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撤縣立區對太谷、晉中乃至整個山西有何影響?

太谷可謂雙喜臨門:既獲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成為全國唯二的國家級農高區(另一個是南京農高區);又成功撤縣設區,成為晉中的第二個區。由縣變區,可以更好的招商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才資本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對於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也有相當大的幫助,農大的學生們應該深有感觸吧。

對晉中同樣是個驚喜:一是在山西率先告別了“單區市”的不利身份,解決了長期以來“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局面;二是拉大了城市框架、擴大了城市規模、增加了城市人口、提高了城市競爭力,鞏固了太原都市區“副城市中心”的地位。

太谷撤縣設區早有規劃。山西省民政廳早在2016年便向省政府提交了《山西省行政區劃調整優化落實方案》,自2017年開始重點指導晉城、晉中、運城、忻州、臨汾、呂梁等市通過撤縣改區等方式,逐步解決“一市一區”問題。而隨著太谷設區成功,晉中率先解決了“單區市”的困擾。為啥是晉中邁出了第一步?其實想一想也就釋然了。因為,晉中的方案最好實行。相比於晉中僅太谷設區的簡單計劃,其他幾個市的計劃都更雄心勃勃,都想借此機會在行政區劃上有所作為,因此,實行難度也就更大。讓我們看看他們都有哪些計劃:忻州的計劃是定襄設區,五臺撤縣設市;晉城的計劃澤州設區,陽城撤縣設區,並希望將市區重新劃分,解決“蛋黃型”的市區結構;運城的計劃是設三區(臨猗、夏縣設區)且聞喜撤縣設市;臨汾的計劃更宏大,設四區(洪洞、襄汾設區,堯都區一分為二),並且曲沃侯馬合併;呂梁的計劃也不遜色於臨汾,設四區(柳林、中陽、方山設區)。所以,到這裡,你就知道原因了吧。

不僅如此,太谷撤縣設區,其實省裡面也在推動。省政府2017年批覆的《太原都市區規劃》(2016-2035年)太谷便作為農谷,成為的“一主一副一區多組團”的一環。而在之前發佈的《太原都市區規劃》(2016-2030)草案中,僅僅只有榆次,當時的規劃是“雙城多組團”,雙城是太原主城區、太原晉中共建區。而新的規劃中,“太原晉中共建區”更名為“太榆中心城區”,且由並列的雙城市中心變為一主一副的城市中心。從這個調整上來看,省裡有做大太原的意圖。而且,這個新規劃最初由省住建廳向政府提交的,時間節點是(2016-2040),經省裡批覆後,變為(2016-2035),可以看出省裡做大太原的迫切性。

雖然早在2005年,山西就提出建設太原城市圈的構想,後又相繼變更為太原城市群、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但直到現在,仍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原因就是核心不強,次核心太弱。核心為何不強?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作為核心的太原、榆次雖為近鄰,卻各自為政。比如在太原與榆次交接之處,太原設有太原高新區、太原經開區、太原民營區三個開發區;晉中設有晉中經開區、榆次工業園區兩個開發區。開發區之間產業結構基本雷同,都以裝備製造業、物流業及新能源產業為主,不僅難以發揮協調效應,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而且還形成相互競爭的關係。有很多企業本來打算投資太原,但是由於太原土地供應有限且價格更高轉而落戶榆次。後來為了解決這種問題,2017年由省裡牽頭,將太原、晉中的八個開發區整合成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所有資源統一進行調配。

但是,這也只是解決了相互競爭的關係,由1+1<2變成了1+1=2,並不能使1+1>2。既然1+1>2難以實現,索性便暫且擱置吧。於是,省裡出了第二招,撤縣設區,做大主、副中心的城市規模,一是太原的清徐、陽曲設區,二是晉中太谷設區。這樣1.5+1.5也可以>2。同時,省裡還有第三招,就是將太原作為省會的職能下放一部分給晉中。首先是教育中心的職能,太原大部分的高校放到了晉中。其次是交通中心的職能。其實,相比於太原,晉中的交通樞紐功能更強。比如武宿飛機場、太原南站離榆次市中心更近;晉中地區是全省高鐵站最多的地方,大西高鐵山西境內24個站,晉中地區設了6個;太焦高鐵山西境內11個站,晉中地區設了4個。最後,很可能是政治中心的職能。近年來,山西省、太原市的機關單位也在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