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舉措,讓“魚米之鄉”更強大

“最江蘇”導讀

江蘇省政府日前出臺意見,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前列,加快構建具有江蘇特點的鄉村產業體系,努力把江蘇建設成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鄉村產業振興排頭兵。“最江蘇”公眾號本期“關注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度聚焦鄉村產業振興的江蘇實踐。

江蘇堅持發揮品牌引領作用,近年來培育發展了200多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射陽大米、高郵鴨蛋、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南京鹽水鴨、洞庭山碧螺春茶等品牌均享譽全國。

在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江蘇共有12個區域公用品牌首次入圍,佔全國的4%,位居全國第一。盱眙龍蝦、射陽大米、海門山羊、長蕩湖大閘蟹、洞庭山碧螺春、洪澤湖大閘蟹、宜興紅茶、溧陽青蝦、靖江香沙芋、如東狼山雞、東臺西瓜、丁莊葡萄均榜上有名。

2020年,江蘇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著力培育地理標誌產品和農產品品牌。未來,江蘇將以地理標誌使用和保護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江蘇地理標誌高端品牌,深挖地理標誌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助力精準脫貧,實現鄉村振興。

作為“魚米之鄉”,江蘇進一步放大農產品品牌優勢,做強重要區域公用品牌,實施重大產業投資項目,培育重點市場競爭主體,同時打造重點產業發展平臺,強化重要產業支撐體系,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做強品牌,保護標誌

南京鹽水鴨、宜興紫砂、陽山水蜜桃、邳州大蒜、鎮江香醋……這些耳熟能詳的土特產,有個共同標籤:地理標誌。地理標誌是知識產權領域的獨特內容,是一個地區產品獨特品質的“質量名片”,也是體現該地區人文和自然風貌的“文化名片”。
截至2019年12月,江蘇省擁有地理標誌406件,連續八年穩定增長。全省地理標誌產品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超過全國地理標誌產品年總產值的五分之一。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這些地理標誌又發揮著怎樣的獨特作用呢?一個地理標誌,背後就是一個產業。地理標誌是與“三農”聯繫最密切的知識產權,產業帶動作用非常強,不僅有助於富民增收,還有助於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進而助力鄉村振興。據不完全統計,地理標誌註冊後,會帶動產品價格平均提高50%以上,居民增收超過30%。


蘇州陽澄湖大閘蟹的美名遠揚國內外。2019年以來,蘇州市領導就研究部署有關陽澄湖以及陽澄湖大閘蟹保護工作,召開了4次專題會議。經年審認定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誌證使用權單位、品牌企業年均超過550家,每年都要對專用標識進行重新設計和製作,2019年首次施行了專用標識有獎查詢。
保護是關鍵,管理是根本,發展是目標。目前,江蘇蘇州、無錫、鎮江等地立法出臺了一系列地理標誌保護辦法,初步建立了行業自律、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三位一體”的地理標誌保護體系。

關注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 重點舉措,讓“魚米之鄉”更強大

沛縣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培育牛蒡、沛縣大米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沛”字號區域公共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和名特優農產品品牌,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沛縣2019年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15個、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8個以上,綠色優質農產品佔比達到60%以上。目前,沛縣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2個、有機食品11個,地理標誌產品2個。建成2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麥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獲批創建江蘇省綠色優質小麥、水稻基地30.1萬畝,全縣合計綠色優質農產品面積62.49萬畝。

“沛縣大米”“沛縣牛蒡”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敬安4萬畝辣椒小鎮成為全國最大的辣椒制種基地,江蘇徐墾湖西有機大米獲江蘇省首屆“稻米博覽會”江蘇好大米優質農產品稱號,“洪福漁”獲批江蘇省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產品,“陳油坊”葡萄、沙河“印象”果品、“沛公”蔬菜、“沛縣”紅喜蛋等一大批區域品牌市場知名度也不斷提高,市場不斷擴大,品牌效應不斷顯現。

江蘇正在進一步做強重要區域公用品牌。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每年支持2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提升品質、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影響力。支持各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產品資源,積極申報地理標誌農產品,對通過認證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予以獎補。支持各地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

打造平臺,突出優勢

2019年3月,江蘇香如食用菌公司又一批成熟的杏鮑菇被採收,此後的分揀、打包和裝運有條不紊,45萬包鮮菇隨後即通過物流系統分送京津冀及隴海鐵路沿線各大城市。在灌南現代農業示範園,類似食用菌採收配送畫面每天都在上演。

灌南縣具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歷史。近年來,該縣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並堅持以園區為龍頭,採取政策引導、推進大項目建設、引進新技術、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等舉措,促進全縣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8年,該縣鮮菇總產量達60萬噸,實現產值超55億元;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大批農民就業,食用菌產業為返鄉農民提供就業崗位約2萬餘個,農民增收約8億元。“小蘑菇”已成為該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富民增收的大產業。

灌南縣搭建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整合平臺,把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作為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水平的重要抓手予以推進,統籌整合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中央財政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資金、盤活存量資金等2063萬元,重點支持食用菌、設施葡萄、規模養殖、設施蔬菜四大產業發展,培育各類經營主體60餘家。

關注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 重點舉措,讓“魚米之鄉”更強大

在宿遷洋河新區鄭樓鎮的玫瑰園內,美麗的風光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欣賞。由該鎮精心打造的“玫瑰小鎮”是江蘇省確定的105個農業特色小鎮之一,也是市洋河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龍頭項目。項目總投資3.6億元,規劃面積3萬畝,其中核心區6000畝。截至2019年12月,已建成4000畝玫瑰種植區、1000畝文旅核心區,同時致力於推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現已引導農戶合作種植玫瑰1000畝。

“玫瑰小鎮”以水系田園為生態基底,以玫瑰文化為核心特色,以生態富民為發展導向,堅持三產融合、農旅結合的模式,項目建設分為種植生產區和主題功能區兩大板塊。種植生產區主要開發玫瑰精油、玫瑰酒、玫瑰茶等系列產品;主題功能區以玫瑰文化為主題,打造花海觀賞、風情體驗、婚慶活動、休閒度假和活力運動五個功能區。

玫瑰小鎮項目建設分為三期:一期為產業培育階段。重點以玫瑰種植和玫瑰產品研發為主。二期為旅遊策劃及開發階段。構建三產聯動、互相促進的發展模式。三期為品牌創建階段。以省5星級鄉村旅遊度假區為創建目標,不斷壯大玫瑰產業,做足旅遊特色,激活發展動能,努力將玫瑰小鎮打造成為市洋河新區獨具特色的地標品牌。

宿遷市洋河新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在玫瑰小鎮等項目中,植入“企業+經紀人+農戶”“土地租金入股+保底分紅”“農戶返租土地+企業統一回購”等富民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洋河實際,具有洋河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江蘇依託重點產業發展平臺,整合各級各類財政資金髮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另外,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向農業產業傾斜,每年支持創建一定數量的農業特色小鎮,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帶動富民。

抓住關鍵,強化支撐

2019年2月,鹽城大豐區中農批·沿海冷鏈物流智慧城等5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15億元的中農批·沿海冷鏈物流智慧城項目集智能化多功能多溫層冷藏中心、一站式展示交易中心、電子商務雙創中心、食品安全智慧谷、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等於一體,構建“全鏈條、網格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冷鏈物流是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關鍵環節。該項目是大豐區推進“四大經濟”“3+3+3”產業體系發展的重大成果,對進一步優化提升大豐區現代服務業、城市經濟、農村發展以及現代農業等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增強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關注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 重點舉措,讓“魚米之鄉”更強大

2017年,太倉市被列為江蘇省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工程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應用工程示範創建項目首批試點市(縣)。列入試點以來,太倉市突出重點示範基地和重點蔬菜品,以璜涇鎮現代農業園為基礎,建設400畝露地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示範區和150畝連棟大棚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示範區,形成兩套(四個品種)生產技術規範和機具配備方案。

為推廣機具的引進與示範,太倉市還先後投入145萬元,引進了高登尼拖拉機及配套旋耕機、精量播種機、蔬菜移栽機及配套育苗設備、無人植保機、菠菜收穫機、自走式搬運機、粉碎機、包裝機及多功能堆肥機等一系列國內外先進機械裝備,並建設蔬菜廢棄物堆漚設施240平方米,通過蔬菜生產設施化與機械化同步發展,從而降低田間作業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加快實現“機器換人”目標。

太倉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成為全國樣板。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152個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太倉名列其中,位列江蘇省11縣市(區)之首。

江蘇注重強化鄉村重要產業支撐體系。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覆蓋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實施設施農業和綠色環保農機示範推廣工程,支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要求高效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60%左右。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新華日報、徐州日報、沛縣日報、宿遷網、大豐日報、太倉新聞網、蘇州日報、交匯點、中國江蘇網、連雲港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