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皇帝警示岳飞(十七)

文|羽林轻骑

总起来说,中兴四将下属部队的实力相差无几,将任何两支部队合并,都会打破各部队之间的实力均衡,造成一支独大的局面,这是皇帝们都忌讳的。


实际上,不说将中兴四将的部队彼此合并不可能,就是对这四将,也早有文官向赵构提出分权的建议,要赵构多提拔这四将手下的将领,将四将的兵权分散,防止四将做大。


岳飞想要合并刘光世的部队,旁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两次武力吞并友军部队的事迹,此时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赵构和张浚当然不会让岳飞得逞,结果刘光世的部队被分为六军,名义上交由吕扯领导,在军事上还是由刘光世的手下将领王德负责。


岳飞生气了,他写了封辞职信(这已是第二次了),没等赵构的回复便将部队交由张宪负责,自己离开了部队。


赵构并不知道岳飞已经离开,他不允许岳飞辞职,还派了兵部侍郎张宗元去岳飞部做监军。


当张宗元的任命下到岳飞部队时,岳部官兵开始躁动,类似“张侍郎来了,我们岳公就再也回不来了。”的话语开始传开。在武昌的薛弼得到消息,急令张宪安抚,张宪召集校级军官们讲话:“张侍郎是岳公请来的,大家放心,现在朝廷又起用岳公了,他张宗元待不长的。”躁动立时平息。


但岳飞还是不动。


赵构只得又派了参议官李若虚、岳的老下级统制官王贵去请,岳飞才勉强到建康来见赵构。


岳飞的做法,让赵构极其郁闷,他将心中不满向谏官陈公辅倾诉,陈公辅应对皇上经验老道,当面不表态,而是事后给赵构写了封信,大意是:


“岳飞是个粗人,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他说要带十万军队拦截金境,也就是喜欢带兵而已,陛下首先要示以不疑,然后再晓之以理,用他说话的漏洞来反驳,让他无话可说,然后再给他下命令,让他知晓朝廷的战略是先河南,至于两淮地区,朝廷已有安排,让他安心守住京西就行了,这样岳飞是不敢抗命的。”


岳飞回建康后先被张浚骂了一通,这次岳飞不敢争辩,为了表示积极承认错误,还专门写了检讨交给赵构。

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皇帝警示岳飞(十七)


赵构则一直记着陈公辅的劝谏,因此在岳飞临回部队前,对他语重心长道:“你前面说的(十万军拦截金境)确实有点轻率,但我并不生气,我要是生气,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待你了。”


为了警示岳飞,赵构用了一句宋太祖赵匡胤说过的名言:“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岳飞点点头,表现得非常温顺。


赵构又道:“既然我恢复你的职位,还让你带兵,就表示我对你是很信任的。”


岳飞很高兴,回到部队后又专门派了一位叫王敏的官员来感谢:“要不是皇上保全,岳飞没有今天了。”


在赵构的影响下,宋朝的官员对岳飞还是比较迁就的,接下来发生的事也可以证明这点。

岳飞重返部队后,不断上书反映军中缺饷,张宗元令尚书户部员外郎霍蠡调查,霍蠡经过仔细而精确的调查之后得出结论:“岳飞部每年向国家多要九万贯钱的军饷。”


张宗元对岳飞部队非常赞赏,而他派出的霍蠡则“奉公守正”,因此可以排除虚假汇报。


右正言李谊对赵构道:“霍蠡是会计出身,做事仔细,未免苛刻。在这件事上,即使让岳飞纠正,也就省下九万贯而已,不如以大局为重,也体现陛下体恤将士之心。”

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皇帝警示岳飞(十七)


赵构将岳飞这一事件在朝上向众文武特意说了一遍,各文武反应不一,但秦桧的态度是肯定的,那就是对岳飞的强烈不满。


在这之前,还没有过秦桧和岳飞直接交道的记载,这一事件让两人产生了交集,至少从这一刻起,秦桧开始留意岳飞了。


秦桧对岳飞不满,但他自己也为很多人不满。


对秦桧不满的人认为,此时的秦桧与之前判若两人,似乎完全不是大家心中有浩然正气的那位秦桧,这其中就包括当初大力引进秦桧的张浚。


天气放热,张浚坐着乘凉,副相张守冲过来拉着张浚的手:“当初的秦桧有德行有名望(旧德有声),我是力挺的,可是共事以来,我发觉他已经不似从前了,真担心此人晚节不保啊。”


张浚点点头,长叹一声。


秦桧入朝,张浚是最得力的推动者,现在则是深深的失望。


不久,发生了刘光世旧部郦琼杀吕祉叛逃刘豫事件,张浚承担全部责任,他请求辞职。赵构问他是否由秦桧接替(凭着和张浚的关系,秦桧自己也信心满满),没想到张浚推荐的却是昔日的对头赵鼎。


此时的秦桧在性格上比原来多了一份沉稳,虽然没有能够接替张浚之位,也没有太多急躁。而赵鼎对秦桧印象也不错,再次入阁后,虽然驱逐了不少张浚的旧人,却把秦桧留了下来。


其实,无论朝中文武对秦桧是什么样的看法,赵构用起秦桧还是比较顺手的,他继续秦桧“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对刘豫强硬,对金软,而这个策略马上就要见到实效了。


此时金国方面,粘罕病重,在朝中的势力远不如以前,赵构便给完颜昌写信,称呼金为上国:“河南之地,上国又没有要,与其让刘豫占着,何不还给我宋国呢?”


这其间,赵构和完颜昌的交道,都由秦桧做中间人。


完颜昌也没有让赵构和秦桧失望,不久就传来了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