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福建省霞浦縣珍貴的碑刻“石敢當”。筆者早年參加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時,對本縣所調查的“石敢當”石碑刻,進行中逐一登記歸類。發現長春鎮呂峽村的“石敢當”富有濃厚的人文歷史。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據村民介紹,呂峽村大約在北宋年間就有周曾、盧、何、陳、林、李、段八姓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所遺存的“石敢當”數量來說,僅舊街就有九塊。從年代來看,其有宋、明、清石刻;從安放的地點位置來看,有的豎在巷端,有的街衢;有的嵌在牆上比較顯眼的地方,碑的長度沒有統一標準,一般為:長從38—110釐米、寬17—86釐米不等,除了五塊比較統一外,其它種類各異,年代悠久。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農村為何會形成“石敢當”的習俗,探其原因有如下兩個方面:一、從文字記載看,最早見於西漢史記(漢元帝時為黃門令,其職為侍從,傳達皇帝的詔令),著有《急就章》一書,中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等句,這是石敢當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二、刻石的發現,石敢當見於刻石的是唐大曆五年,(公元七七0年),在當時的福建興化軍衙內發現的石敢當銘文曰:“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石敢當為何會被民間視為靈物,加以奉祀,因為最早的“石”是跟“洞”相連在一起的,而這種洞,正是古人類穴居之所,人類就居住在這種由石疊成的洞中,而免受自然界的其他物種的侵害,並運用小石塊製成石器打擊了動物,擊落水果,獲得賴以生存的食物,石便成了人類生活的主要武器,然而石又給人類帶來災難,如山崩、隕石等,申幹古人類便把石視為靈物,由產生敬畏的心理進而成群體上的崇拜——圖騰崇拜。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在歷史的發展中人們對石又編寫了許許多多離奇而曲折的故事,如“女媧補天”等,更增添了石的神話色彩,從單純的敬畏崇拜,變成宗教上的偶象迷信,認為只要在石上刻上“石敢當”三字,然後把它埋在人們居住的巷衢未端,它就能幫助人們“消災除禍害”,從而達到“保民造福”的目的。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目前我縣不少鄉鎮村落,還完好地保留這些遺物,從文物普查中,就發現近五十處,還有:

一、泰山“石敢當”:因為泰山自戰國至漢,始終是君主封禪聖地,所以泰山之石不同凡不同凡石,民間取泰山兩字,就是更提高石敢當的威靈之意。

二、八卦“石敢當”: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原出自《易經》,後為封建道教方士用來宣揚迷信,其意也是以為能夠“消災辟邪”。

三、石獅“石敢當”:獅是勇猛威武的象徵,又是百獸之王,民間在“石敢當” 上加繪獅頭,其用意也不外在於“鎮妖辟邪” 。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此外“泗洲文佛” 伴“石敢當” 。據清施鴻保《閩雜記》載:“福建城中街巷間多有泗洲文佛,或作小龕,或鑿壁為龕,有供佛像者,有供神牌位者,”這段記載,跟我縣在八五年文物普查中發現柏洋鄉吳洋村、塔後村、牙城楊家溪村近十處泗洲文佛均豎在橋左右或中間以及井旁,其形式基本相同。據《霞浦雜誌》載﹕吾霞巷口祀泗洲文佛,土人呼為“佛塔” 。按《神僧傳》∶僧伽大師,西域人,俗姓何,唐龍朔初來中國,於泗洲臨淮縣之地建伽藍,唐中宗遣使迎居薦福寺,景龍四年圓寂,歸葬淮上,民間以佛像具有神力,故鑿龕供奉與“石敢當” 同位置。

霞浦民眾對“石敢當”的崇拜習俗

綜上所述,霞浦民眾對“石敢當” 的崇拜信仰,雖是從原始社會的圖騰拜石而來,後來被民間奉為消災保民的靈石,雖屬民俗信仰之列,但也起到點綴環境和路標的小作用。(黃亦釗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