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兒童頂骨有突起,神經系統未見異常,原因為何?

兩歲兒童頂骨有突起,神經系統未見異常,原因為何?

2歲兒童,頂骨處有一無痛性腫塊,神經系統無明顯異常,究竟為何?又該如何診斷治療?一起學習一下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AJNR)的臨床推理吧!

簡要病史

兩歲女孩,有一可觸及的中線頂骨軟組織無痛性腫塊。發育正常,神經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如下:

两岁儿童顶骨有突起,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原因为何?

影像學分析

两岁儿童顶骨有突起,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原因为何?

正中矢狀面T2 (A)和3D增強T1 (B)提示一顆顱底軟組織腫塊(白色箭頭),並通過邊界清楚的骨缺損(星號)伴隨腦脊液信號與顱內溝通。下矢狀竇持續存在(等同於直穿靜脈竇,黃色箭頭)、上矢狀竇局灶不連續性(星號)。小腦上池突出也可觀察到小腦幕高異常嵌入(藍色箭頭)。

診斷

閉鎖性頂葉腦膨出(atretic parietal cephaloceles,APCs)。

背景

頭顱骨畸形是通過顱骨缺損形成的先天性腦組織疝。閉鎖性頂葉腦膨出(APCs)是一種由硬腦膜、纖維組織和發育不良腦組織組成的退化性腦膨出。通常為散發,比不可恢復的顱腦畸形預後更好。

臨床表現

➤ 頭皮病變,可因哭泣或 Valsalva動作使畸形擴大;

➤ 閉鎖性腦膨出是一種綜合徵,並伴有其他顱內異常,神經發育可能正常或延遲。

主要診斷依據

➤ MRI是診斷本病及其他顱內畸形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

➤ 閉鎖性腦膨出表現為頭皮病變,在頭顱頂點伴有骨缺損。大多可觀察到下矢狀竇持續的垂直胚胎定位。

➤ 其他典型徵象:APC上矢狀竇局灶不連續,小腦上池和松果體上隱窩突起,幕後上峰和幕切跡呈“陀螺樣”。

鑑別診斷

➤ 顱骨膜血竇:顱內外靜脈系統的異常互通;增強到與腦靜脈結構相同的程度;可能與APC有關;

➤ 皮樣囊腫:典型皮樣囊腫比閉鎖性腦膨出的質地堅硬,皮膚表面發紅;皮樣囊腫出現的顱骨缺損呈“扇形”;MR提示內部脂肪信號,在加入對比劑後信號沒有增強。

➤ 在沒有其他顱內異常的情況下,閉鎖性頭顱膨出的預後通常是良好的。

➤ 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並縫合硬腦膜形成的管道。

醫脈通編譯自:Sapna Rawal, Juan Pablo Cruz. Case of the Week.AJNR.February 13, 2020.

两岁儿童顶骨有突起,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原因为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