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加快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奉化区大堰镇常照村花海 (资料图)

农旅融合发展,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是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薛旭初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旅融合工作,目前全市已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从业人员4.4万余人,带动农户15.4万余户,年接待游客510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亿元。全市注册民宿近1400家,其中浙江白金宿、金宿、银宿29家,具有五叶级、四叶级、三叶级称号的国家等级客栈31家,两大指标均在省内名列前茅。全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中国美丽田园3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市级示范乡镇42个、示范村140个、合格村1222个、精品风景线46条。

调研中也发现,在我市农旅融合方兴未艾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地要素制约。我市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比例高,农旅融合发展用地问题突出,导致许多农旅融合项目因为无法获得用地指标而没法开工。农旅融合项目用地主要靠土地流转,但流转期较短,直接导致经营主体不敢投入。二是体制机制瓶颈。有关部门对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农旅融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全市尚无前瞻性、系统性的农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三是设施服务不足。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适应不了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不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薄弱,降低了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此,需要精准发力,加快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破除用地要素制约这一难点,助推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一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旅融合发展用地政策。2017年12月7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对设施农用地类型作进一步明确规范。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用地保障政策,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议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在坚持耕地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基本前提下,联系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出台相应实施意见,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旅融合发展用地。在用地指标上,对于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旅融合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促进项目落地。鼓励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点状布局、垂直开发”。探索农用地的复合利用,允许少量园地、林地在不破坏生态、植被和不影响地质安全前提下进行架空建设。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获得的土地利用指标优先用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解决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农旅融合发展需要。在用地权益上,健全各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功能,深化流转服务,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和资格审查机制,着力提高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和土地股份制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比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用集体建设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办农旅融合项目。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消除体制机制瓶颈这一痛点,助力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从发展“大农业、大旅游、大花园”的角度,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把加快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作为政府的民生实事工程,成立高规格、部门协同、市县两级联动的农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落实分工责任,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加快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科学系统的全市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各区县(市)及农旅融合发展重点乡镇、街道要编制区域内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用地规划和整体建设规划,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

三要注重政策扶持。在抓好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注重涉农扶持资金整合、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确保政策措施条条落地、件件见效。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功能价值,鼓励发展农业+、乡村民宿、休闲乐园、生态农庄、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和农旅融合产业集聚区。通过政策、产业、项目、产品、主体等方面创新发展,力促产业融合、效益放大,推进农旅融合提质升级。

祛除设施服务不足这一堵点,助促农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一要完善设施配套。以更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为抓手,结合A级以上景区村庄建设,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四好农村路”、现代流通、信息网络、服务消费等短板领域基础设施,不断把农家乐特色村、乡村民宿集聚区、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重点区域的水电路气、标识标牌、集散中心、观景台、游客驿站、停车场、旅游厕所、水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处理、慢行系统、餐饮住宿、环保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往实处做往深处抓。

二要强化标准服务。要强化服务指导,特别是学习借鉴安吉、德清等地民宿建设标准及运营规范,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统一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加快制定完善农家乐特色村(点)、精品乡村民宿建设的服务规范,要引导组建或引进高水平专业运营团队,实现全行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品质,促进农旅融合产业提档升级。

(作者为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