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現在村裡人是不是越來越少了?什麼原因造成的?

用戶8947137767941


城市和農村沒有可比性,寧可在城市寄人籬下,也不願去農村享受寂寞。為了空氣去農村安營紮寨,這類人少之又少,文人可以去農村吟詩作畫,作家可以去體驗生活,普通老百姓只能去養雞養鴨。只有縮短城鄉差別,農民的待遇提高了,農民也能當家作主了,才能改變農村人住城裡跑的現象。

如果你住在城裡,每天都要去超市買菜,下個雪蔬菜價格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往上漲,而且還要擔心買到有汙染的菜;如果你住在農村,你可以在自己房子周圍建一個菜園子,想種什麼蔬菜種什麼蔬菜,想打多少農藥打多少農藥,吃的安心放心。如果你住在城裡,物業費每年都得一大筆錢,房子還只有70年的產權。如果你住在農村,建一棟三層的小洋樓,房間十幾個,想睡哪間睡哪間,宅基地使用權還是永久的,只要你是農民。

對於很多農民工來說,在城市裡的每一天都是艱辛的一天,他們要忍受著孤獨和寂寞,忍受著艱苦的生活條件,忍受著超強度的勞動。但是,他們也不想再回到農村,因為在農村往往是辛苦勞作一年都賺不到在城裡一個月的工資。

農村空氣好,這是事實。人少就會空氣好,這是人少造成的大氣汙染遠遠低於大自然的,自我淨化能力所致。所以農村的空氣會始終保持純淨,清新。而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則是城市工業化,農村人口城市化帶來的結果。特別是這麼多年來農村人外出打工潮的興起,農村戶口的變遷,使這一現象看起來特別突出。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場遷徒的歷史。最早人們為了生存,總是逐水草,土地肥沃的地方而居。留下的痕跡現在還能看到,就是有水的地方才會有村落,即便其它地理環境很差。這就是生存的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而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就是發展。越是人多的地方,對發展越有利。因為群聚是人類的需要,當然,也是發展的產物。

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得以形成。在農耕社會,城市的發展,人口增長都很緩慢。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在大自然自我淨化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近代以來,人口的飛速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和大氣汙染日趨嚴重。使人口集聚,工廠林立的城市環境,空氣變得很糟。和人口少,工廠少的農村比起來空氣質量差別特別明顯。

但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僅需要好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它還有許多重要的方面。如工作,薪金收入,受教育的機會,就醫的條件,更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以及各種方便的生活用品。而城市由於人口多,能量大,自然在這些方面捷足先登。農村則相對滯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湧向城市求生存,求發展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樣,農村空氣很好,但人口卻在減少,這也是人們在全面權衡利弊後的選擇,也是“人往高處走”的必然結果。需要指出的是:人類已意識到城市空氣問題的危害性,進行了治理並有了極大的成效,今年京津地區空氣的好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農村空氣是好,但農民卻沒有經濟來源啊,沒有經濟來源怎麼辦?蓋不了房子,娶不上媳婦,最主要還有可能餓肚子啊,所以,年輕的都背井離鄉,去城市打工,只留下了一些上年紀的老人留守。農村雖好,好多人都說想回到農村,但你們見過有幾個回去的,在外時間長了已經習慣了外邊的生活,農村雖好卻感覺不適應,也許當我們老了才能回去吧!

農村的空氣的確好,因為這裡車少,尾氣排放不超標,也沒有大型的工廠排放廢氣,空氣理所當然就好了。但是農村人越來越少也是一個現狀,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和現在人們的生活現狀是有關係的!

農村空氣好,但是相對的來說,生活條件就比不上城市。教育達不到城市的水平,醫療達不到城市的水平,娛樂達不到城市的水平。很多人想要過上條件好的生活,自然不會留在農村了。只有去城市才能達到心裡想要的條件。

再者說,人是生物,吃五穀雜糧,講吃喝拉撒。但是空氣不能當飯吃。在農村掙錢的門道少,機會少,掙的也不多。你不能因為村子裡空氣好就待在農村,那你吃什麼,喝什麼?在城裡雖然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但可以掙到一些錢,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家人考慮,現在的社會,錢就是被放在首位的。現在留在農村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除了不適應在城市生活的原因外,無法在城市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總之,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只希望國家更加大力發展農村,讓更多機遇和發展留在農村,不僅留住農村年輕人,還要吸引城市的人。

農村空氣好,不是農村人吹的,主要是農村沒有工廠就沒有汙染,是天然的健身養老氧吧。農村不但空氣好,現在環境也很整潔,新農村建設縮短了城鄉差距。農村山好,鳥語花香,林木參天。農村水好,純天然山泉水,清澈無汙染,是農村釀酒的一等一好水,酒香口感好。

那麼,農村空氣這麼好,為什麼農村人還是越來越少呢?我的回答是正常的,農村空氣好不等於農村樣樣都好,空氣好能使人健康長壽,但沒錢不但娶不了媳婦建不了房子,而且還會餓肚子。所以,農民們都背井離鄉去城裡打工掙錢去了,而留在農村的卻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和兒童


河平哥


其中一個原因是農村裡面有一部分人有錢了,在城市裡面買了房子,然後舉家搬到外面生活。

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以前沒有那麼多誤樂活動,每天沒事和鄰里互相串門,現在鄰里之間相互聯繫的都是老一輩的人,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面打工賺錢,一年才回來幾次,只有幾天假期,最長的假期也只是春節,在家更多的是玩手機,基本都很少出串門。例如我們以前過年同學聚會,約出來談一下,大家的近況和大家的改變,而現在的同學聚會已經變味了更多的是互相攀比,人步入社會之後,會隨著收入的不同。產生階級的差異化,有錢的就聚一起聊生意經,沒錢的和有錢的玩不到一塊去,久而久之也就少了去參加同學聚會。再加上現在手機上各式各樣的聊天軟件已經基本滿足就算不是同城也可以無時差的見面聯繫的需求了。

所以我認為人越來越少了,反映出在這個數據時代下的聯繫的方式和以前不同了.

這是本人的觀點,希望能幫助你,謝謝!



鄉里小榮


我家是山區農村,在這個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算算也在老家呆了成2個月了。可就是感覺不到小時候村裡人多時的熱鬧。當我走出屋子想到田間地理去看看時,以前光溜溜的道路現在是雜草叢生,當我走到田間時荒地也到處是。現在村裡的人確實比以前少了很多。其主要原因有:

1.山區農村耕種困難。在我們那裡老人有句俗話說的好:巴掌大的都是田。面積有一畝的田用手指都數的明,期餘的都是3頭5分的。耕種困難,所以經濟來源很大問題。

2.現在城市的機會比農村多,年輕人多不願意留在村裡。

3.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有些地方通訊信號都還沒有。


粵北小農


分享下想法,謝謝!本人農村生長80後,在18線的縣城生活,戶口跟父母一起農村的,不過孩子老婆戶口來縣城了,為了以後孩子上學也是不得已,畢竟村裡教育還是差一點,這是無可厚非的現實。平時村裡很冷清,年輕人都在外面闖蕩江湖,過年過節的也是熱鬧非凡,不過怕得是三五十年以後得情況,現在孩子成長的環境在縣城,對農村沒啥感情,戶口也都在城鎮,基本也就不回村了,清明能找到祖墳的算是不錯了!!


一頭浩子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五六十七年代縣城地畝麼啥吃甚至連燒火的柴火都木有,大量的姑娘嫁到農村,可是三十年河西來了,她媽生哈閨女有返回城裡啦,加上最近幾年進城熱有錢沒錢都在攀比讓娃在縣城有錢💰的在大城市上學。加之農村教學質量差不但農村空巢人家多隻剩下空巢老人,就連學校都成了空巢學校啦 ,


老李農資2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村裡的人數確實在不斷減少。對此我發表以下幾點看法:

1計劃生育後

在計劃生育實施後 ,人們的生養意識提高了。人口數量減少了很多。每戶由原先的四五個孩子變成一個。學校也幾經合併,由村小學變為鎮小學。

2:收入不穩定

在偏遠落後的農村,多數人的收入只能靠種地來維持。我們這裡主要種植黨參,洋竽等。但是種植投入的成本很高在這個十年九旱的地方,種地就像在堵博。只要天不下雨,一年的努力幾乎白廢。

3:思想的轉變

父母小時侯家裡窮,都沒有讀過書。他們很小就在地裡勞動,成了能掙工分的小大人。都說“勞動最光榮”,但過度的勞動只是摧殘著他們的身體。父親從小就教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能找一份好工作。而我也想走出這座貧窮的大山!

4沒有發展性

考上大學的孩子一般不會回到農村,相比於農村的落後貧窮,他們更想在城市發展。

很多考不上高中或大學的孩子,也都出去打工了。農村打工掙錢只能靠力氣,掙的不多而也很累。許多年輕人受不了這個苦,也紛紛的去了城裡。

5生活的改善

隨著精準扶貧等多項惠農政策的實行,村裡通了自來水,寬帶,水泥路等,人們的口袋也鼓了起來。也有許多人在縣城買了樓房和小汽車。農忙時在老家住,農閒時在城裡住。

6子女長大後

子女長大成家時往往都會在城裡買房,他們工作生活在城裡。當他們有了小孩之後,多數人會將老人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幫他們照看孩子。

儘管現在許多人搬出了村子,離開了從小生活過的地方。但隨著國家對農村的重視,昔日落後的農村終將會更加美好。但我相信農村將會是一個迎來轉機的地方,那些撂荒的土地終將會有更大的價值!

請各位多多評論哦!


Wait寶


這種現象到處都是。就拿我們老家隊上來說吧,留守在家的共有29人。其中七十歲以上的6人,小學齡兒童5人。還能算是勞動力的也就18人,這包括60歲以上至80十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老人。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局面的呢?!歸根結底就是家鄉沒有出路,僅靠在地裡刨食養活不了一家人。留在家裡搞養殖吧,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太大,一有問題損傷的不止是金錢,還有少者幾個月的時間。

就拿我本人說吧,現在已經回到了村裡準備做生態養殖,就有不止一位兩位長輩勸過我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你隨便在哪裡一天掙個二百塊錢沒有問題嘛。

說實話,看看前兩天我拍的那個視頻,么爸養的鵝那麼辛苦,換來的卻是那個結果,長輩們的話也許不無道理。




肺魚探農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來自一個北方的農村。在我小的時候,村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概有1萬左右。但是前兩年我們村再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只有6800人左右。從數據就可以看出少了很多人。其實即使不不從數據來看,平時走在街上,村裡也不像以前那麼熱鬧了,就連小學的學生都少了幾個班。畢竟少了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

所以可以很確定的回答,我們村的人口越來越少。

那究其原因,為什麼村裡面的人口會越來越少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出解釋。

首先,建國初期,秉著人多力大,人多好辦事的初衷。鼓勵生育,很多家庭會生育很多孩子,導致人口數量猛增。哪怕是後來村裡開始計劃生育。很多家庭都還在偷偷的生孩子。這也是導致我們村莊有1萬多人口的原因。但是後來隨著計劃生育的嚴格執行,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生孩子養孩子成本的增長。幾乎每個家庭只生一個。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但是新生兒的出生量減少。導致出現人口老齡化,出現人口斷層。這就導致村裡邊去世的人多,而出生的人少。所以村裡面的人口總量就會變少。

這是村裡人口越來越少的一個原因。

其次,由於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城市的瞭解和嚮往,還有就是農村裡面的打工機會很少。村裡面的很多年輕人通過上學和打工離開農村。這些離開的年輕人,不想再跟父輩們一樣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再做農民,希望他們能跟自己不一祥,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所以鼓勵他們或者通過打工,或者通過創業,有的甚至在城市買了房子,實現了在城市的定居,徹底離開了他們出生的農村。有的甚至把全家都帶到城市定居。搖身一變成了城市人口。而由於他們的影響。他們同村的親戚朋友也去投靠他們。慢慢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實現了在城市的定居。不再做農村人。除了逢年過節也不大回自己的老家。這也是農村人口減少的一個原因。

然後還有就是村裡的未婚女性。在外面上學,或打工的時候,又或者通過媒人介紹,反正是各種途徑認識了自己的另一半。等時機成熟也就嫁了出去,也就不再是本村的常住人口。除了回家探親也不再回老家居住。這也是農村人口減少的一個原因。

雖然現在國家的二胎已經開放。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很多家庭還只是生一個。而且由於以上的各種原因農村的人口還會減少。直到達到一個平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軒哥YG


我們老家位於秦嶺南麓的山溝溝裡面,這本來是一個有著100多口人的村莊,不過現在村子裡面的已經沒有了過去熙熙攘攘的從田地裡歸來的人們了,人口是越來越少了,那麼人都去哪兒了呢?為什麼會出現人口的流動呢?

其一,個別家庭經濟條件改善,進入城市生活。尤其是最早一批進入城市務工的人群中,有的在城市做起了生意,後來發展的比較好,賺到了錢就在城市購買了房屋,然後回老家的次數很少了,這樣就流失了一部分人口。

其二,人口朝著交通便利的地方流動。有的村裡交通條件不好,農資進不來,農產品出不去,人們生活極為不便,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朝著交通便利的地方流動,花錢在交通要道邊上購買了房根基建起了新房,時間久了也就不回老家了。我們村也有這樣的情況。

其三,易地搬遷政策推動下流走了一部分。這幾年易地搬遷政策優惠很大,很大農村貧困家庭符合條件的都可以搬到城鎮的集中安置點,他們中有一部分是佔了政策的光,不然靠自身的努力很難走出農村,這部分流出人口還算比例比較大的。

總之,對於像很多山區的農村來說,村裡人越來越少是正常的,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真的不好,人往高處走,有時候真的是回不去的農村。當然了,也不是所有農村都是如此,其他農村平時主要受外出務工及家長陪孩子進城讀書影響,人口會減少,但這個是暫時性的,逢年過節又會多起來,因此,需要區別看待這一現象。


洞察三農萬象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作為一個90後的農民,對這個事,真的是深有體會,為什麼村裡人越來越少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是因為現在農村結婚,女方大部分都要求男孩子在縣城買房子。如果不買房子,丈母孃那邊都很難過關,所以在縣城買了房子以後大都住在了縣城,很少回農村了。
  2. 和上面的原因差不多吧,不過這個不是因為丈母孃逼的買房子,而是自己要買房子,有的人手裡有錢了,就打算往縣城買房子,因為小孩在縣城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為了孩子,大多都開始往縣城或者市裡買房子。還有的人,是看見鄰居買了就自己也想買,這樣一個比一個的,都在往縣城走,最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不想住縣城的。
  3. 是因為農村土地資源,現在農村實行一戶一宅,不允許一戶多宅的出現了,比如家裡有7口人,倆人一間房都不夠住,然而村裡也不讓另外蓋房子,所以只能往縣城買房子。

這就是我認為的幾點原因吧,還有的是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搬遷到別的城市。綜合來說,以後農村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所以國家現在的政策是合村並鎮。把人集合到一塊居住,要不然以後的空村會越來越多,造成土地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