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時間,駕駛“120”救護車行程13000餘公里——3位80後駕駛員的責任擔當

1個多月,3名駕駛員跑了13000餘公里,每時每刻都處於臨戰狀態。他們,是冕寧縣中醫院“120”車隊的80後,是“戰疫”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陸彬、黃科和謝先武,是冕寧縣中醫院“120”車隊駕駛員,都是80後。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三名小夥子與一線醫護人員一樣,每天不分白天黑夜,要麼在轉送病人物資或送檢測樣品到上級醫院和防疫中心的路上,要麼就在檢修車輛、用消毒水消殺設施設備,隨時等候出發的命令。

陸彬:體重下降了15斤

“要轉送留觀人員嗎?”聽見分管副院長招呼自己,身強力壯的陸彬條件反射地問道。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陸彬從1月25日開始,就已經開始了高強度的工作。

“要爭分奪秒,還要安全快捷。”按照該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中醫院120擔負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醫學觀察治療和留觀人員轉運工作。自接到指揮部命令開始,陸彬就專門負責將在縣醫院醫學觀察治療和留觀人員全部轉送到惠安醫學隔離點和靈山等4個酒店觀察。

“最頻繁密集的是2月3日。”陸彬從下午14點開始,一直到晚上22點過才完成任務。穿上防護服後,陸斌一整天不吃不喝,就擔心上廁所耽誤工作。

完成當天所有轉運工作後,陸彬沒有立馬休息,而是按照專家組要求,開始對120車輛做消毒處理。晚上22點30分回到值班室後,31歲的他已經累得筋疲力盡。

“從事轉運工作,怕不怕?”

“剛開始還是有點虛,但一想到一線醫護人員衝鋒在前,就覺得他(她)們都不怕,我怕什麼!”面對記者提問,這名身著防護服、口罩頭套把臉捂得嚴嚴實實的小夥子言語中透著堅定。

“我剛剛從西昌回來,送了一批檢測樣品去州疾控中心和州一醫院長安分院做核酸檢測。待專家組論證後,還要送一名發燒外省籍人員去靈山隔離點酒店。”雖然已經下午5點,可陸彬早已習慣24小時待命。

持續高強度工作的一個多月,陸彬已經成功“減肥”15斤。“我們3個,只有我還不是共產黨員,我要向他倆看齊。”

謝先武:佩戴黨徽出征

同樣31歲的謝先武,除了負責轉運部分醫學觀察治療和留觀人員外,還要負責120出診任務。

“疫情發生以來,你駕駛的120急救車跑了多少公里?”這位操著外地口音,一臉白淨的俊朗小夥兒說:“大概兩三千公里吧。沒有記錄過。”

在謝先武看來,作為120駕駛員,他和工友們雖然不能用醫術救治病人,但是駕駛120急救車爭分奪秒,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患者救治爭取時間,是一件同樣光 榮而 自 豪的事情。

“轉運人員 乘坐的區域,我們用紫外線、84消毒液消殺,駕駛區域主要用酒精噴灑、擦拭……”剛開始回答記者提問,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不好意思,有個急診病人需要轉院,我得去忙了。”

謝先武疾步離開,轉身時,胸前佩戴的黨徽閃亮。

黃科:服務一線保物資

“按照醫院統一安排,我主要任務是每天接送拖烏、彝海、靈山景點防控卡點醫務工作人員。”黃科說。

卡點海拔高氣溫較低,夜晚常常在零下7、8攝氏度。卡點上,醫護人員與交警、鎮村幹部,不分晝夜堅守陣地。除了接送他們,如卡點上急需物資設備,只要一個電話,不管黑夜白天,黃科都會第一時間送達。

“剛開始的一個星期,頓頓吃方便麵充飢。”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加上餐飲店全部關閉,黃科選擇了不同口味的方便麵。持續一週的滋味,已經銘刻在他的腦海裡。

“從醫院到彝海卡點,再到靈山觀測點,來回有90多公里。”卡點撤銷後,黃科的出車路線有所改變。不變的是,對工作的堅守。(記者 趙天偉)

記者手記:

採訪中,80後的陸彬等3名120駕駛員,始終身著防護服、穿著雨鞋,保持一級戰備狀態,迎接每一次出征。一個多月、24小時待命,無論白天黑夜,戰鬥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從未退縮、從未叫苦抱怨,更沒有提過任何條件、待遇和要求,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與一線工作人員攜手打贏這場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