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最要不得的就是指責他人的遊戲:尋找“替罪羊”於事無補

尋找替罪羊似乎是人類一種根深蒂固的天性。而歸咎於他人的本能常常使得事實被誇大甚至被歪曲。


疫情之下最要不得的就是指責他人的遊戲:尋找“替罪羊”於事無補


有一個歷史的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在現代的特效藥被髮明出來之前,最恐怖的一種皮膚病就是梅毒。一開始患者只是覺得皮膚瘙癢,然後這種皮膚病就會組建向內部侵蝕雞肉和骨骼,直到人體的骨架。這種可怕的疾病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字。在俄羅斯,被稱作波蘭病。在波蘭,被稱作的德國病。在德國,被稱作法國病。在法國,被稱作意大利病。在意大利,被稱作法國病。反正,總之就不是自己國家的病。


世界的本能習慣就是每遇到某個國家出現一種疾病的時候,就會責怪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並用這個國家的名字來給這種疾病命名。而通常這些指責,是不需要有效證據的,並帶有情緒。


《事實》一書的作者專門就此進行剖析過,認為政治領袖們經常為自己邀功,吹噓自己做了多麼大的貢獻,而別的國家則是有問題和責任的。“當我們傾向於歸咎他人的時候就會停止思考事情真正的原因,也不會對問題進行系統性的全面分析。”


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其他人。而當所有壞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似乎總是很自然想到,一定是有其他人故意做壞事。《事實》的作者說,我們總是傾向於相信有人利用權力或者手段,才能夠使得事情發生,否則的話,這個世界就會讓人感到不可預測,令人困惑和害怕。


歸咎他人的本能使我們誇大了個人或某個團體的重要性。這種本能總是驅使我們去找到一個被責怪的對象,而使我們忽略了對這個世界的真相的理解。“當我們過分執著於指責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重點,同時喪失了學習能力。”


疫情之下最要不得的就是指責他人的遊戲:尋找“替罪羊”於事無補


這兩天,有人(據說躲在屏幕後面的是一位大漢)加以“高中生”的名義給方方寫了一封信,收穫了十萬+閱讀量和4000多人的打賞,很是彪悍。但細讀文字,不難發現這樣的文字之毒恰恰就在於不去反思疫情發生的真正原因,而把匕首投向了一個女作家和她筆下的文字。這位作者不僅用心險惡,而且也利用人通常把責任歸咎於他人的本能來帶動社會情緒,讓人們都認為一個作家的文字實際上是在給這個社會“添亂”。這是何等的滑稽啊——給這個社會帶來危險和災難的,到底是作家筆下的文字,還是新冠病毒疫情以及疫情背後的發生之根源?


面對災難,作家方方以日記這種看似個人化的平鋪直敘的方式但又公共化的呈現來參與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行動——這種行動並不是純粹文學作品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更抽象的說,是現實主義的,這個時候的樸素和真實遠比虛構的想象力要值得尊敬。而方方日記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大抵是說出了人們想說的話,包括感同身受。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文字背後的激情和勇敢——按照作家張煒在他《匆促的長旅》中的說法是,“激情寫作屬於所有的作家。從歷史上看,寫作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因此,方方日記被視為一種勇敢。


還有一個例子,同樣是滑稽,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連續多次公開場合提及“中國病毒”,偏偏錯過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和機會來重視新冠肺炎疫情在本國的防控,以至於現在疫情開始爆發:二十多天前不到十例,二十多天後卻增長了千倍。而美股在最近兩週時間裡卻熔斷了四次,引發金融的大震盪。所以,這一次,特朗普的確也錯了。


其實,病毒的起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頭號敵人”。這個時候,指責和歸咎都無助於事情的解決,反而會讓事情的走向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疫情之下最要不得的就是指責他人的遊戲:尋找“替罪羊”於事無補


指責他人的遊戲,往往是在社會上流行的遊戲,儘管這個遊戲其實挺害人的。在《事實》的作者看來,對他人的指責往往能夠揭示出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當我們在尋找替罪羊的時候,其實反映的是我們內心早已存在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們通常會謾罵和指責“無良的商人”、“說謊的記者”以及“外國人搞的鬼”,等等,不一而足。有的時候,這種指責是有證據的,但有的時候,這種指責是無中生有的。


近日,世衛組織官方網站發佈一篇題為《錯誤信息與醫學:應對“信息疫情”》的文章,作者是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等。這篇文章怒喝:陰謀論和各種謊言等“信息疫情”阻礙遏制疫情的努力,傳播恐慌和混亂,並加劇分裂,造及危及人類的生命。


令疫情雪上加霜的是,錯誤信息在網上傳播的速度比冠狀病毒在地上傳播的速度還要快。從宣稱病毒是為減少世界人口而有意為之,到開始全球生物戰,模糊的陰謀論層出不窮。這些還只是網上迅速流傳的虛假理論的冰山一角。這種戲碼在世界各國上演,而且是以多種語言,比聯合國的正式語言還多得多。


上述文章指出,這一挑戰並非衛生界所獨有。從政治到育兒,互聯網上錯誤信息的傳播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在當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下,錯誤信息有可能阻礙疾病控制和遏制,造成危及生命的後果。


疫情之下最要不得的就是指責他人的遊戲:尋找“替罪羊”於事無補


因此,與謠言、謊言和錯誤信息作鬥爭,同樣是我們需要做的重要事情。但真正做到,的確是具有挑戰性。尤其是當人們被裹挾到一種情緒中去的時候,“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被人”就變成了意見輕而易舉的事情。


《事實》的作者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壞人。尋找系統,而不是尋找英雄。


尤其是,“當有人號稱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業績的時候,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個人,是否這件事情仍然可以發生?通常是整個系統的有效運行使得事情往好的或者壞的方面發展了?”


如今在非常時期之下,世界的共識往往取決於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思維模式。“道不同不相與謀”,同時也意味著分歧乃至分裂和對抗。這顯然是另一種危險。


本文為原創,同時參考和引用了《事實》一書中的相關觀點,特此說明。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