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折耳根,西南人民咋就離不了?貴州:折耳根是我們的“命”

折耳根……

爭議性可以說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愛它的人愛死,恨它的人也恨死

更何況,還曾被捲入“有毒”風波

而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北京人

在去了貴州兩次以後

卻打心底裡開始愛上了這玩意兒

對於合格的吃貨來講只有什麼不好吃,沒有什麼不能吃

在“吃的愉悅”和“健康風險”之間

我覺得還是前者更重要啊!

1

折耳根:為什麼躺槍的總是我



北方人,恐怕很難理解西南人民對摺耳根的感情。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學名為“蕺(jí)菜”。主要集中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是一味中草藥材,但更多還是作為食材,被南方地區廣泛食用。

哎喲不錯喲。想想西南人民,從小就喜歡吃草藥根,這設定還挺帶感的嘛!



折耳根的外觀非常可愛,但口感卻讓很多人“不敢恭維”。對於第一次嘗試它的人來說,哪怕已經做好一萬次心理準備,都可能會在入口的一剎那瞬間崩潰。那種刺激,恐怕終身難忘,堪稱絕殺武器。

是的,在他們眼裡,折耳根,簡直就是“反人類”的代名詞!

我們可(重)愛(口)的讀者們也是辯個不停……

正方

好吃呀,每年過年年夜飯,我媽一定要儀式性擺一盤出來!

嫩葉有種酸味,梅雨季節慾罷不能的口感。這邊炸臭豆腐也會灑生根當佐料,完美的搭配。

我所知道的是貴州和川南地區的標誌性風味,就喜歡那股腥味和爽脆。吃到它就是吃到了家鄉味道!

反方

很大魚腥味,像吃生魚鱗片,口感有點粉,超噁心的。

從小不吃香菜胡蘿蔔蔥之類氣味強烈的東西,長著長著長大了,有一天突然覺得這些都挺好吃的,然後作死嘗試了一下折耳根………卒。

有毒!!!暗黑食物NO.1,啊哭!



再告訴你們一個令(聞)人(風)興(喪)奮(膽)的消息。我還不經意找到了一種叫做“益肝草”的飲料,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折耳根。

怎麼樣,要不要來一瓶嚐嚐!喝完讓你徹底忘掉嶗山白花蛇草水、黑松沙士那些“中國難喝TOP5”的滋味呦!



據傳,連李時珍發現它的時候,都不是很喜歡,才起了這麼個“魚腥草”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毫無胃口。

在後來的種種醫書中,它還有了豬鼻拱、狗蠅草、臭菜、臭豬巢這些帶著“侮辱性”的稱呼……唉,人家本是山間鄉邊默默生長的野菜,要不是被你們兩腳獸拔出來折騰,如何能被冠上如此“惡名”!



在中醫理論裡,折耳根是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幫助消化、清肺熱的天然良藥。尤其在潮溼氣候的西南地區,食用折耳根正應了“食補”的概念。總之,折耳根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兩用,還被認為“渾身是寶”。

但是!這兩年卻有不少研究證明它對身體有害。種種新聞消息、期刊文獻都指出——折耳根內含有的馬兜鈴酸相關成分,在經過人體代謝後的產物馬兜鈴內酰胺,會與DNA結合,損害腎臟細胞和誘發癌症。



這聽起來實在是複雜了,網上爭論更是不休。為此,我們特意去請教了《舌尖上的中國2》科學顧問、食品工程博士 松鼠雲無心老師。他是這樣說的:

有種一類致癌物叫做馬兜鈴酸,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中有馬兜鈴內酰胺。有研究發現,馬兜鈴內酰胺跟馬兜鈴酸一樣具有腎毒性,而且毒性更強。折耳根中也發現了馬兜鈴內酰胺。這是折耳根“毒性說”的來源。

不過,後來有人仔細研究了文獻,發現馬兜鈴內酰胺有幾種亞型,而那項研究列出的馬兜鈴內酰胺中並不包括折耳根中發現的那種。

所以,嚴格說來:有一些馬兜鈴內酰胺具有腎毒性,但是折耳根中的那種是否有同樣的腎毒性尚無研究證據。

果然,還是需要在折耳根“帶來的舌尖愉悅”和“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中來權衡。你會怎麼選?



2

中國之大,懂折耳根的人並不多



人類,是味覺動物,便經常用一種味道來定義一座城市、一個地方,它詮釋著這裡的飲食文化,也代表著這裡的性格。

“野”味折耳根,正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在西南人民的心中,它是與辣椒不折不扣的最佳CP,那獨特的味道,有一種魔性誘惑,挑動著他們的味蕾。

貴州丨“折耳根是我們的命”



貴州對摺耳根喪心病狂的熱愛,全國聞名。

對於當地人來說,折耳根和“辣”的意義相同,都是一種味覺上的依賴,離開了便不能活。

曾有報道顯示,貴州折耳根的年消費量,達20萬噸以上。還有,貴陽是全國折耳根消費量最大的城市,他們每天要吃掉3萬斤的折耳根……

北方人民聽了真是瑟瑟發抖。



貴州多山,野生的折耳根多便多藏於山間陰溼的角落。當地人吃折耳根,主要是吃它的根莖。相對葉子來說,嚼起來會費些氣力,而那“嗑嗤嗑嗤”的咀嚼聲音,也是別有趣味。

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將折耳根洗淨,掐斷成兩指寬的長度,入鹽、醋、煳辣椒、花椒麵、姜蒜、芫荽等佐料拌勻。還可以加上新鮮蠶豆、萵筍、水豆腐等等。吃起來是乾乾脆脆、滿口生津。那叫一個爽利下飯,那叫一個芳香四溢,那叫一個別有情趣!

若以江湖論斷,涼拌折耳根絕對屬於劍走偏鋒的獨行俠客。低調中顯著不羈的霸道,一出手便威風凜凜、老練利落。如何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貴州版涼拌折耳根的風味秘訣,全在煳辣椒。煳辣椒的做法同樣“野”得很,十分彪悍。

在以前的貴州農村,辣椒曬乾後是扔進土灶臺的柴火高溫灰燼中烘烤,待逐漸變脆後,再將其刨出來,用手直接搓碎。可謂簡單粗暴……但焦香味之濃郁、辣味之醇厚,當真是無可替代!

煳辣椒的新鮮度極為重要,最好是現做現吃。



蘸水是貴州飲食中的靈魂所在,以辣椒為食材所衍生的各種佐餐調料,統稱為“蘸水”。而各個蘸水裡,都不乏折耳根的身影。

比如前面說到的煳辣椒。要是再往裡放點折耳根、醬油、醋、腐乳、豆豉、蔥薑蒜等調料,加勺熱湯拌勻,就成為了一碗美滋滋的火鍋蘸水,貴州人吃湯菜離不開它!



折耳根的多樣性,在貴州體現得淋漓盡致。

既可單獨成菜,也是當地各種大菜小吃的絕佳配菜,不爭不搶地和其他食材融合在一起,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味。



戀愛豆腐果要有折耳根!洋芋粑要有折耳根!

酸湯魚要有折耳根!絲娃娃要有折耳根!

豆腐皮火鍋要有折耳根!燒烤要有折耳根!

豆腐圓子要有折耳根!肉沫青椒粉要有折耳根!

還要吃酸菜折耳根!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燉雞!

狼牙土豆也要有折耳根!五五開!葉梗全部一起來!



要知道,絲娃娃還被收錄到了《舌尖上的中國2》裡呦~




折耳根的存在,是這裡判定美食是否“有味”的重要標準之一。

而一句“老闆兒,多加點折耳根唄!”更是讓貴州人彼此相見,兩眼含情脈脈、眼淚汪汪。

川渝丨折耳根下火鍋,巴適得很



川渝地區多水,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野生折耳根。

和貴州人不同,川渝地區的人更愛吃折耳根的嫩葉部分。

據傳四川民間有首兒歌這樣唱:“茅草根,折耳根,我是外婆的小孫孫,外婆請我吃油花生。” 你就說,折耳根對他們重不重要?



川渝人最擅麻辣口味。辣椒火熱、醬油醋清爽,如此霸道,正適合與折耳根的清涼微苦融合,衍生出無數美味。

川渝地區也是火鍋王國,啥子都可以下鍋!啥子都可以涮!

折耳根,當然不例外,甚至算是“標配”。

這時候就不能涮葉了,必須是根。而且還是一捆一捆地往鍋裡下!燙幾秒就撈起來,仍舊脆脆的。涮的時間久了則會變耙、變軟,不過也有人喜歡這樣的口感。

有的火鍋店還提供折耳根水,也沒有啥怪味、魚腥味,甚至有點兒回甜呢。



吃狼牙土豆、包漿豆腐、串串,如果不加折耳根,那肯定是外地人好嘛!

還有折耳根烤魚、折耳根炒回鍋肉、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拌米豆腐……折耳根的美食數不清。

那潔白的、閃閃發光的折耳根,咬一口就幸福到腮幫子發酸。川渝的同學們,請讓我看到你搖擺的雙手



雲南丨來了不吃折耳根?那你還是走吧



雲南,也是折耳根星羅棋佈、無所不在的地方。無論早、中、晚飯,只要能吃折耳根,雲南人都絕不會錯過。

每到年底的十一、二月,雲南正值雨季,滋潤了折耳根最愛的潮溼土壤。待到三月,長勢最猛,當地人便去到“野處”,將一根根折耳根挖出,抖落掉露珠和泥土。洗淨的新鮮折耳根確確實實帶著濃厚的土腥氣兒,但這是他們最愛的味道。



我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去雲南的時候,曾點過一盤涼拌折耳根。

當時只夾了一根入口,頓覺難以明狀的腥臭直衝天靈蓋,如泥石流一般席捲我的口腔。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在!吃!土!還是浸過雨水的那種!生命就這樣被洗刷。

我以為,那會是跟我一輩子做彼此唯一的折耳根。直到我後來在貴州,開啟了“後宮三千,遍是折耳根”的旅程。

此時,我非常想再去雲南吃一盤折耳根。



折耳根在雲南的吃法有千千萬,做法上與西南其他地區沒什麼不同。做“沙拉”涼拌、與炸洋芋和臭豆腐相配、與排骨共燉、與魚共烤、與糯米飯共吃……

臘肉炒折耳根就是另一種經典的吃法。將臘肉切成薄片,在沸水裡過水去掉適量油脂,再配上折耳根、辣椒、蒜苗、姜蒜、花椒等一起烹炒。折耳根不可炒得太過,要吃的就是爽脆的口感。

一盤臘肉炒折耳根端上桌,只聞濃郁誘人的肉香、菜香交融在一起,秒秒鐘鑽進鼻尖,讓人頃刻無法自拔!吃一口,才知道這是真正完爆米其林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