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在作诗和作画方面都颇有造诣。同时,王维精通佛法,所以还被人称之为“诗佛”。他开创的田园诗派弥补了盛唐诗歌很大的空白。在唐玄宗年间,曾担任给事中。安史之乱以后,在肃宗朝中担任右丞相,所以也被称之为“王右丞”。

一、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文章讲究,话说三分而后留下七分让读者参悟。王维琴诗书画,五经六艺样样精通而以诗作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多以五言诗为主。而在他的作品中,却频频出现一个意向—门。

1. 追根溯源话“门”

《易经》“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在上古茹毛饮血的时代,大抵就产生了门的雏形。当时,野兽横行时不时的就会闯入民居。所以,山顶洞人将石头把洞口垒起来,以防止动物入侵,这也就是最早的门。

而且《韩非子》中也提到“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当时人类刚进化成形,他们从树上走下来。有巢氏用枝丫做成简易的房屋,躲避侵害。而在那时,简易的门已经出现了。可以挡避牲畜袭击,也可以遮风避雨。

《三国志》“汝勿妄语,灭吾门也”,门在民俗中也代表着门第,也就是一家人。所以有个成语叫做“灭门之灾”,就是一家人全部死于非命。此外,它还象征着门派。比如《论语》中的“孔门七十二弟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这七十二人代表了孔子学派,同时也被称之为“关门弟子”。门是隔绝内外空间的屏障,也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只有这些人才能进入厅堂,聆听孔夫子训诫。同时,门在古代还象征着一家人的脸面。

“门可罗雀”,意味着庭院内长时间无人居住,香火不旺以至于鸟雀都能在上边居住。“门庭若市”,就是说家里来往的宾朋很多,就像集市一样。而且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地区喜欢张贴门神,以保家庭平安。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门是非常重要的。

2. 王维笔下的门

“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这是唐代宗李豫对于王维的评价,可见其深受皇帝喜爱。王维现存诗作三百余首,其中以边塞诗和山水诗最为著名。在那个“李杜诗篇万口传”的年代,王维清新脱俗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在王摩诘现存的诗歌中,大抵有一百二十余首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门。其中既有真实意义上的门又有表达阶级层次的门。如朱门、宫门、军门这些是代表着权贵阶级还有柴门、木门、寒门这些代表着穷苦百姓的同时还有代表着宗教的道门、佛门等等。

《从军词三首》“旄头夜落捷书飞 来奏军门著赐衣,白马将军频破敌,黄龙戍卒几时归”。还有《从军行七首》中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些都属于王维在随军出征时的有感而发。

这里的门比较简单,单纯的是指军营生活。在王维的边塞诗中,还有很多关于门的含义。比如说“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在这里是说玉门山上关隘重叠,拱卫着西北地区的边防,还有许多烽火在上边燃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家人皆伫立,相候柴门里”。门在古代象征着门第,代表着行业。在许多唐宋诗歌中都出现了这个字眼。像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贫富阶级的差别。现在所说的“寒门难出贵子”,是指布衣百姓家中的孩子因为眼界原因等很难再飞黄腾达。

二、门可开,亦可闭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是王维赋闲在家,为友人裴迪所作之诗。虽然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带着“门”,但是都不及王维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门这一意象,已经成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田园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打开心扉,坦然相对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段话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通篇没有一句写对友人的不舍却通透着诗人难以隐藏的悲伤。点睛之笔就在于“日暮掩柴扉”,就是说夕阳西下照在残破的柴门上。

其实这就是诗作的意境之所在,离愁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王维的悲伤落寞之情。“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句话出自于王维的《渭川田家》。“倚柴扉”,是此句的画龙点睛之笔。

倚,可以是倚靠在墙上,悠然自得,等待着家人归来。还有一种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骑在柴门之上。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可以反复咀嚼。唐诗的精髓之处,就是将意境产生一种朦胧感,就像电影中的希区柯克或者各种蒙太奇的运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可进可退,使人回味无穷。可以使诗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转圜。郦道元曾说“门何必有阙者?”。家家户户都应该有门,而且这也不应该以此作为区别阶层的判断准则。正是秉承着这样的观点,王维通过门将自己的心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2. 关闭心门,有何所谓

作诗讲究既写实,又写虚。正所谓是虚实结合,才能创造出不朽的名篇。所以,王维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字眼中没有门,但是又在若隐若现中体现出来。“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这句话与上文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形成互文见义的效果。

既然有开,就应该有闭。“闭门二室下,隐居十年余”、“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为什么要关门呢?这就要结合王维的晚年经历来说,在叛军入城后他曾经任职于安禄山帐下。所以恢复李唐后,有一段时间受到了许多不公平待遇。

虽然其后为他平反,但在王维心中却留下了心理阴影。此后,他便开始游山玩水,过上了隐居生活。“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所以他用闭门,来告诉世人自己已经厌倦了朝堂上的纷争,只想自己在家中做学问。正是因为有这种空灵的感情在其中,后人才评价“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三、心怀禅理,期盼归家

对于王维来说,门早已经成为他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引发人思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佳作。如果只是如流水般创作,即使因为其朗朗上口名噪一时也会因为食之无味而被抛弃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样样精通的王维,不论是诗还是画都大有深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1. 门中包含的宗教因素

“一生浮沉几许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在他的生命中,经历过大起大落。所以他将情感寄托于空门,也就是佛门。王维出生于武周时期,当时因为女皇的依据是从佛教经典中寻出,所以她大力推行佛教。

所以,王维自幼也耳濡目染的喜欢上了佛法。“遁入空门”,指的就是削发为僧,剃度为尼。空门,也就是沙门,代表着佛教。此外,王维还有些诗并没有直接写空门,而是将其衍伸开来。

《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些诗句清冷深邃,超然于尘世间的美学。仿佛使人置身于静谧的佛学世界。

正所谓是

“不用禅语,满是禅理”。王维因为几度不如意,几度归隐山林,而能够救赎他的只有佛法。所以,他把自己最挚爱的门也用在了毕生所追求的佛教事业当中去。这里边虽然没有门,但却有它的意向。

2. 门的衍生意向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门,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家门。它象征着家园,只要跨进去就入了温暖的巢穴。作为在外的游宦,这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也常常念及故园之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归”,也就是门的衍生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世间景物万千,王维为何喜爱寓情于“门”?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行当封侯归,肯访南山翁”。在王维的眼中,自己本来就是个普通百姓。在朝廷为官不顺,归家返乡自然也天经地义。每个人在外受伤以后,都希望能够得到家庭的庇佑,当然王维也不例外。

“出门千万条路,回家的路只有一条。”所以作者习惯用“归”,来表示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为何说归是门的衍生呢?门代表着家门,所以总的来说在这里门是家的延伸含义而归又是门的延伸含义。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王维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且将佛学注入到创作中去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他与孟浩然一道都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其称之为“王孟”。

参考文献:

《旧唐书》

《王右丞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