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顧鳴1


傳國玉璽是傳說中的“神物”。之所以說是傳說,有關玉璽的史料比較多,但大都只有隻言片語,難以考證,難免給人以傳說之嫌;之所以說是“神物”,是因為玉璽代代相傳,成為皇權的象徵,擁有玉璽則得國比較正統。單單考慮以上兩點,傳國玉璽的價值就不言自明瞭。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他毫無疑問會被定義為國寶級的文物。作為文物,傳國玉璽身上的一些特質,是其他東西無法比擬的。

兜兜轉轉,流傳跨度長達一千多年

綜合各種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大致還原出傳國玉璽(含前身和氏璧)的流傳路線:

春秋時楚國→戰國秦惠文王→趙惠文王→秦王嬴政(秦始皇)→秦王子嬰→漢高祖劉邦→新朝王莽→更始帝劉玄→漢光武帝劉秀→孫堅→袁術→漢獻帝劉協→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前趙劉聰→後趙石勒→冉魏冉閔→東晉司馬氏→南朝(宋齊梁陳)→隋文帝楊堅→漠北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後梁朱全忠→後唐李存勖→北宋宋哲宗→金國皇室→元世祖忽必烈→不知所蹤。

從時間跨度看,玉璽流傳時間長達1500多年之久,其中真假難辨,而且經手之人大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這一點來講,傳國玉璽是獨一無二的。

用料彌足珍貴

從史料來看,傳國玉璽最初的源頭是和氏璧。和氏璧是什麼形態並無明確說法。一般認為,他是一種原石狀態。《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和璞就是沒有雕琢的和氏璧。和氏璧到底是什麼材質呢?或為和田玉,或為獨山玉,或為藍田玉,抑或為拉長石。

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拉長石。拉長石具有變色光學效應。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載“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這裡說的就是和氏璧的變色效應。無論哪種,和氏璧都是彌足珍貴的。原石如此,更不要說精雕細琢後做成的玉璽了。

印文往往與特定歷史相結合

一般認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製成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篆書。這便是傳國玉璽的印文。

這些印文其實是有爭議的。《資治通鑑》載,漢高祖得到傳國玉璽時上面寫著“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後漢書》載,冉閔大將軍蔣幹將玉璽交河南太守戴施時,上面寫著“(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這些印文雖然不一,但其意思大同小異。除了這八個字,也有皇帝為了強調得位的正統性,還要再刻上一些印文,如曹丕建魏時就命人在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玉璽”,後趙石勒滅前趙後,又加刻“天命石氏”。這些印文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成為特定時代的特定記憶。

綜合來看,傳國玉璽充滿神秘色彩,也充滿不確定性,給人無限遐想。如果傳國玉璽為真,而且流傳到現在,一定是不可多得的無上至寶,其價值足以秒殺大多數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