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我們無論在哪個公共場所,只要有小孩我們就能聽到孩子哇哇哇的哭鬧聲,可能會發生在玩具店裡,會發生在澡堂裡,甚至於發生在大街上,孩子的哭鬧肯定是有孩子自己的原因,家長一般的做法就是先大聲斥責孩子,或者哄孩子,用欺騙的話語讓孩子停止哭鬧,但父母往往難以兌現承諾,讓孩子心理受到創傷。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我在遊樂場見到過這樣一個情形: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六七歲的孩子,在排隊玩旋轉木馬,可是,突然旁邊的旋轉飛車遊戲勾起了孩子的興趣,孩子給媽媽說想玩旋轉飛車遊戲,媽媽覺得這個遊戲太危險了,並不想讓他玩,可是孩子聽不進去媽媽的解釋,哭鬧著非要玩,坐在地上也不起來,媽媽見狀說:“快起來,你看周圍的叔叔阿姨都在看你呢!多羞人啊!聽話,咱玩完這個木馬就玩那個好不好。”孩子聽完高興極了,不再哭鬧,很配合父母。

可是,他的媽媽並沒有兌現自己說的話,孩子又再一次的哭鬧起來,這一次比剛剛更嚴重,媽媽生氣了,用呵斥的方法讓孩子聽話,但孩子的心理已經受到了傷害。

一、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了解吵鬧背後的原因

1、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哭鬧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上述講到的例子中,男孩沒有玩旋轉飛車,媽媽沒有兌現自己的話語,孩子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出現哭鬧的行為,希望能夠通過哭鬧的方式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但是大多數父母都不管不顧孩子的哭鬧,父母只會生氣,然後就是嚴厲的斥責孩子,並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2、孩子情緒的積壓

孩子有時候的哭泣、打鬧都是孩子長時間情緒的積壓,然後瞬間釋放的過程。孩子在家裡的沉默行為,生氣的時候不說話就是表明孩子在打壓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不表達,問孩子也是什麼都不說,積壓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就會在某一件事情上或者是行為上爆發出來,用哭鬧、吵的形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這兩條是孩子哭鬧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情緒積壓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的傷害,還有就是家長滿足孩子的條件沒有做到,孩子的內心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所以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二、家長的“欺騙”教育會讓孩子更受傷

1、孩子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打壓

家長明明已經承諾給孩子要做的事情,到頭來只是作為欺騙孩子的一種手段。當孩子在聽家長承諾的時候,心裡是十分高興的,是翹首以盼的,但是到了規定的時間,承諾沒有被兌現,孩子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孩子會懷疑為什麼會這樣的,不僅受到了欺騙,並且內心的需要也沒有得到滿足,其內心一定很傷心,很打壓孩子激昂的情緒。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2、孩子不願意再相信父母

在玩具店裡,一個小男孩哭著非要那個玩具,可媽媽說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而且還這麼貴,並不想給孩子買,孩子就坐在地上,或者抱著媽媽的腿不讓走,必須要買,媽媽實在沒辦法就說:“孩子聽話,這樣吧!咱們今天先不買好不好,媽媽出門急,沒有帶那麼多錢,明天出來再買好不好。”孩子一聽高興極了,牽著媽媽的手就回家了。

可是第二天孩子要求媽媽買的時候,媽媽並沒有買,孩子傷心極了,還表示再也不相信媽媽了,媽媽總是在騙人,不喜歡媽媽了。

3、疏遠親子關係

家長經常使用的欺騙教育,一次又一次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懂得真誠與欺騙,孩子不僅不相信家長了,還會拉遠親子之間的關係。次數多了,孩子也不相信父母了,也不能再拿欺騙教育來對付孩子的哭鬧了。為什麼孩子有時候會說壞媽媽壞爸爸,就是因為父母的欺騙教育。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家長還沒有意識到欺騙教育的嚴重性嗎?對孩子的內心、親子之間的關係都是有影響的,別再總想著用欺騙來緩解孩子的哭鬧了,危害也在悄無聲息逼近孩子。

三、孩子發生哭鬧行為,巧用“KICK原則”更有效

首先介紹一下KICK原則,其實這個原則就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分別代表著和藹、立即、一致、和藹。也就是要求家長在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時,要先不生氣、和藹,其次就是立即的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要一致,最後對孩子依舊要心平氣和。

1、巧用原則,保護孩子尊嚴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如果嚴厲斥責孩子的話,孩子會感到臉紅與有失面子,覺得父母沒有尊重自己。家長要以一種心平氣和以及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要還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孩子,要維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對待,可能就不會再繼續進行哭鬧的行為。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2、巧用原則,拉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在孩子做出哭鬧的行為時,家長先不要生氣,平等的對待孩子,先勸說孩子,勸說時家長的態度一定要保持一致,不要不一樣,容易給孩子產生錯覺。孩子做的不對時,要立即的糾正孩子,低聲教導孩子,給孩子留足面子。而且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然後與家長溝通順利,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一定注意不要適得其反。

3、巧用原則,讓孩子逐漸平靜下來

首先都是要孩子不要再哭了,讓孩子保持平靜,心平氣和的與孩子說話會先使家長處於一個優勢的地位,而且家長不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可以用另一件事去代替它,可以給孩子買喜歡吃的東西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也有利於解決問題。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的“欺騙”教育,讓娃心理受到創傷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就不要再嚴厲斥責孩子了,孩子的心靈也是脆弱的,單純的。家長學會這個原則,本著原則教孩子和對待孩子,產生的效果就是不一樣的,不要讓孩子的心理遭受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