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療後進行放療,對於殘留病灶有效嗎?

2020年2月,《Lung Cancer》報道了一項研究結果,評估了預防性局部消融治療對靶向治療後的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NSCLC)寡轉移病灶的療效(ATOM研究)。


寡轉移理論的由來及其定義


寡轉移最早由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系前主任 Samuel Hellman 和醫學中心放射和分子治療科主任 Ralph Weichselbaum 在1995年提出,指腫瘤轉移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狀態,它是介於侷限性原發瘤及廣泛性轉移瘤之間生物侵襲性較溫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原發性腫瘤只引起少數局部的繼發性腫瘤,通常≤5個。

寡轉移代表潛在的可治療狀態,治療的關鍵是手術、放療和射頻消融等局部治療,同時應用全身化療兼顧預防進一步的遠處轉移。這種寡轉移的治療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運用的比較廣泛。

ATOM研究為單臂、多中心、II期臨床試驗,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靶向藥治療三個月後,使用局部消融治療寡轉移病灶。該研究旨在檢測與歷史數據相比,預防性局部消融治療是否能改善無進展生存期(PFS)。主要研究終點為1年無進展生存率(自入組時開始計算),次要研究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和安全性。

靶向治療後進行放療,對於殘留病灶有效嗎?

人群特徵


由於入組進度緩慢,該研究僅入組了16例IV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入組患者的人群特徵為:中位年齡為57.3歲;7例患者為男性;15例患者無吸菸史;13例患者為腺癌,3例患者組織學情況未知;5患者為例EGFR dEL19突變,11例患者為EGFRL858R突變;7例患者既往接受過吉非替尼治療,8例既往接受過厄洛替尼治療,1例既往接受過阿法替尼治療。


臨床數據


(1) ATOM研究數據


16例患者均採用SABR(立體定向消融放療),1年無進展生存(PFS)率68.8%,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

15.2個月(不包括入組前的3個月),中位總生存期(OS44.3個月,中位隨訪時間39.1個月


(2)事後比較分析數據


16例入組患者 VS 43例篩選失敗(即接受了靶向藥而未接受定向消融治療)患者進行事後比較分析:1年無進展生存率為68.8% vs 46.5%,2年無進展生存率為37.5% vs 8.1%,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5.2個月 vs 11.1個月,中位總生存期無顯著性差異寡轉移進展比例為58.3% VS 30.0%;全身轉移比例為16.7% VS 67.5%;腦轉移比例為25.0% VS 2.5%;

後線服用奧希替尼的比例為25.0% VS 53.5%。


靶向治療後進行放療,對於殘留病灶有效嗎?

圖注:預防性局部消融治療對靶向治療後的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寡轉移病灶的PFS和OS


不良反應


常見的2級不良反應為:支氣管閉鎖(2例)、放射性肺炎(1例)、放射性食管炎(1例)。沒有發現3級以上不良反應。


小結


研究結果顯示:立體定向消融放療延長了靶向藥的有效時間安全性良好總生存期沒有獲益

一年的PFS比率是令人鼓舞,但潛在的偏見和研究的侷限性也不容忽視,有必要進行下一步的隨機研究。


【重要提示】本公號【全球好藥資訊】所有文章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