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197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197


作为疑兵,皇太极的主要任务在于吸引明军的主力。然而,跟他想的不太一样,别说主力,几乎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遇到。

于是,他一路高歌猛进,来到大明在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锦宁防线)上的最大一座城池,锦州。

锦州的主要守将,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当年那个逃回来的祖大寿。

当然,皇太极对他更不陌生。这些年,一直保持着联系(单向的)。因此,他到锦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大寿写信。

信中说:“我与将军几年不见,甚是想念,如今只求见一面,到时候,去留随便,绝不强求。”

祖大寿一如既往,不作回应。

皇太极既不生气,也不急于进攻。本来他此次也没啥具体的目的,能招降更好,不降拉倒。

绕道蒙古的多尔衮、岳托的主力部队,分别从青山口、墙子岭顺利入关。尤其墙子岭,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岳托带兵偷袭,连爬了三天三夜才翻过山头。

经过激战,当时的蓟辽总督吴阿衡力战不支(一说醉酒)被俘。

吴阿衡大义凛然:“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决不屈膝。”

岳托成全了他,下令砍掉了他的膝盖。

两路人马在内地会师,直指京畿。

崇祯那边焦头烂额,急调宣大总督卢象升进京,授兵部尚书衔,统领天下勤王兵马,对抗清军。

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因为我们聊清史,重点一直放在关外,对卢象升这个名字没有提及。表面看起来,他的知名度似乎远不及袁崇焕、祖大寿等人,甚至赶不上吴襄。

事实上,卢象升绝对是个牛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不亚于“辽东系”的任何将领。

前面说崇帧即位这些年,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各地民变四起。大大小小的起义军,不下数十支。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闯王”高迎祥的队伍。规模最大时,大概有三十万人。内地明军的将领们,通常手上的军队也就一两万,拿他根本没办法。

高迎祥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就怕卢象升,给他取外号叫“卢阎王”。这名号不用解释想必也能明白,见他必死的意思。

要说卢象升也算对得起这个外号,直接把高迎祥的部队打残了,只剩下千八百人,钻了山沟。如果不是被调任宣大总督,估计高迎祥就真的死他手里了。

这回“统领天下勤王兵马”,名号震天响,只可惜,天下听从他统领的兵马不足一万。明朝一贯不信任武将,除了以文制武,还要派太监监军。而大明最不缺的,就是“死太监”。

掣肘卢象升,不令其随意调动部队的太监,名叫高起潜。

其实两人并无私人恩怨,之所以闹的不愉快,完全因为理念不同。

崇帧召见卢象升进京时,询问其对时局的态度。卢象升回答:“臣主战”。

如果不联系前因后果,感觉像一句废话,叫他来不就为了打仗吗?不主战,来干嘛?

其实,当时坊间一直盛传,有人要议和。

而根据清朝的官方记录,主张并参与议和的人正是高起潜(明太监高起潜前来议和)。

不过,问题来了,明朝的太监就算再猖狂,估计也没有胆量私自跑去找别国议和吧。事实上,他的背后,站着大学士杨嗣昌,甚至可能还有崇帧本人。

所以,主战的卢象升反而并不合群。

现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卢象升误国。我虽然不敢苟同,但也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在当时来讲,议和很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究竟该战,还是该和,真的很难定论。

所谓千秋功罪,只能任后人评说。而当时的人,身在其中,作任何决定都要触及自己利益,甚至生死。无论孰对孰错,选择都很艰难。不像后代人,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

想战的,不让战;想和的,不敢和(像卢象升这样耿直的大臣大有人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