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煬帝創立科舉取士制度(公元605年), 直至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在這100年期間,整個福建地區沒有產生過一位進士。這一局面直到神龍二年(706年)才被打破,終結這一尷尬記錄的是一位叫薛令之的讀書人。
薛令之是福建福安人,出身於唐高宗永淳二年中秋(683年)之日,而此時的大唐王朝已走過63年的歷程。薛令之小時候,家裡很窮,但是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的他, 承載了全家人的希望。即使日子再艱難,他的父母都會咬牙堅持,全力供養兒子專心讀書。對於寒門子弟來說,通過科舉入仕是改變家族命運的不二法門。
青少年時期的薛令之,胸有大志。為了專心讀書,不被世俗打擾,他在家鄉靈巖山腰建了一間草堂。讀書之餘,他還以寫詩為樂,以寫詩言志:"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以蘇秦和韓信自比,可見薛令之志存高遠,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名存千古。
皇天不負有心人。 神龍二年(706年), 薛令之從福建長途跋涉到長安應試。正值秋高氣爽之時,放榜之日,薛令之的名字高高寫在進士榜上。薛令之高中進士,終結了福建上百年無進士的歷史,讓當地讀書人看到了希望。
然而,滿腹才華、志存高遠的薛令之仕途並非順風順水。按照唐朝的官吏選拔制度,考中進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並不能馬上獲得官職。新考上的進士,必須入世經歷一番歷練,或選擇進入朝中大員的幕府,或者是遊歷祖國大好河山,最後通過吏部考試以後,才能獲得一官半職。從神龍二年考中進士,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初,在這32年間,薛令之的事蹟不見於史冊,不顯於世,基本上可以推斷他沒有得到重用。
事情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有了轉機。唐玄宗立皇三子李亨為太子,薛令之出任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左補闕權力很大,享有規諫皇帝、糾正朝政、彈劾百官的權力;太子侍講,位置也很重要,是太子李亨的老師和智囊團成員之一。
唐玄宗在即位之初,從諫如流,但是做皇帝做久了,就開始"漸肆奢欲,怠於政事"。而此時,城府深密、老奸巨猾、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得到了唐玄宗的寵信,逐漸登上了宰相之位。
當時,唐玄宗為太子人選猶豫不決的時候,李林甫下錯了"賭注",多次勸說唐玄宗冊立壽王李瑁。賭博失敗的他,"恐異日為已禍,常有動搖東宮之志"(《資治通鑑》),因此想盡一切辦法搞垮太子李亨,便成了李林甫的頭等大事。
身為太子一黨,薛令之的日子自然好過不了。李林甫利用唐玄宗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對東宮各種刁難,東宮官員的生活十分清苦,飯桌上難見葷腥,連用來餵馬的苜蓿都成為了家常菜。
有一天,薛令之看到太子宮苑中長得極為茂盛的苜蓿,想到李林甫故意冷落東宮,導致太子一派的官僚生活清苦,一時興起,便在東宮牆上寫了一首自悼詩,發洩心中的不滿與鬱悶。
詩云:"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這首詩表面意思是在抱怨太子家的飯菜難吃,不像是招待老師的做派。但是稍微往深處想一想,便能明白薛令之是在嘲諷當朝奸相。可是有人對這首詩會錯了意。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玄宗有一次偶入東宮,看到牆上的這首詩大為不滿,以為薛令之是在諷刺他,於是提筆在牆上也寫了一首詩:"啄木嘴距長,鳳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還"復題"四個字———"聽自安者!"
堂堂九五之尊,因為一位言官的一首詩動氣,而且還提詩反諷,以示威脅,可見此時的唐玄宗早已不是當年那位從諫如流的皇帝了! 從這以後,薛令之對官場心灰意冷,於是向唐玄宗辭去官職,兩袖清風,"徒步東歸"。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即位以後,常常思念起薛令之這位老師,可薛令之已經去世。為了表示對恩師的敬重, 唐肅宗下旨詔封薛令之的老家為"廉村"、把村子旁的溪水命名為"廉溪", 還把村子附近的山嶺命名為"廉嶺",以表彰他的一生清廉。
閱讀更多 書蟲講歷史 的文章