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扶貧車間實現貧困戶、企業、村集體三方共贏

扶貧車間唱響增收曲

文化程度低,出外打工吃閉門羹;缺乏過硬技術,找一份穩定工作幾率太低;上有老、下有小,出遠門打工不太現實。這群人,賺錢養家、脫貧致富,怎麼辦?

機遇來了。我市通過本地企業創建、招商引資創建、對口幫扶援建、部門項目投資、依託資源組團創辦等多種途徑,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合作社+車間+農戶”等模式,累計創建20多個經濟效益好、能力強的扶貧車間,實現了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穩定增收脫貧。


連日來,天祝縣安遠鎮地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戴著口罩忙生產。該合作社扶貧車間種植藥材500多畝,培育中藥材種苗100多畝,形成了集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成熟產業鏈,吸引了大量村民前來務工。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地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20戶貧困戶中,先期試行“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供種和統一收購”的模式,年初為每戶貧困群眾解決藥苗款1000元,提供藥苗、化肥和農藥,年底採挖時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加工,帶動貧困群眾發展中藥材產業。

武威扶貧車間實現貧困戶、企業、村集體三方共贏

重新回到生產線上,對於安遠鎮安遠村村民劉玉桂來說真是個好消息,因為家裡負擔重,上班掙錢是她最想做的事。分揀、清洗、烘乾、切片……半天時間,她和同事們就把切割整齊的當歸片碼放在庫房裡。“選藥、切藥,勞動強度並不大,學起來也不難,適合我們這些文化程度低、沒啥技術的家庭婦女。一天能掙七八十元錢,在家門口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劉玉桂說,像她這樣在扶貧車間就近務工的婦女有10多人,每個月能賺2000至3000元,掙錢顧家兩不誤,她很知足。

像劉玉桂一樣的貧困勞動力,他們大多是家裡的頂樑柱,上有老、下有小,外出務工分身乏術。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市以脫貧攻堅為總抓手,因時因地制宜,建起了養殖種植、手工編制、衣服加工、藥材生產等一個個扶貧車間,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就業意願、不同技能水平貧困人口的需要,實現了大批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扶貧車間不僅成為低收入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更賦予低收入家庭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武威扶貧車間實現貧困戶、企業、村集體三方共贏

主食廚房的員工正在製作“爐盔子”。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1個、2個、3個……每一個金黃酥脆的烤饃出箱,張文博都會忍不住端詳一會,看著每天手機上發來的超市訂單,他美在心裡、笑在臉上。張文博在涼州區五和鎮經營一家主食廚房,武威有名的傳統美食“爐盔子”是主食廚房的“招牌”產品。隨著營業額成倍增長,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張文博開始僱傭工人幫忙。幾年下來,張文博的主食廚房通過研發新品主食,使當地100多名中青年實現就近就業。張文博還幫助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一年內實現了穩定脫貧。2018年,主食廚房被涼州區評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業扶貧車間”。



把蔬菜交易中心建在田間地頭,帶動村民、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共享交易平臺和市場信息,並安置當地貧困戶在市場就業賺錢,讓蔬菜交易中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致富車間”,古浪縣永豐灘長隆蔬菜交易中心扶貧車間確實做到了。

古浪縣永豐灘鎮接壤該縣黃花灘鎮、土門鎮和涼州區吳家井鎮、長城鎮、黃羊河農場等地,蔬菜交易中心的建成,極大地促進了周邊蔬菜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鄉村開設‘扶貧車間’,既解決了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也為我們解決了場地問題。”長隆蔬菜交易中心負責人劉龍介紹,交易中心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運營,以公司為龍頭,帶動合作社共同參與,以蔬菜種植基地為依託,積極引導農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終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營,從而達到農戶和企業的共贏。

當地村民任建忠告訴記者,家裡的土地已經全部流轉給了蔬菜種植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轉的收入,夫妻倆從年初就到蔬菜交易中心打工,每個月還有6600元的工資收入,這是一份穩穩的幸福。

“貧困戶就近能致富,企業整合資源降低了運營成本,村集體也獲得了租金收入,扶貧車間實現了貧困戶、企業、村集體三方共贏。”市扶貧辦負責人如是說。(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圖片來源:天祝縣融媒體中心、看古浪、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