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孩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家强。

国家应该出台有力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轮换式去乡村学校任教。让乡村孩子看到优秀的人,让看的见、摸得着的优秀的人成为他们未来想成为的样子。

国家、地方、乡村+社会应该联手改善乡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已经5G时代的今天,别让乡村还停留在教育信息化的1.0,甚至于有些村庄的原始时代。





物理中考帅老师


1.师资质量堪忧。

农村教育的短板,不是看房子有多破,好的教育不是大楼林立,关键是看人。房子破点,不怕,只要安全,别伤着孩子就行。关键是人,啥人?自然是教师。农村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力量问题。要么是年纪偏大的老教师,要么是无教师资质的小年轻代课教师,要么是教师学历水平低下,要么是音体美英等学科老师缺乏,等等,很多学校,以上诸问题都存在。

特别是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很突出。我曾经和一个农村小学校长交流,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最年轻,而他已经45了,多数教师都是50岁以上。这部分教师,多是还没退休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农村教育田地里耕耘一生,继续守望着这片田野,做最后的守望者。

2.教学设施陈旧。

这些年,教育设施配备向均衡发展。但到外地参观,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一些学校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一边是城市学校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一边是飘摇中的农村偏远小学校,两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恍若两个世界。极个别农村小学,七八间茅草屋,十几个老弱人。进入图书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黄的书籍依然存在。打开仪器室,几个破地球仪,几个破三角尺,几张发黄的挂图,墙角还堆着一些缺胳膊断腿的废旧仪器。大约城里学校扫到垃圾池里的仪器也比那些强不少。

3.财力捉襟见肘。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的那种,孩子少,经费少,外来资助少,学校开门,水电费,修缮费,办公材料费,座椅板凳费,等等,三十六下里花钱,学校财力捉襟见肘,很多难以为继。不得不向上级求助。房舍安全是大事,水泥檩条需要更换,杨木檩条需要更换,仪器室的必备仪器,等等,都是大型支出,没办法,只好打报告,一层一层求援。

4.生源悄悄溜走。

城里学校门敞开,农村孩子进城来。私立学校如春笋,深挖孩子不停息。农村孩子,为了好学校,进城了。跟着打工的父母,进城了。有钱的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子了,孩子也进城了。最后留守的老民办教师,领着一群留守的农村孩子,在农村破旧的校舍里,唱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歌曲,在贫瘠的农村大地上,做着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教育梦。祝福他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祝福“冰花男孩”们!


等一会儿dou


我是一名生活在农村,也在农村带孩子的家长。对于农村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看法。

作为农村的教育,基本都是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到了高中基本都是在县城完成的。

首先,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放养的,(农村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离得不远,小孩没有专人管理 ,家长大多外出打拼。)

农村生活节奏远远没有城市快,大多都是松松垮垮。小孩看到的是没那么激烈的竞争。孩子的家庭教育跟不上。

农村农民总体文化修养要差一些,小孩难免受到一些影响。假如爸爸妈妈回家都在学习小孩会不甘落后。假如爸爸妈妈成天无所事事,小孩也会自甘堕落。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同样也是家庭,是社会的事。就师资力量来说农村比城市要差一些。就家庭辅导来说,农村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辅导孩子。(或者说比较吃力)。

咱们孩子有一老师是大学毕业实习阶段给孩子上了一年的课。孩子该科学习非常轻松,师生关系特别好。这就是师资力量的不一样。比起咱们当年上学老师板着脸还管不了学生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再说这次疫情,在城市孩子或许在父母的陪伴下对学习有更多收获。会知道去查资料,养成自学的习惯。而农村的家长或许辅导不到位就更加懒惰。

个人看来农村的生活节奏,家长,师资都弱与城市。个人也希望农村某一天会赶上城市,愿社会发展更加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