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2002年夏天,陝西鄉下的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接到了從省城寄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他叫韓勝利,中國青年報以“讀書改變了什麼?”為題,記錄下了他的故事。收到錄取通知書後,他的父親幾乎立刻就開始著手借錢。為了支付6000多元的學費,父親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家裡自給自足的幾畝地,跑到省城成為了一個農民工。

但他為自己的兒子自豪,畢竟,這是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娃。那時所有人都對一件事深信不疑:“大家都覺得上了大學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然而他和父親並不知道,2002年這一年,全國高校展開了第四次大規模擴招,本科加專科,共有大約320萬名考生進入大學——這一數字幾乎是1998年擴招前的三倍

▎1999:大擴招

故事的開頭已經幾乎人盡皆知。

1998年11月,經濟學家湯敏以個人名義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議書:《關於啟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建議中央擴大招生數量。在這份建議書之中,他提出了5點擴招的理由。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建議被中央採納。之後,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

據知情人士回憶,1999年年初,原計劃調整招生規模比1998年增加21%。

而1999年6月,擴招政策正式出爐。令許多人都沒想到的是,當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

這其中,普通高校本科生在1999年擴招了43.41%,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23.86%,2001年為19.10%,2002年為14.92%。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了1000萬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擴招帶來了諸多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擴招提高了整體的國民素質、拉動了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大學生難就業等等問題。

伴隨著擴招中出現的問題與成效,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地反思與改變。

2006年,關於擴招的國家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那年5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會議還強調,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

2007年,國家教育部部長賙濟公開表示:高等教育仍將繼續擴招,但是幅度將大大放緩。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08年10月,教育部在發佈會上首次表示,1999年決定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今後高校擴招步伐將放緩

不過,由於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等方面的影響,直到2011年,中國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人數增長率才首次低於5%,並在此後的8年裡始終保持在5%以下水平。

近10年以來,中國高校本科擴招已經趨於平靜。然而研究生的擴招,卻似乎又再次拉開了帷幕

▎研究生擴招:拉開帷幕

雖然沒有出現世紀初那樣連續數年的大規模擴招,然而從增長趨勢看,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增長速度在近幾年,的確迎來了一次回春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同樣經歷了世紀之初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大擴招。1999-2002年這三年間,碩士研究生每年的擴招幅度都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00年一年就擴招了43.25%,擴招幅度堪稱之最。

2003年,1999年大擴招後的第一屆本科生畢業。02年12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賙濟在報告中透露:2003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將達到27萬左右,以30%的增數遞增。

幾乎是同一時期,非典在廣東肆虐,並迅速擴散至全國,令本科生就業問題雪上加霜。最終,當年碩士研究生招生22萬人,增幅34.02%;博士研究生招生4.87萬人,增幅27.12%

近十幾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的增長趨於平穩,同時也出現了幾個峰值:2009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對應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金融危機、全日制專業碩士誕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統考,和

新冠肺炎

可以看出,無論是2003年,還是2009年、2020年的大規模擴招,碩士招生規模的激增,都不是由於其需求所引起的。擴招一方面為了提升高層次人才規模,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本科擴招帶來的後續效應

解決就業問題,也是其擴招的主要目的之一。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與此同時,博士的擴招則同樣正在穩步進行。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當年博士研究生招生9.55萬人,較上一年增長13.86%,擴招幅度是2003年以來最大的一年。

而在此之前,博士生擴招人數的增長率已經連續3年看漲,2020年,預計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更是將要突破10萬大關。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改變命運

中國高校擴招的這20餘年來,一些人對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的看法,悄然發生了轉變。

2006年,韓勝利大學畢業,成為了那一年人口不足千萬的西安城裡,幾十萬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一員。

他畢業院校不好,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就讀的“熱門專業”的擴招量遠超出了市場需求。最終只找到了去青海的工作,試用期月薪600元,還沒有做農民工的父親賺得多。

畢業3年後,韓勝利辭職回到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月薪1500元。而他中學畢業,在深圳打工的姐姐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千元,足足是他的兩倍。

他的父親為了供他讀書欠下2萬多元的債,只能在他畢業後依舊留在城裡繼續打工賺錢。他最終面對媒體的詢問嘆了口氣:“我看讀書是沒用的。”

在老韓發出“讀書無用”感慨的同時,隨著碩士研究生的逐年擴招,卻有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懷抱著“

研究生出來,也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吧。”的想法,投身到了考研大軍中。

2010年,考研報名人數超過140萬,較上一年增長12.8%。他們中有許多人對考研都沒有更多的思考:“這幾年考研究生的人越來越多了,就是一種趨勢吧,讀了總比不讀的強。

然而他們得到的回應,卻是碩士略顯尷尬的就業率。

而博士擴招的影響也開始逐漸凸顯。高校專任教師作為博士就業的最理想去處之一,招聘的門檻已經越來越高。從海歸和“土博”的區別對待,到“學歷查三代”的篩選標準,博士就業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

是擴招讓學歷貶值了,讓讀書沒用了,讓就業變難了嗎?當一個人不能僅憑一紙學歷就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讀書就沒用了嗎?

韓勝利的故事顯然不只有這一種結局。

湯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了對於擴招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質疑:

“擴招後,從1998年每年招生100萬,增加到今天的700多萬。擴招並沒有擴出人來,如果不擴招,剩下的600萬大學生中學畢業就得去打工,如不上大學,他們找工作不會更難嗎,他們拿得工資不會更低嗎?

擴招給了更多人一個機會,一個更高的起點,和一紙文憑。現在,是時候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